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研全面“开花”,引领腔内治疗新潮流
2014-03-03凌寒
凌寒
“SPEAC,寓意‘交流——Speak,那么,‘SPEAC 2013即以‘规范、交流、实践和创新为特色,SPEAC会议也旨在交流、探讨并推广周围血管疾病腔内治疗的新策略及新技术为主要宗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纪蔚教授在谈及刚刚闭幕不久的、由他出任大会主席的2013上海周围血管腔内治疗论坛(SPEAC 2013)时,首先向记者诠释说。据记者了解,上海周围血管腔内治疗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这是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倾力打造的医学品牌盛会,在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为规范合理治疗提供交流平台
采访一开始,张纪蔚教授首先谈到了上海周围血管腔内治疗论坛(SPEAC)的发轫背景。他说:“尽管血管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所呈现的发展势头却是日新月异的,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新器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策略、新理念更是层出不穷,这一学科,逐渐成了医学界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我们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近些年激流勇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需要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科学发展观念,所以,我们不但有责任、有义务与全国兄弟单位分享宝贵经验,更需要不断获取新思维来提升壮大我们的团队。在这种指导理念下,以学科交流为灵魂的SPEAC会议应运而生了……”
谈到2013年的上海周围血管腔内治疗论坛,张纪蔚教授简略介绍说:“2013年的SPEAC会议仍然由我们医院主办。30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出席了这场学术盛会。这次会议仍以‘规范、交流、实践和创新为宗旨,内容更为丰富精彩,上百场的演讲无疑为广大医师提供了周围血管腔内治疗的饕餮盛宴。会议仍以腔内治疗为主线,涵盖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性病变、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等;但与往届不同的是,这届会议的亮点主要在于对血管腔内病变部位的重点专题讨论。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议题新颖,能够聚焦学科的难点、热点话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实况转播的病例,覆盖了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做到了难易结合,会场与手术者现场互动,为规范合理治疗提供了交流平台。各位与会的老专家大多是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的奠基人,对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他们高度关注我国血管外科的发展和新材料、新技术,尤其是腔内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开展;他们孜孜不倦钻研学习的作风和实是求是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发言内容都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总结并精心准备,理论联系实践,使与会者受益很大,对血管疾病规范治疗的指导,具有非凡的意义。”
张纪蔚教授还介绍说:“这届会议增设的‘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论坛也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所致的足部并发症,发病率、致残率高,治疗棘手,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中西医结合疗效良好,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精粹,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做好“接力棒”,
愿年轻医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采访中,张纪蔚教授还介绍说:“2013年的SPEAC会议,一如既往地重视加强年轻医生的交流、引导、规范培训工作。我们通过以血管疾病腔内治疗基础培训、青年论坛竞赛、病例讨论、专家高峰论坛及腔内手术实况转播等形式,展示周围血管疾病规范化诊断和腔内治疗技术,推广腔内治疗的新器械、新技术和新成果,探讨相关领域的众多热点问题,希望借此达成一些学科共识。”
谈到对年轻医生的影响,张纪蔚教授回顾说:“既然‘SPEAC寓意‘交流——Speak!那么,学术交流的最大受惠对象是谁呢?毫无疑问,应该是年轻医生。在这方面,我们不遗余力!我们通过青年论坛、病例讨论、专题演讲和实况手术演示等形式,进一步研讨规范治疗和临床难点。将为时3天的会期办成初级医师学习实践的课堂,办成众多中青年精英研讨交流的平台。”
张纪蔚教授进一步介绍说:“SPEAC会议开设的‘青年论坛,是从2012年开始的。2012年之前,尽管我们把注重面向中青年医生开展学术交流作为会议宗旨之一,但随着与会的中青年医生越来越多,从2012年开始,我们专门增设了‘青年论坛,其目的是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医师提供一个展示成就、研讨交流的平台。很多与会的年轻医生认为,2012年增设的‘青年论坛是SPEAC会议的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实际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大量的中青年医师已经成为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了大量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当然,由于临床经验、学科阅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也有失败与教训;他们更需要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展现自我,广交朋友。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他们的成长见证了中国血管外科的发展,也代表着中国血管外科的后续团队和后盾力量。鉴于我们认识到的这些因素,仁济医院血管外科的所有同仁,愿意通过SPEAC会议这一平台,做好学科发展‘接力棒。我本人也坚信,中国血管外科中青年这一代,必将会推动中国医学事业蓬勃兴旺的发展;他们的成就与贡献,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视BMS的临床优势
据记者了解,张纪蔚教授自1983年起,即开始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近3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在当今医学界,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依然被许多医生认为是介入治疗“未被攻克的最后堡垒”。那么,作为一名在这一领域探索了近30年的专家学者,在当前血管病会议中以腔内介入为主旋律的状态下,张纪蔚教授是如何看待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的?他对于金属裸支架(BMS)在股腘动脉CTO病变治疗中的临床证据、其所具备哪些优势,又有着怎样的认识?
谈及这一话题,张纪蔚教授坦率地说:“最近几年,随着周围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尽管医生可以在血管内进行治疗,用球囊扩张、用支架疏通、使用内膜剥脱技术等,但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仍相当重要,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全身血管系统的病变,不管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都是针对局部病变的一种干预方式。要获得长期的治疗效果或者控制其他部位的病变再发,都需要临床医生去监督合理的药物治疗。如果病人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此‘三高问题,就更需要控制这些身体代谢紊乱的病情,这样才能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另外,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张血管药物、抗凝药物,都有不同的药理机制,在治疗血管疾病方面,均有相当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还有一些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如果手术与介入的效果都不佳,就要采用血管H2受体拮抗药物——安步乐克和血管扩张药结合,再加上步行锻炼,才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守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