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苏州建筑地域性传承探析

2014-03-03

关键词:符号学文脉苏州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一、建筑符号学内涵及应用

1.内涵

建筑符号学作为符号学的分支,主张通过研究建筑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变化、发展规律及符号的各种意义来解读建筑。该理论认为建筑符号的意义是文化的象征。建筑符号可以同时表达“能指”与“所指”两方面的功能。能指是其具体形式,所指则是其象征意义。运用建筑符号学指导建筑创作可以使建筑获得意义、获得生命。

2.分类及应用

在建筑学领域,对于建筑符号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筑符号研究的推动者意大利学者翁贝托·埃可把建筑形式指示功能分为两种:使用功能和象征内涵。皮尔斯则对符号进行了科学性、逻辑性地划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符号学体系。根据其按照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相互关系划分有:①图象符号,即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具有形象相似的特征,如城市和城市地图。②指示符号,即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具有因果关系,如街道和街道指向标。③象征符号,即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某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如粉墙黛瓦象征江南建筑[1]。

建筑符号不单指从视觉上可识别的建筑形态的直观特征,也指具有历史延续性与地域风格的各种建筑设计手法、营造技术、造型艺术,建筑的传统思想内涵等。

运用建筑符号学方法,将传统建筑符号抽象、提炼,组合地运用到建筑方案中;或将传统建筑的部分特点,如材料、颜色等运用到现代建筑中,都是当下流行的应用方式。简单说来有以下三种:①重复构成。提取建筑符号,进行有序的重复,通过再创作增加视觉形象的节奏感、韵律感、秩序性与整体性。②概括提炼。去繁从简,去除传统建筑的繁复元素,仅保留其形态特征和意蕴。使得新建筑既保留优雅风格特色,又不失现代技术之美。③变形。对局部构件、配件的图案用现代审美观念进行改造。

二、苏州建筑地域化解读

1.地域化概念及芒福德的地域主义

关于地域化的建筑理论研究源起于西方。地域化通常的理解是:反映特定地域特点,包括自然、材料技术、形式文化、经济等特性,强调空间属性。

路易斯·芒富德提出了地域主义的五点思考:求异与历史主义、先进技术与传统手工技艺、可持续性与美观性、多元文化聚落与传统聚落、地方与全球的融合[2]。反对新建筑对旧建筑形式上的模仿,提倡使地方适应的新技术和材料;主张地域形式与自然环境关联,使人们拥有强烈归属感;宣扬地方与全球的非对立性,认为地域性文化普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思考地域性时应加上全球化思想。

2.建筑地域化的意义

建筑,是民族智慧的反映和地域文化的宝贵物质遗产,是历史的一种可见的载体。地域建筑,作为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地域历史的结晶,包含着丰富的市民精神、历史文脉、社会审美和意识形态,因此拥有独特的魅力。对地域建筑的传承要把握深层次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内涵,探究设计与文化的契合点,寻找代表本土建筑的符号,并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

3.苏州传统建筑地域性特征

(1)建筑风格

苏州建筑给人的第一映像是精巧。苏州多水,苏州的水造就了苏州人细腻而规矩、平和而务实的性格,也造就了简洁、精巧、实用的建筑审美观。黑瓦檐、马头墙、花窗、屏门等丰富装饰作为民居的建筑符号,在装点建筑的同时展现出吴文化的朴实无华、沉稳雅致。建筑小比例、小体量、小空间的宜人尺度体现了苏州传统文化对人的尊重。

(2)建筑色彩

苏州建筑粉墙黛瓦,屋顶和墙壁采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阴阳两界、象征天地的黑白两色,自然和谐。用色清淡、风格朴素的黑白灰色调与太湖山水清新雅致的自然色调一脉相承,与小桥流水的环境相得益彰。这崇尚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建筑色调既体现出苏州人为人低调的处世格调又展示了江南水乡的气韵与色彩。

(3)建筑空间组合

苏州古城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兴旺发达的商业贸易,对建筑的整体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考虑到交通需求以后的建筑围合便形成了街巷空间。街巷与建筑、流水、小桥一起构成了江南水乡传统风貌。河道两侧或临水筑屋、或临河设街、沿街建屋,逐渐形成有河无街、一河一街、二街夹一河等布局形式。街巷随河流的走势延伸,呈不规则的网状覆于民居之中。其空间形态取决于两侧民居建筑的空间尺度与布局。

民居建筑的院落以天井庭院式为主,其布局类似四合院。每一座深宅大院由数个院落组合而成,重门叠户、深不可测。苏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苏州传统建筑的构造完全迎合了苏州气候,如天井内的房屋宽大的屋檐是为了方便雨季行走;敞口厅则是为了在湿热的夏季形成凉爽的对流风,驱除闷热[3]。

(4)建筑意境

意境是人们通过体会周围环境而获得的心境和感受。苏州带给人的意境是“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自然朴实,“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的素雅恬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古典优雅。

建筑不单单是石头堆砌的房子,它更是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表露,是传统自然观和文化观的载体。苏州古城民居与周边水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街区的道路依水铺设,形成道路体系和河网水系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人与自然相依相生,建筑与环境相映生辉。充满江南水乡古老文化韵味的翘角屋顶、走马楼、砖雕门楼等建筑符号鳞次栉比,体现出清、淡、雅、素的意境。

三、苏州现代建筑地域化探索之路

1.发展历程

(1)初始阶段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名族风格主调下,苏州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秉承江南民居的造型和构架,完善了“水桥房”、“黑白灰”、“轻秀雅”的苏州建筑风格。

(2)探索阶段

1986年国务院在批复《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时指出要全面保护苏州古城风貌,继承并发扬我国建筑艺术的特色,保护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水乡风貌[4]。开启了关于地域性建筑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批鲜明地域特色的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如桐芳巷小区、苏州火车站等。

(3)发展阶段

90年代以来,受国际化、全球化影响,苏州涌现出更多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进入21世纪后,贝聿铭、崔恺等建筑大师设计实践的介入更推动了苏州建筑地域特色的发展,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新火车站等,为地域建筑新发展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2.演变手法

对应上述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在建筑设计手法上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第一阶段以传统空间形态的继承为主。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纯粹的形式上的模仿,或者直接照搬照抄或者在尺度、构成要素等方面做出适当更新。

第二阶段,用现代建筑的功能、技术、材料,结合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布局、构造方式等进行创作,并在形式上提炼变形。

第三阶段,建筑的形体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更高、更大、更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周边建筑的尺度,继承城市的肌理关系。如增加建筑退让,通过距离的增加减弱建筑之间的对比以达到尺度在视觉上的和谐。

3.存在问题

建筑师们一直致力于传承苏州建筑的地域性,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出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新火车站等优秀建筑。然而,从全市范围内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文背景在新世纪的巨大变化,导致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大量的高楼大厦在设计时并未深挖苏州文脉、考量建筑意境,使得苏州丧失了原有的地域特色,严重制约了苏州地域建筑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迫切需要与地域传统、历史和生活习惯相融合,回归充满人本主义的地域主义。

四、建筑符号学方法指导下的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传承

1.建筑符号学运用的意义

建筑符号具有鲜明的传统意味和象征性,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东西,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深入文化内核,展现地域特点。积极运用建筑符号,在全面了解符号自身内涵和属性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注重与现代审美意象的结合,能有力推动地域性建筑的发展。

建筑符号分为显性表现“形似”与隐性表现“神似”两种。显性表现运用简化、倒置、拼贴、采用现代材料等手法,本质仍是模仿。隐性表现则多以潜在的深层意味代替直接获得的浅层反应。通过表现空间内涵、符号变换、文化隐喻等传达地域人文信息。

真正的地域建筑不是一种简单的风格,而是扎根于环境与文化的。地域建筑创作在运用符号学动态分析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还要力求找出隐含在风格形式背后、支持地域建筑发展的内在因素,并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赋予地域建筑创作以新的内容。将地域性建筑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符号的运用展现出对材料工艺、场地特征以及气候自然等的理解,充分地尊重传统文化、体现场所精神,从而引起社会共鸣。

2.“得意忘形”的苏州建筑地域性传承

苏州现代建筑地域性传承的最高境界是“得其意,忘其形”。现代建筑的比例尺度、使用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于表面的生搬硬套,将传统建筑符号嫁接到现代建筑中明显丧失了符号本身的神韵。抽离使用功能,提取象征内涵、思考形式以外的地域历史与文化,以形表意、以神会意。忽略繁缛细节的显性表现,深层次挖掘符号的隐形表现,从大局上把握意境、格局、文脉、品质等,才能将苏州地域建筑发扬光大。

第一,关注场所文脉。建筑传承文化,而文化的延续性并非等同于简单的外在形式的延续,更多的是其内在,如生活经验、场所意义等。发展地域建筑要反对单纯形式上的简单符号复制,而应提倡对地方文脉精神的追求。

第二,传承空间及传统生活方式。不同的空间形式是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由各种客观及主观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5]。对建筑空间的关注,体现着对传统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的关注。地域性不应局限在古老形式和符号上,它更包含因地制宜的延展性的概念。只有从特定的地域特质、生活方式出发,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深化对建筑空间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追求建筑的神韵与意境。对传统的继承不是继承它表象的雕梁画栋,而是把传统的精神,对“人—自然—建筑”的和谐理念通过空间,通过对材料的选择表现出来。苏州现代建筑的地域化创作要理解江南文化传统内在的神韵。努力在建筑肌理、要素、材料、小品、意境等方面创新苏州地域建筑命题,整合新旧元素,传承江南韵味,精致细节设计,确保创新尺度。

3.建筑符号学的具体应用

现代建筑多为大体量、大跨度的,由水泥、玻璃、钢筋拼接而成的高层建筑。雷同的建筑外表冰冷,毫无人性,与历史、文化割裂,丝毫体现不出地域性特质。需要运用建筑符号学手法将地域性符号融入其中,增强其生命力。

(1)符号变换

化整为零,强化细部的运用建筑符号。整体上采用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黑白灰色调和坡屋顶,演绎苏州传统城市风貌。在建筑细部加入现代工艺改良的苏州传统建筑符号,如木纹包裹的钢条等,将苏式风格文化传统韵味与日新月异的时代精神统一。

(2)空间传承

空间上传承、形式上更新。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吸取苏州传统建筑符号元素,在此基础上演化和组合。外貌上脱离传统建筑形制,但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传统苏派建筑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传统空间布局格式,用院落、街巷组织空间,但不循章守旧,在尺度、围合方式、构成要素等方面做出适当更新。如将传统封闭庭院完全开敞,与环境融合成一体;将传统街巷空间整合,分解大体块,构造小尺度,通过与建筑空间的互动丰富空间形式。

(3)文化隐喻

将苏州传统的建筑符号解构重组,用现代的手法把传统建筑意境和建筑文化融入现代建筑和环境之中。不是复古、怀旧,而是创意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如借传统隔扇划分风格的窗隐喻传统文化意味。高低错落的屋面肌理、简洁个性的元素符号、精妙绝伦的建筑内庭,勾勒出苏州千年的历史文脉,唤起人们共鸣。一样的气质精髓,一脉的思路哲理,传承了苏州千年历史文脉,体味了现代苏州的江南本色。

五、结 语

“一个理想的城市形象,应当具有可识别性、可阅读性和浓郁的地域特色。”然而科学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全球化推动下产生的现代建筑往往与传统文化精神、地域特征割裂。地域特色的褪色值得人们反思。只有从传统的建筑中抽象出建筑符号,继承其表象之下隐喻的文脉、意境、历史、文化内涵等,并将其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融汇,传统建筑文化精华才能复活、延续和发展。苏州的现代建筑设计只有遵循此法才能将建筑地域性真正传承下去,并发展创新。

[1]董黎.论建筑符号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及运用——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期的建筑设计为例[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吕海英.开放的东南亚地域主义建筑[J].中外建筑,2003(6):52-53.

[3]张晓川.中国传统“家”文化对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官建茹,邱晓翔,何明俊.苏州新建筑[J].世界建筑,2011(9):21.

[5]杨睿.理解·继承·发展——从传统文化层面谈我国地域性建筑的发展[J].建筑,2010(14):74-75.

猜你喜欢

符号学文脉苏州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