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与政府公职人员交流(之二)

2014-03-02谭国太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3期
关键词:利益集团公职人员公信力

文/谭国太

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与政府公职人员交流(之二)

文/谭国太

作者近照

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历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过去一个时期,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原因很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政府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变政府管理为政府治理,认真解决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只有建设一个服务于老百姓的政府,政府才能真正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拥戴的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我们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显著成效。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开始回升。不过,要真正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还必须从深层次剖析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

翻开新中国建立后地方政府50年代的历史,那时候地方政府的威信很高,政府的一声号召、一道命令、一纸文件,上上下下,一呼百应,政府讲的老百姓从来没有疑惑过。是哪时候的老百姓愚昧吗?不!应该说是哪个时代我们的政府官员与老百姓没有距离,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紧密,处处关心群众,事事想着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当然,我们也承认,50年代的地方政府官员,都是从战火纷飞、枪林弹雨过来的,都是从打土豪分田地的激烈阶级斗争中过来的,这些也是人民拥戴他们的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那个时期的政府官员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计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得到的信任与荣誉。

(一)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下降

地方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下降,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开始的,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又使老百姓饱受折腾,加上政治上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9年的反右倾,1964年的“四清”运动,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文化大革命”,频繁的“左”的政治运动,使很多人受到伤害,给人民群众心目中带来“阴影”。改革开放后,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与利益诱惑,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私欲膨胀,有的贪污受贿,有的腐化堕落,有的严重脱离群众。这些问题官员给地方政府形象不断抹黑,使地方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信任度下降。

(二)人民群众与地方政府的不和谐情绪增加

地方政府为辖区内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与建设制定规划、推进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人民群众在接受政府服务的过程中,本应与地方政府和谐相处,全力推进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统筹城乡,加快城市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中,或者政绩驱使,或者私欲膨胀,或者方法简单,给老百姓带来了伤害。

一是政府圈地问题。必要的建设需要征用土地,农民还是能理解和接受的。但有的地方政府,大量廉价圈征农民土地,然后转让给开发商,有的甚至与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偏袒利益集团,作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保护伞。

二是政府对失地农民补偿问题。无论是城市建设、城镇化建设用地,还是水利等建设占地,政府补偿标准偏低,都需要失地搬迁户自己解决一部分,失地农民由于搬迁造成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产生不满情绪。

三是政府强拆激化矛盾。被强拆的房屋,一般来讲都是应该拆的,但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其影响是很坏的。强拆表面上是开发商出面,然而老百姓把账记在政府身上。实际上,大部分强拆都是地方政府支持或默许的。地方政府的一些不妥行为造成老百姓与政府的不和谐情绪增加。

(三)为发泄对基层地方政府不满产生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

在没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前,有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少数官员,严重脱离群众,压制群众,损害政府形象,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同时也给本就对基层政府不满的少数人留下发泄机会。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曾发生过群众围攻乡镇政府,扣押乡镇领导干部的极端事件,有的地方甚至发生过围攻县人民政府事件。

这些极端事件的出现,虽然不完全是基层政府官员的问题,其中有少数极端分子的捣乱,有意挑起事端。但基层政府官员中的少数人脱离群众,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是引起极端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地方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改革途径及创新思路

政府改革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政府廉洁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政府作风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保障。

(一)政府改革是提高公信力的途径

长期以来,在“政府管理”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尤其地方政府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对辖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发号施令,虽然口头上也讲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质上思想并没有转变到服务上来,有些政府公职人员在为老百姓办事过程中,还不同程度表现出一种恩赐思想,引起群众不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政府改革指明了方向,变“政府管理”为“政府治理”,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府,从本质上讲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府,因此,“政府治理”的主体显然属于人民。由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它应包括社会公民、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政府治理”就是要建立服务政府,要求政府公职人员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尊重治理主体的意志,摒弃“政府管理”时期的一切错误行政行为,树立“政府治理”新形象。

(二)政府廉洁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本

“政府治理”不仅要求建设好服务型政府,而且还要求建设真正廉洁的政府。过去,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公信力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不廉洁行为造成的。建设“政府治理”下的廉洁政府其实并不难,我们从一些侦破的政府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政府官员受贿基本上都是从政府工程承包商或利益集团那里得来的。为此,只要我们在“政府治理”思想指导下,建立一套公开的、民主的办事程序,政府工程承包按公开透明,包括程序公开、决策公开、财务公开、运作公开,任何环节都不搞暗箱操作,当利益集团或工程承包商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好处时,他们是不会行贿政府官员的。一句话,政府官员不能为利益集团所利用。一旦为利益集团利用就不能自拔,会越陷越深。建设廉洁政府,要在政府治理中,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就是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嘴、管行为;加强思想建设,就是要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对政府官员进行教育。只要我们把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政府廉洁就会出现新局面。

(三)政府作风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保障

发扬优良传统,摒弃官僚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疾苦,作群众的贴心人,地方政府官员坚持做到这些,政府公信力肯定大幅回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绝大部分政府官员深刻认识到政府作风的转变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保障。转变政府作风,最关键的是心中装着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大话、套话、空话讲一百遍,不如为群众办一件实事。群众喜欢踏踏实实办实事的干部,反对吹牛、拍马的作风。政府公职人员以诚待人,公正待人,和气待人,是政府公职人员必备素质,也是政府公职人员的作风建设要求。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提高的制度建设和思想武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社会公信力比较高的地方政府,他们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比较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武器运用比较好。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甩开利益集团伸给出的魔爪,握紧老百姓粗糙的手。

(一)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

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的文件发布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大都能认真贯彻执行,顶风犯错的政府公职人员并不多。老百姓对这个端正党风,转变政府公职人员作风,扭转社会风气的文件非常欢迎。当然他们更希望各级地方政府坚持下去,把中央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当作刚性的制度约束,不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更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和“四风”没人违反时,地方政府公信力也就随之大幅度提高。

(二)斩断利益集团伸出的魔爪,彻底摆脱“影子政府”干扰

各种利益集团为了他们自身的发展,追逐更多更高的利润,他们必然把手伸向政府,寻找政府官员作代言人,政府官员一旦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影子政府”并开始发挥作用,真正的政府运作就会遇到障碍,甚至无法排除。作为政府官员,应该提高警惕,发现利益集团不良企图,应当机立断,揭露阴谋,坚决抵制金钱的、物质的、美色的诱惑,斩断他们的魔爪。政府官员应把有限的人生用来为党为人民工作。

(三)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作为一级地方政府的政府官员工作千头万绪,任务是繁重的。很多时候由于工作忙碌,忘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护身符”。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就是不断为自己、为同志提个醒。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同志深刻认识到这个思想武器的重要,拿起它,可以使自己、使同志都保持着清醒头脑。可惜呀!长期以来很多班子、很多领导、很多同志忘记了这个武器,现在重新拿起它,倍感亲切。

地方政府这种掌握实际权力的机关,应该在支部、在处科室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定期开会,雷打不动。坚持这样做下去,地方政府会出现更多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地方政府腐败事件,政府官员腐败案件就会大幅度下降,直至没有。到那时,地方政府公信力大大提高,地方政府和政府官员将更加受到老百姓拥戴。

谭国太,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本刊主编

猜你喜欢

利益集团公职人员公信力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浅析美国利益集团发展及其影响
张怀芝减薪有高招
安徽一公职人员成“黑老大”获刑20年
尊崇法治,从国家公职人员做起
公共选择与法律——利益集团理论述评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主体比较研究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美国利益集团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