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娱乐圈的足球人
2014-03-03周佳骅
周佳骅
“这个镜头捕捉的太妙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齐达内将与世界杯擦肩而过呢?!”2006年夏天,时任央视解说员的黄健翔,一句经典解说词,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颗成为足球解说员的梦想之种。自那以后,此前功课浑浑噩噩的我一改往日的松垮,励志进入传媒类专业院校,达成对梦想的追逐。在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专业训练后,我如愿考入浙江传媒学院。
在大学期间,起早练声是基本的功课。而除了练习基本的新闻稿件之外,一些文采飞扬的足球新闻稿件,也成为我锻炼即兴表达能力的最佳教材。巧合的是,在我进入学校之时,播音学院的廖炎老师开设了体育解说专业的相关课程。从06级至08级,我随学校三个年纪的学生听了廖炎老师将近三年的解说课。一开始,我的解说偏向于对“资料”的传播,但经过老师的指正后,我学会将资料与及时的动态画面巧妙地融合。相较于平面媒体,电视语言更为口语化,但口语化并不代表文饰的苍白。在解说之时,我会刻意地要求自己在某一个语言段落中不会出现同样的形容词,并适当地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润色自己的语言样貌。
在娱乐之都长沙,所能留给体育电视发展的空间相对有限,在湖南广电兴起之初,曾有专门的体育频道,湖南卫视甚至曾是国内第一家转播西甲联赛的电视台。但生不逢时的我恰好生长在湖南体育电视资源极为匮乏的年代。2012年,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参加了《英超足球夜》和《欧锦赛之夜》的转播工作,从撰稿、剪辑、包装,再到配音和解说,我几乎参与、尝试了所有的工种。
现如今,由于没有体育节目,我只能做起了娱乐记者的工作,除了偶尔能在《天天向上》的舞台上采访到孔卡之外,我大部分时间都会与娱乐明星打交道。但即便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还依旧保持着在工作之余查阅资料、练声的习惯。对于我来说,我的另一个身份——足球撰稿人,是“供养”自己梦想的一个栖身之所,借此,我能认识许多来自传统媒体亦或是新媒体的圈内人,从而在日渐清晰的人生脉络中去寻找实现梦想的机会。因为我始终相信,梦想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