“韩流”来袭的文化思考
2014-03-03■肖瑶
■ 肖 瑶
“韩流”来袭的文化思考
■ 肖 瑶
1993年,韩国电视剧《嫉妒》首次登陆我国电视荧屏,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正式揭开序幕。此后十年,韩国电影、电视剧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而火爆荧屏,以排山倒海之势走入我国的寻常百姓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韩流”全面席卷我国。
对于“韩流”概念内涵的界定,可以通过其核心即韩国“青年亚文化”来进行理解。“韩流”可以看做是以韩国青年亚文化为主的韩国文化对外输出所产生的影响。“韩国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韩国青年人特有的音乐、流行歌曲、足球、电影电视剧、美容化妆、服饰和为人处事的做派。”①所以,宽泛地说,“韩流”指的是韩国电视剧、韩国电影、韩国音乐和街舞以及韩国时尚。具体来说,“韩流”可以理解为是韩国文化通过电视剧、电影、街舞、歌曲等媒介或载体在东南亚各地强劲的输出后对于当地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般受众对韩国文化了解不够全面,“韩流”这个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凡是本地见到的一切输出的韩国文化全部都称为是“韩流”,并不断地丰富其内涵。
自上世纪90年代“韩流”来袭,到如今已整整20年了。韩剧在我国荧幕上大行其道,“韩剧迷”一边随着剧中情节的峰回路转情绪跌宕起伏,一边也成为“韩式料理”的拥趸。韩国组合青春张扬,劲歌热舞,活力四射,“看韩剧,听韩曲”成为当时国内很多年轻人业余时间的主要消遣。同时,这股“韩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衣着打扮与行为方式。此外,韩国艺人凭借韩剧、韩曲,在内地积累了不少粉丝,演唱会、歌迷会场面火爆。而最近,随着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先后创造了非凡的收视神话,韩国综艺节目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这一切都在向我们印证着——“韩流”来势汹涌,“韩流”来袭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韩流”的火热来袭为建立、发展和完善韩国文化产业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韩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得韩国一跃成为“文化强国”。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韩国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看到了韩国在文化产业方面所蕴含的巨大的潜力。韩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文化思考。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很多相似性与互补性,因此,两国文化产业的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
就其相似性而言,具体体现在地缘与文化方面。两国毗邻,地缘的接近使得两国最早自唐朝以来便交流不断。同时,也正是由于地缘的接近,两国都具有东方文化的共同渊源,尤其是在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方面。因此,两国人民对于文化的传播、对于传播的内容比较容易产生亲切感,容易理解并接受,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
就其互补性而言,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阐述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合作的必要性与发展空间。首先,从外因上来看,市场的互补性不言而喻。韩国地域小、人口少,消费市场小等不足制约着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文化资源丰富,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其次是内因,“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发展环境。同时,充足的资金、过硬的技术以及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等要素成为其文化产业发展并不断繁荣的依托。并且,凭借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如今,我国政府加快了文化市场体制的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条件,为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打开了方便之门。韩国大力开辟国际市场,则需通过中国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国的平台作用。而中国也需要与韩国加强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除了要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加强两国合作,在文化发展方面,我国还应从韩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中有所启示和借鉴。面对“韩流”的强势来袭,我们应该对它有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以战略性的发展的眼光去认识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加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1997年,费孝通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文化自觉”命题,也就是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②此外,他还指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人们还要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因为“跨文化交流牵涉到人对人、人对社会、人对自然的基本关系,而与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相互尊重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③
结合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文化自觉”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并得到启示:
首先,要自觉看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与缺点,在文化传播中充分发扬优势克服弱点。韩国的地理环境使得韩国在环境资源方面并不占优势,主要以制造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韩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在改革过程中,韩国政府看到了韩国在文化产业方面所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这就奠定了其日后“文化立国”的发展方向。此外,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就离不开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在韩国,中央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以各种方式对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政府鼓励民众住在“民俗村”,设立了众多博物馆,向参观者全面展示韩国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政府的各种举措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民众,韩国民众保护文化产业的意识很强,民众一面通过“文化财产保护会”等民间组织发挥着对于文化产业工作的监督作用,一面又通过自发举办一些活动,培养出作为文化“主人”的观念,以此强化文化保护意识。这些举措都将韩国文化的优势发扬出去、传播出去,既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也将传统文化保护并传承了下去。
其次,要将传统文化放在新的语境中,不断丰富其内涵,与时俱进,使其得到更新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韩流”为例,很多人根据韩国输出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将其文化输出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看做是“韩流”1.0时代、韩流2.0时代和韩流3.0时代。从主打韩剧和韩国音乐的韩流1.0时代,到主打韩国明星的2.0时代,再到现如今主打韩国综艺的3.0时代,韩流已经影响了中国观众整整20年。可以说,文化是传播的语境,“韩流”便是韩国在跟随社会变化与发展变化不断地传播其文化及其价值观的体现。具体来说,“韩流”输出的是东亚价值观,其观念基础和思想资源便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不仅影响着韩国的近代社会,也同时对韩国的家庭与社会成员之间产生影响,孝悌仁爱、乐善好施、长幼尊卑等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韩流”带来的影视剧和众多综艺节目中都有所体现,也使得这些观念与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并与时俱进。
最后,我们的文化不是封闭孤立的个体,要审时度势,在世界文化语境中发挥作用。韩国坚持走国际化传播路线,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拉动经济增长。以韩剧为例,韩剧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电视剧出口的“一次性收益”上,而是追求“二次收益”,甚至是“多次性收益”,逐步形成了以电视剧为龙头,充分发挥“影星效应”,带动旅游以及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商业链条”。可以说,这股“韩流“浪潮不仅将韩国的影视剧、流行音乐、韩国明星艺人和韩国综艺输出国外,同时也将韩国的历史遗迹、传统艺术、生活习惯、饮食服饰等推向亚洲、推向世界。
总之,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为之努力。既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所认识,真正地去理解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同时也要将文化置于一种全球化的语境下,不断地丰富文化内涵,与时俱进,使其永葆生命力。在近年来“韩流”一路高歌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考虑一下将以中华文化为代表的“汉风”发扬光大?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努力做到让“汉风”劲吹。
注释:
① 张星星:《跨文化传播的典范——评韩剧在中国的流行》,《科技文汇》,2007年第6期。
②③ 孙英春著:《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15页。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
【责任编辑:赵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