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中国电视剧研究现状分析*

2014-03-03金丹元马楠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创作文化

■ 金丹元 马楠楠

2013年中国电视剧研究现状分析*

■ 金丹元 马楠楠

本文通过对2013年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报纸、会议上所发表的有关电视剧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概括和梳理,从电视剧的人文价值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当下电视剧新的审美文化特征、艺术创新、海外传播与域外经验等方面的总结,归纳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动态、热点与重点,并指出其多个层面的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

电视剧;研究现状;现实主义;审美文化;海外传播

2013年度学界关于电视剧文化的研究、批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有宏观的观照与把握,又有微观的洞察与分析;既有直接面向本土创作的探讨与思索,又有对域外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尤其是一些富含理论深度、独具创新意识、浸润人文关怀、闪烁批判锋芒的文章,在针砭时弊、勘正视听、探讨审美视点、文化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2013年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关于电视剧研究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论文、成果进行概括和梳理,总结、归纳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及其学术贡献、可资借鉴之处与缺憾。

一、关于电视剧的人文价值及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

纵观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成果与现状,对于电视剧人文价值的强调和现实主义的精神的深化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一些重要的文章结合当下电视剧的创作实际,从坚守文化品位与加强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殷切的期待与切实的建议。

1.强调电视剧创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发挥电视剧在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田进副局长的《以良好的播出引领电视剧的人文精神》一文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和电视剧的热点,列出电视剧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忽视文化品质,内容低俗化;忽视电视剧的教育功能,过度娱乐化;忽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尤其是某些脱离现实的“悬浮剧”过度编织矛盾,一味虐情虐心,缺乏生活气息和生活质感等。作者进一步指出,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一些电视剧播出片面追求收视率,在价值引领和文化建设上缺位、失位。文章高屋建瓴,站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重建道德规范的立场上,严肃地指出当下电视剧创作中的各种流弊,锋芒所指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电视剧创作的困境和瓶颈。在价值失衡、道德失范、社会矛盾不时激化的当下,电视剧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更应注重发挥引导世道风尚、重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如果电视剧从业人员不对这些问题引起重视并在今后的创作中竭力避免的话,那么电视剧的人文价值将付诸阙如,甚至可能沦为笑谈,更遑论慰藉观众心灵,建构精神家园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的《积极引导,确保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播出中的主导地位》针对目前可能存在的创作问题,认为电视剧应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解乏与解惑的兼容,贴近与引领的并重,主流与大众的兼顾,文化产业与娱乐产业的细分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代言,该文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导性,李司长号召电视剧从业人员永远都要把反映现实生活放在第一位,“创作播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展现丰富多彩现实生活、表现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真正‘接地气'的优秀电视剧作品”①。

2.指出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误区与困境,结合文艺政策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真正内涵等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困境中的2012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一文有感于当下电视剧甚至整个艺术创作中存在的对现实重大问题的失语、无语、只言片语甚至胡言乱语的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播出和收视效果未能令人满意的双重败因,一是创作者对于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狭隘理解,二是电视剧生产监管机制的不透明。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当大部分人都在肯定与歌颂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时,作者却犀利地指出热闹表象下所存在的艺术缺憾与现实困境;当人们将电视剧创作的问题笼统归结为编剧人才的稀缺或资本的逐利特性时,作者则以可敬的勇气与锐气对目前的电视剧政策提出了质疑,不仅试图为创作者解开理论的桎梏与思想的束缚,而且也为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当代电视》主编张德祥的《电视剧:模式多独创少》某种程度上是对上文观点的呼应,文章认为,当下电视剧在技巧、制作水平上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存在着艺术锐气的减弱、直面现实勇气的缺失等毛病。即使是在书写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中,也往往因其过多纠缠于婆婆妈妈,放大杯水风波,视野狭窄、蜻蜓点水,而致未能有效介入社会现实,缺乏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力度。文章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直指当下电视剧创作之殇。

3.对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雷剧”“神剧”等现象进行批判,反思电视剧如何在艺术价值与商业娱乐、历史传承与戏说改编之间寻求平衡

《国产电视剧如何走出“雷剧”的恶性循环模式》一文尖锐地批评了当下“雷人”古装剧创作中存在的一味解构、肆意颠覆等媚俗倾向,进而开宗明义地指出,古装剧尤其是改编经典名著的古装剧,应该“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精神连接点,使其与时代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接”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引起创作者的关注与反思。《无新意的电视剧只能以“雷”制胜?》似是在呼应上文,同样将批判视角指向当下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雷人”现状,作者认为,“当创作者把本应高雅或通俗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变成低俗的娱乐剧,无疑就丧失了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亵渎了传统文化,就会与观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③可以说是言辞恳切,语重心长。陈墨教授的《翻拍剧之现状》则对当下翻拍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条分缕析,如原作当中情感、意象与风格的把握不准等,而导致出现这些创作中的不严谨、不合理现象的根本要害,正是电视剧创作中的原创精神已经消失殆尽,“翻拍以一种流水作业的方式骗取了观众的期待与对原作的热情,成了创作者创作上最后的避难所”④。文章对当下翻拍剧现状的分析深刻犀利,表达了作者对文艺创作的深切关怀和殷勤期望,其实,翻拍剧所呈现出的创作风气又未尝不可扩大至整个当下中国的文艺创作?急功近利、浅薄浮躁,为求一时利益不惜亵渎经典,欺骗观众已绝非个别现象,而陈墨教授所言之“欲得佳作,必然要沉淀”不也值得年轻一代的电视剧制作者们去深思和反省吗?《艺术真诚的缺失——关于我国当下电视剧创作流弊的思考》则以严肃的学术态度和坦率的学术勇气直视当下电视剧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如观念陈旧,缺乏生命意识;“牢骚”太盛,缺乏向善之心。作者认为,电视剧创作中艺术真诚的缺失,归根到底反映出的是全社会欠缺真诚的文化困境。这就使得该文超越了一般的电视理论研究层面,上升到了更加宏阔的社会文化的高度,从而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拳拳之心。

二、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电视剧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的探索

1.反思历史剧、穿越剧等类型剧中存在的消费历史、重复雷同、价值失衡等审美误区,对此类电视剧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子进行当代阐释

随着《甄嬛传》《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电视剧不断引发收视热潮,历史剧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一种重要类型,在《从历史电视剧到“怀旧电视剧”》一文中,作者史可扬借用詹明信的“怀旧电影”概念,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的历史剧热潮相比较,“怀旧”趣味主导下的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题材的市场导向化、类型的跟风倾向、价值取向的娱乐化、历史的消费化”⑤等值得关注的几种倾向。文章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结合“后宫戏”“神探”类、“穿越剧”等热播历史剧类型,运用大众文化与后现代文化理论资源,指出当下历史创作中存在的价值失衡与审美误区,值得引起创作者们的关注和反思。《失守的历史——对“抗战剧”热播的反思》一文关注到了造成当前历史剧各种乱象的主因——人文情怀、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缺失,并结合抗战剧这一主流文化类型,指出要走出乱象,应当将艺术真实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摈弃“恶劣的个性化”,在适应观众消费走势的同时更要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以上两篇文章都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切实指出了当下历史剧创作中“历史意识”的缺失与娱乐性的过度放大,体现了作者们严肃的学术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赋比兴原则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一文则另辟蹊径,运用华夏美学原生的“赋、比、兴”美学原则分析当代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赋体剧——叙物以言情,‘地理时间'和历史长河感悟;比体剧——索物以托情,‘社会时间'和当代群体感悟;兴体剧——触物以起情,‘个体时间'和即时狂欢感受”⑥。作者最后强调,电视剧艺术创作应在弘扬传统美学精神的同时,为其注入审美的现代性内涵。文章角度新颖,将中国传统美学智慧运用到当下文化现象的分析,对“赋、比、兴”的审美范畴作出了有见地的当代阐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总结、概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新与突破,探讨如何寻求占有收视率与传达主流价值观相结合之道

《主旋律,怎样抓住遥控器》分析了主旋律题材所面临的人物脸谱化、情节模式化,部分作品猎奇“雷人”等创作困境,认为“脱困”之路在于,“一是要守身如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二是要敬畏艺术,坚持以艺术为目标的创作道路;三是要特立独行,用特色塑造品牌;四是要执着创新,以创新求得发展。”⑦《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革命宗教情结及其诗化转渡》一文则观点新颖,别出心裁,摆脱了从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这一研究主旋律电视剧的传统、单一视角,从重建信仰、重建价值的时代语境出发,发掘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革命精神与乌托邦情结、革命宗教里的理想与世俗等,尤其强调了主旋律电视剧如何通过对诗意氛围的营造,从而“让革命理想在这样的诗意情怀中获得转渡,世俗追求也在诗意情怀中得到升华,理想主义和世俗主义得以融合”⑧。《论当前红色影视剧的革命题材与受众意识》以电视剧《沂蒙》为例,描述了革命题材电视剧的某些带有共通性的审美特征,如革命主题与平民精神的统一,战争叙事与家庭叙事的结合,战争生活与乡土民俗的融合,较准确地概括了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审美指向。其他如《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突破性”探微》《浅议新时期军旅题材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主旋律电视剧在审美的渐变方面做出了探讨。

3.对谍战剧、宫斗剧、话题剧等类型电视剧流行的受众心理、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审美特征等进行剖析

《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的《长篇电视剧的艺术问题研究》一文就长篇电视剧的叙事特征、生产与传播特点、长篇化趋势以及题材的倾向性等,作出了较深入的思考,既有对现状的洞察又有对趋势的预测,有理论层面的分析,也不乏对产业方面的概括,是一篇关于长篇电视剧研究的佳作。《穿越剧青年受众心理分析及其引导策略》《21世纪中国谍战剧的文化生成》《话题剧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与社会身份的重构》等文章,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注重从受众心理、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来分析当下热播类型电视剧的流行原因,突出强调了电视剧作为大众的一种反映形态,对现代社会个体生存境遇的折射,如谍战剧注重多重权力博弈下的心理探究,话题剧对个体社会身份的重构等,同时,针对此类热播剧存在的文化批判功能减弱,过分追求娱乐效果和商业效益等问题与不足,作者们也表达了各自的隐忧与期待,体现了学者们敏锐的学术眼光与针砭时弊的学术锐气。

三、对单部热播剧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分析

2013年,《守望》《寻路》《温州一家人》《穆桂英传奇》等电视剧在荧屏上不断掀起收视热潮,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普遍热议。以下就本年度几部引起广泛热议的电视剧,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挂一漏万地勾勒出此类研究的特征。

农村题材电视剧《守望》播出之后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守望》一剧全景式地呈现了当代农村、农民的真实生存现状,肯定了该剧对农村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的关注,以及对农村中所出现的新矛盾、新症结的现实关切。《一部深刻反映当代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正剧——〈守望〉》认为《守望》“达到了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所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追问和探索,奠定了该剧的思想深度”⑨。接着文章具体分析了该剧的情节设置与人物关系,并指出其审美取向上的不足之处。《守望家园——评22集电视连续剧〈守望〉》同样肯定该剧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当代农民成长的优秀之作”⑩,并分析了“乡村”在该剧中所蕴含的多重文化意义。在阅读这篇评论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作为“情感母体”的“乡村”的赤子之情,以及现代人浓厚的怀乡情结,文章饱含了作者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怀,并以温情、柔和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

金牌编剧高满堂推出的年度力作《温州一家人》播出后,很多文章均充分肯定了该剧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从平民化的视角、对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等方面探讨了该剧的艺术价值及其所彰显的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其中,周亚平、马骏从主旋律作品如何实现价值观的成功传达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该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底层故事和平民视角符合观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民众生活的发展与民族梦想的构建则诠释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中国梦';人情冷暖与人性百态引发观众对角色的进入和对自身的反观。”(11)《市场浪潮中的财富交响与价值审视——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则着重分析和探讨了该剧一家四口人身上所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下的中国无疑是具有典型性的。作者认为该剧“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商业精神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更传达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12)。该文以小见大,将人物形象与时代价值观念进行紧密对接,从而令观众对该剧的现实指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浙剧风格的继承与发展——评〈温州一家人〉》则将该剧放在“浙剧”独特的文化脉络与语境中,认为该剧不仅延续了浙剧“小人物、大时代”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呈现出文化趣味上的精英化走向,而北方作家高满堂的执笔则令该剧克服了浙剧一贯存在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叙事不够精巧等不足。文章由点及面,历史与现状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文化传承意识。

由姚远执导的情感大剧《小麦进城》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农村女人嫁入城市后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播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和好评。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认为该剧“通过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书写政治生活的大是大非。通过对人的精神批判和心灵解剖,展现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时代精神的张扬。”(13)《进城进到情感深处的动人故事——〈小麦进城〉的意义》一文则认为,该剧具备社会史的观照意义、家庭剧的矛盾冲突揭示意味以及拆解人性的考察意义。上述文章都注意到了《小麦进城》中个人与时代、日常生活与政治、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充分肯定了该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审美价值。《家庭伦理剧的叙事品境与文化追求——评电视剧〈小麦进城〉》指出该剧实现了日常叙事与宏大叙事、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妥善结合,并批判了某些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与价值缺失。文章结合当下情境,指出该剧与时代精神之间的隐喻关系,在探讨该剧艺术特色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社会上存在的那些积习难改的痼疾的反思,并提出要坚持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的守望。

历史题材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仲呈祥教授认为该剧是对当下某些改编影视作品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盲目解构与对价值观念的肆意颠覆等倾向做出纠偏的典范,“拓展了一条把大众化的现代艺术形式的电视剧与祖国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传奇故事资源结缘的创作新路”(14)。曾庆瑞教授的《民族叙事的再一次艺术升华》同样对该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人物形象、情节编排、叙事结构、戏剧冲突等角度“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该剧的创新与成功之处,文章层层铺展,环环相扣,分析细致周全,看似闲言碎语,实则心思缜密。李准一方面肯定了该剧在忠于传奇故事、弘扬主流价值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该剧值得商榷之处,如台词太过现代化,穆桂英形象过分理想化,其他人物形象显得比较单薄等。总体而言,李准对《穆桂英挂帅》的评价显得更加冷静客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说服力。

四、涉及域外经验与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2013年度关于欧美、日韩等国电视剧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中国电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现状研究成为电视剧研究中的一大亮点,这说明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已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将敏锐的触角伸向全球,彰显了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立足全球的文化自信,从而令中国电视剧的研究呈现出更具国际意识的新气象和新的思考点。

1.对国外热播类型剧的叙事特征、受众心理、艺术创新等进行分析,为国产类型剧创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借鉴经验

《美国职业剧的叙事形态与特征探析》一文着重分析了美国社会现代神话的代表职业剧的叙事形态及特征,探讨它如何围绕目标观众群定位来设计叙事策略与叙事重点。对于中国电视剧而言,职业剧尚属新的剧种,发展还不够成熟,在情节的专业性和叙事的悬念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因此,该文对美国职业剧成功创作经验的总结对于我国职业剧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性。《中美情景喜剧的叙事比较》从叙事空间、叙事风格等方面分析了中美情景喜剧的异同,角度新颖;《美国家庭剧的叙事创新——以电视剧〈绝望主妇〉为例》《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叙事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等文,则从叙事结构、类型创新、文本特质、受众心理等方面分析了美剧热播的原因。另一篇题为《日本“国民电视剧”的风格与经验探析》的文章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日本,认为日本“大河剧”赢得观众普遍欢迎的原因在于注重剧本故事的精心设计,运用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庄重的影像风格。“大河剧”与中国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相似,其严肃认真的历史态度值得中国电视剧创作者学习。《泰剧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流行趋势及原因探析》分析了泰剧在中国流行之因,如文化上的趋同性、中泰两国影视合作政策的推波助澜、独特的视觉文化呈现等。《韩剧走强的内在因素》一文则从专业化的生产模式、人物设置与细节把握、喜剧技巧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韩剧成功的魅力。凡此种种分析,对于中国电视剧加强自身创作的文化功力,并进而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结合中国电视剧自身的优势、不足以及外国电视剧传播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电视剧进一步“走出去”提供具体策略

《文化交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策略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势态分析法)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如何“走出去”作出了较科学化的探讨。作者认为,中国电视剧的“Strength: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类型丰富;Weakness:资源分散,内容缺乏吸引力,适销作品缺乏,技术标准障碍;Opportunity:政府重视,国外消费者感兴趣;Threat:国外传媒巨头的超强实力,国外政府对本国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15)。文章提出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具体策略,如打造电视剧走出去的骨干企业,实现外销领域集团作战;制作适合海外市场的精品电视剧,强化国际市场运作。该文分析有理有据,理论结合实际,对跨文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中国电视剧如何“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电视剧在泰国:现状与探讨》对中国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现状进行了分析,强调了中国电视剧在质量和类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如果将该文与《泰剧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流行趋势及原因探析》一文并列加以对照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之间恰好形成了一种对话,同时也启发我们应如何发挥中国电视剧独有的优势,填补泰国本土电视剧的创作空白,从而推动、促进中国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认同与抵触的纠结——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热播的社会文化心理分析》一文,指出了中国电视剧在越南热播的现状,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越南观众民族情绪上的抵触和越南人对中国文化的矛盾心态,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并未做出更加具体和深入的阐释,进而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深刻性。《海外电视剧发展的六大趋势》一文视野开阔,论证详实,为我们了解海外电视剧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有益的数据支撑。文章在掌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2012年美国、欧洲、拉美、东南亚以及阿拉伯地区的电视剧进行了宏观的盘点,进而总结概括出海外电视剧发展的六大趋势,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对于开拓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创作思路以及引导中国电视剧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可资借鉴的积极意义。的确,只有及时、充分掌握海外电视剧的发展动态,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电视剧的全球意识,并进而提升中国电视剧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五、结语

囿于目力所及与篇幅的有限,本文不可能穷尽2013年度电视剧研究的所有成果,尽管如此,我们仍不揣浅陋,试图对本年度电视剧研究进行宏观的点评与把握,这或许有点不自量力,事实上也往往可能挂一漏万,但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强调电视剧的人文价值与现实主义精神仍然是本年度研究中的热点与焦点,这足见学者们的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下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价值观的失范、人文意识的淡漠、精神追求的迷惑等现象,不仅电视剧创作需要贴近现实、反映现实,学术研究同样也要“接地气”,真正发挥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干预现实、引领世道的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关于域外经验的总结与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现状方面的研究文章,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相较去年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这充分说明了学者们学术视野的日益开阔与全球意识的日益深入人心。当然,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去关注和重视。如某些针对单部热播剧的分析文章,过于追求“短、平、快”,表现出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浮躁风气,未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学理的解读,缺乏穿透性和力度感,也缺少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对电视剧研究的总体把控;有的文章则旧话重提,人云亦云,缺乏独到见解和理论上的突破。还有的评论往往溢美之词居多,批评的声音却相对微弱,对故事本身和编导方面的质疑似乎还未能充分展开评析,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不足。事实上,批评的要义并非一味地附和和说好话,而是应该客观、理性地结合当下社会的现状,指出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为受众提供丰富而又有益的精神养料,唯有如此,也才能切实发挥文艺批评的建设作用,体现学术理论的现实意义。当然,瑕不掩瑜,指出这些问题只是希望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坚持学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以求真、求实的研究态度不断关注和反思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现状,为电视剧研究作出新贡献。

注释:

① 李京盛:《积极引导,确保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创作播出中的主导地位》,《电视研究》,2013年第8期。

② 张建民:《国产电视剧如何走出“雷剧”的恶性循环模式》,《文艺报》,2013年8月14日。

③ 唐冉:《无新意的电视剧只能以“雷”制胜?》,《工人日报》,2013年8月12日。

④ 陈墨:《翻拍剧之现状》,《当代电视》,2013年第8期。

⑤ 史可扬、杨文秀:《从历史电视剧到“怀旧电视剧”——当下历史电视剧审美文化审视》,《艺术百家》,2013年第1期。

⑥ 王昕:《赋比兴原则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现代传播》,2013年第8期。

⑦ 董嘉、王珏:《主旋律,怎样抓住遥控器》,《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⑧ 徐洲赤:《主旋律电视剧中的革命宗教情结及其诗化转渡》,《现代传播》,2013年第8期。

⑨ 汪素芳:《一部深刻反映当代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正剧——〈守望〉》,2013年4月11日,中国文艺网,http://www.cflac.org.cn/ys/ysds/dszx/201304/t20130411_181799.html。

⑩ 徐丹、陈建忠:《守望家园——评22集电视连续剧〈守望〉》,《当代电视》,2013年第8期。

(11) 周亚平、马骏:《底层视角、民生主题、情感表达——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当代电视》,2013年第2期。

(12) 宋法刚:《市场浪潮中的财富交响与价值审视——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当代电视》,2013年第2期。

(13) 高鑫:《改革的生命呼吸,开放的脉搏跳动——评电视剧〈小麦进城〉》,《现代传播》,2013年第1期。

(14) 仲呈祥:《传奇改编的有益尝试——电视剧〈穆桂英挂帅〉启示录》,《当代电视》,2013年第3期。

(15) 黄昭文、宋培义:《文化交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策略研究》,《电视研究》,2013年第7期。

(作者金丹元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电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楠楠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立】

*本文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子项目“影视媒体与都市文化建构”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作文化
咱也过回『创作』瘾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如诗如画》创作谈
谁远谁近?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