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2014-03-03徐彦华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相关性

徐彦华等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 结果 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11-0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从年龄和饮食习惯来说,该病多与高血脂和高黏血症等有关,且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病症的发展,还可诱发血压和血糖升高等病症,严重时会诱发头昏等,也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主要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和身体功能的逐渐减弱,老年人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影响患者的预后[1-3]。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本院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和脑血管病症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4~73岁,平均(65.9±8.1)岁,男性74例,女性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且经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X300PE型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设定探头频率为4~10 MHz,分别检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各个指标,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内径,记录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发生部位、面积。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表1),B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组;C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不同部位斑块面积的比较

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分析结果显示(表2),E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系数(r)=0.517(P=0.00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使得斑块脱落而形成栓子堵塞动脉管腔所致,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4-6]。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指标改变[7-8]。当机体颈动脉发生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时,会阻塞管腔并减少机体脑部血流量,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颈总动脉膨大部较多,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主干部。主要原因在于机体颈总动脉膨大部的血流缓慢,在管腔内可出现急速伸展,使血流出现漩涡,易于脂质的沉积。当机体动脉内的血液流速和血流压力发生改变后,也会损伤机体的血管壁,使其更易于附着血栓和斑块。

本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组,C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B组,说明随着脑血管斑块支数的增多,患者血脂出现了异常改变,其中TC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HDL-C可降低机体外周血胆固醇,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还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FIB可加速血小板凝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斑块沉积,会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强,有助于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说明脑血管病症越严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越大,对患者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刘旭升,曾德华.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47-48.

[2] 张潭,任书堂,秦艳娟,等.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 19(5):702-704.

[3] 杨一帆,曾仲,高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 564-565.

[4] 焦慧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2):38-40.

[5] 韩蕊.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37.

[6] 黎红华,陈洪汉,周佩,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166-169.

[7] 周振坤,栾瑞芝,王威岩.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72.

[8] 孟晓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8-3499.

(收稿日期:2013-10-09 本文编辑:林利利)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 结果 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11-0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从年龄和饮食习惯来说,该病多与高血脂和高黏血症等有关,且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病症的发展,还可诱发血压和血糖升高等病症,严重时会诱发头昏等,也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主要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和身体功能的逐渐减弱,老年人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影响患者的预后[1-3]。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本院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和脑血管病症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4~73岁,平均(65.9±8.1)岁,男性74例,女性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且经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X300PE型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设定探头频率为4~10 MHz,分别检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各个指标,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内径,记录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发生部位、面积。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表1),B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组;C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不同部位斑块面积的比较

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分析结果显示(表2),E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系数(r)=0.517(P=0.00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使得斑块脱落而形成栓子堵塞动脉管腔所致,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4-6]。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指标改变[7-8]。当机体颈动脉发生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时,会阻塞管腔并减少机体脑部血流量,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颈总动脉膨大部较多,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主干部。主要原因在于机体颈总动脉膨大部的血流缓慢,在管腔内可出现急速伸展,使血流出现漩涡,易于脂质的沉积。当机体动脉内的血液流速和血流压力发生改变后,也会损伤机体的血管壁,使其更易于附着血栓和斑块。

本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组,C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B组,说明随着脑血管斑块支数的增多,患者血脂出现了异常改变,其中TC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HDL-C可降低机体外周血胆固醇,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还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FIB可加速血小板凝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斑块沉积,会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强,有助于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说明脑血管病症越严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越大,对患者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刘旭升,曾德华.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47-48.

[2] 张潭,任书堂,秦艳娟,等.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 19(5):702-704.

[3] 杨一帆,曾仲,高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 564-565.

[4] 焦慧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2):38-40.

[5] 韩蕊.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37.

[6] 黎红华,陈洪汉,周佩,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166-169.

[7] 周振坤,栾瑞芝,王威岩.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72.

[8] 孟晓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8-3499.

(收稿日期:2013-10-09 本文编辑:林利利)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 结果 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b)-0011-03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从年龄和饮食习惯来说,该病多与高血脂和高黏血症等有关,且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病症的发展,还可诱发血压和血糖升高等病症,严重时会诱发头昏等,也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主要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和身体功能的逐渐减弱,老年人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其发病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公众的健康,影响患者的预后[1-3]。为了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本院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和脑血管病症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13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54~73岁,平均(65.9±8.1)岁,男性74例,女性6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且经MRI检查确诊。排除患有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疾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X300PE型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设定探头频率为4~10 MHz,分别检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各个指标,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内径,记录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发生部位、面积。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临床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表1),B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组;C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不同部位斑块面积的比较

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分析结果显示(表2),E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患者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系数(r)=0.517(P=0.00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因素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使得斑块脱落而形成栓子堵塞动脉管腔所致,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4-6]。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指标改变[7-8]。当机体颈动脉发生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时,会阻塞管腔并减少机体脑部血流量,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以颈总动脉膨大部较多,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主干部。主要原因在于机体颈总动脉膨大部的血流缓慢,在管腔内可出现急速伸展,使血流出现漩涡,易于脂质的沉积。当机体动脉内的血液流速和血流压力发生改变后,也会损伤机体的血管壁,使其更易于附着血栓和斑块。

本研究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组,C组患者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患者的HDL-C明显低于A、B组,说明随着脑血管斑块支数的增多,患者血脂出现了异常改变,其中TC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HDL-C可降低机体外周血胆固醇,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还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FIB可加速血小板凝集、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纤维斑块沉积,会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强,有助于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说明脑血管病症越严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越大,对患者的影响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刘旭升,曾德华.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2):47-48.

[2] 张潭,任书堂,秦艳娟,等.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比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 19(5):702-704.

[3] 杨一帆,曾仲,高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安全性及中长期预后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4): 564-565.

[4] 焦慧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2):38-40.

[5] 韩蕊.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6-37.

[6] 黎红华,陈洪汉,周佩,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3):166-169.

[7] 周振坤,栾瑞芝,王威岩.针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72.

[8] 孟晓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8-3499.

(收稿日期:2013-10-09 本文编辑:林利利)

猜你喜欢

相关性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浅析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医学教育中基于蛋白质驱动的miRNA与疾病相关性研究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
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