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花红茶
2014-03-03王友元
◎王友元
凉亭花红茶
◎王友元
山高林密。青草护拥着山路,从东边远处大山蜿蜒过来,又弯向西边的大山深处。路边一座四根木柱顶着黑布瓦圆锥顶的凉亭。亭内一石板方桌和四个腰鼓形石凳。这个凉亭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前二十里不着店,后二里不靠村。几百年来凉亭里天天都有凉亭茶。冲泡凉亭茶的是山里的泉水,茶叶都是“花红”树上的大片子树叶,茶水总有一股草木清香。装茶的陶罐挺大,能装半桶水。茶碗是四个粗瓷饭碗。
凉亭是供山里人行路时,避风躲雨的。山里人辛苦,肩挑背驮,累了在这里歇脚,渴了喝碗凉亭茶,解渴解乏提提神。朴实的山里人,从来不过问这茶是从何而来,这就是山里的乡风。
其实凉亭茶,最初就是离这里二十多里外的一个独门贫穷农户早上送茶水,晚上收碗罐。年年天天如此。到了解放那年,这个独家农户,已是百来户的大村子,这个代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已不仅仅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荣誉。为凉亭送茶的人,必须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农,才有这个资格。
山峦重叠,路漫漫,山里人总在大山里转,很少走出大山的。一九五一年,这个百户人家的山村,终于雄赳赳走出去了两个青年汉子。他们是在“保家卫国”的口号声中穿上志愿军军装的。
战士出发的那天黎明,他们年轻而俊俏的媳妇们,一直把自己的丈夫送到凉亭,情浓意切,千叮咛、万嘱咐都溶在媳妇送上的一碗凉亭茶中,这是家乡的泉水,这是家乡的“花红”树叶。两位年轻战士喝过泪滴茶碗的凉亭茶,带着家乡的眷恋,依依而别。
从此以后,山里的这两位年轻汉子再也没有回来。第四年,县民政局给村里送来了两块写着“光荣军属”的红漆木牌子。
两位年轻的媳妇,从此将丈夫出征的那个阴历日子,铭刻在心。每年的这一天,两位年轻的媳妇就要到凉亭来,痴情地望着东边的青山,望着东方的蓝天白云,静静地听着那山林的树涛声。亲人在,盼郎归,望魂回。每当这时,送茶的老人总是不急于回村,而且破例地坐在亭边山石上,神情凝重地坐上好一阵。
两位媳妇从凉亭回村时,一路上还不停地念着自己丈夫的名字,说着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悄悄地说,悄悄地抹眼泪。跟在后边老远的送茶老人此时也是老泪横流。
几十年过去了,送茶的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两位年轻的媳妇也已经老了,成了老太太,但是年年的这天,两位老太太都是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来到凉亭。到了一九九五年的那天,路过凉亭的山民们奇怪地看到,只有一位老太太是拐着拐棍来到凉亭的,老人也许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时间不会很长了,她坐在凉亭的石凳上双手握着拐棍,头放在颤抖的双手上,从早上一直望着东方,直到下午才离去。
从这年以后,路过凉亭的山民们再也没看到这位可敬的老太太了。
凉亭依旧,送茶人仍然是天天送茶,水还是山泉水,茶叶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再也不是“花红”树叶了,而是本地出产的正宗绿茶。只是到了夏天,路过凉亭的山民们感到茶水有点点咸味。这是送茶的老人特意在茶水里放了一点点盐,因为山里人肩上和背上,总是挑着担子或者背着竹篓子,爬山越岭出汗多。喝点盐茶补劲。到了最近几年,凉亭茶的水还是山泉水,茶叶却是英山县出产的上等新茶,茶水碧黄碧黄,好看,先苦后甜很提神。
但是自从一九九五年以后,凉亭茶每年只有一天是例外,那就是两位媳妇来凉亭“望郎归”的那天,水还是山泉水,茶叶仍旧是“花红”树的大片叶子。因为那天,两位年轻战士从凉亭雄赳赳、气昂昂出征时,喝的就是这种“花红”叶子茶。
责任编辑/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