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
——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
2014-03-02孙庆彬周家金
□孙庆彬,凌 颖,周家金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
——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
□孙庆彬,凌 颖,周家金
(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和例证法,以桂东南民间采茶舞为范例,探究如何将民间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为适合于课堂体育教学的新形式,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保护传承,充实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 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编的导向是地域文化价值观;改编的法则是遵循地域文化规律、体育健身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改编的方法是纳入地域动作元素,植入地域文化元素,添加创新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编;地域性
1 前言
1.1 研究的缘起
在我国一些地区,许多学校开展了由政府牵头推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包括高校)活动.例如在广西,2010年11月启动了由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推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1]在贵州省,目前已有“4500多所学校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2].这些活动使大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大中小学校园,燃起了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希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些教师不考虑学校体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不经任何改编环节,直接将源自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复制到体育课堂,甚至没有教材而直接求助于民间师父[3].面对这种情形,有必要将“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编处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校的体育教学团队已将桂东南本土的舞龙、舞狮、州佩功夫和采茶舞等传统体育项目,从村落社区引入体育课堂,在教学改编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本文尝试以桂东南采茶舞的改编为例,论述如何将民间体育形式,改编为适合课堂教学的形式,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提供方法支持.
1.2 改编的范例:桂东南采茶舞
桂东南采茶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可作为地方性体育教学资源引入学校.近年来,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学术期刊纷纷发表以锅庄舞、竹竿舞、秧歌舞、巴渝舞、马鹿舞、蚂拐舞等民间舞蹈为主题的论文,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民间舞蹈不仅被学界关注,而且已实实在在地进入校园.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地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中,民间舞蹈被视作一类重要体育教学资源引入体育课堂.
桂东南菜茶舞是模拟种茶、采茶、炒茶等劳动与生活情节而创编的系列舞蹈,其典型代表有摘茶舞、炒茶舞、点茶舞、打杯舞、十二月采茶舞等[4],其表现内容不拘圄于采茶、制茶等生产过程,还包含着与采茶生产相关的生活内容[5].采茶舞常以独立的舞蹈形式出现于村寨聚落,是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也以歌、舞、剧三艺翠集的形式栖身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之中,是体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母题,具有研究标本意义.
桂东南采茶舞扎根于传统的农耕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清代《郁林州志·物产篇》记载:“茶宜于山,近山者之利嫩芽,清明前采茶,比他省雨前尤早”[6].博白县圣女岭上的古茶林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大的茶树直径为42厘米,高达7米.悠久的茶生产文化,孕育出采茶舞这一具有桂东南特色的民间“活宝”.
桂东南采茶舞适合于体育教学改编.采茶舞以膝部颤、胯部扭、腕部绕等动律为特点,以轮指、转腕、踮步、碎步为基本动作元素,其动作优美灵活,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人文教育价值.若从体育学原理出发,融合现代人的健身需求,集运动、健身、文化为一体,完全可将其改编为新型的体育健身方式,使学生在有地域特色的舞蹈动律中,达到健身健美、陶冶情操的目的.
2 改编的导向:地域文化价值观
这里的“地域文化价值观”,特指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社会层面(而非个人层面)的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查阅以往的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很少有人把“文化价值观”作为一项专门内容来探讨.文化价值观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判断尺度,具有文化引导作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教学改编,就应紧执“文化价值观”这一牛耳.
桂东南民间采茶舞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文化价值观:(1)健身娱乐.在桂东南传统社会,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文化生活匮乏,常在农闲之余舞动采茶舞,驱散心头苦闷,满足身心需要.(2)崇尚劳动.桂东南采茶舞包含着一系列的模拟生产劳动的内容,反映着桂东南农民敬重农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3)祈福求丰.采茶舞常出现在桂东南广大乡村的社火庙会上,有些采茶舞还含有祭拜茶山的动作,其精神实质是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采茶舞进行改编,就要关注上述精神诉求,否则改编出来的内容就会缺乏精神内涵,当地人就会说这不是我们的东西.
3 改编的方法:融入地域元素与创新元素
3.1 纳入特色动作元素
特色动作元素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身份标志,在教学改编时应纳入特色动作.桂东南地区的民间采茶舞包含着丰富的特色动作,它们模拟采茶劳动中的正采、倒采、蹲采、单手采、左右采、双手采、双手上下采以及盘茶、送茶、敬茶等.其动律“以小S弧线为主,舞姿优美轻快,姿态舒展,动作轻盈、柔软带韧劲,频繁的落腰动作是其独特的舞蹈风格.舞蹈动作有碎步、燕子翻身、础步、钱尺花、十字步等”[5].这些动作刚柔并济,节奏明快,非常适用于体育健身.改编者可从中选取适合于课堂教学的特色动作,选取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特色动作.
在改编过程中纳入地域特色动作,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应分清什么是本源性的动作,什么是衍生性的动作.一定不要遗漏那些本源性的动作(如采茶舞的扇子花、矮子步等),因为本源性动作的源头久远,往往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应尊重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健身规律,对动作难度和负荷强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体现体育教学的育人特点.
3.2 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包含着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所决定的特色文化元素,如地域特色的器物、服饰、动作、礼仪等.改编者可根据文化层次结构理论,从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等不同文化层次,筛选、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就桂东南民间采茶舞而言,其代表性内容——摘茶舞、炒茶舞、点茶舞、打杯舞、十二月采茶舞等,包含着诸多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方面的地域文化元素(表1),可从中甄选运用.
表1 桂东南采茶舞包含的地域文化元素
除此之外,还可从采茶舞以外的其它文化形式中,提取地域文化元素.如可从桂东南的花灯舞、竹马舞、春牛舞、凤凰舞等民间舞蹈中提取特色文化元素,从采茶曲、客家山歌、社王歌、月亮真真、到春来、思贤调、撑船曲等桂东南民间音乐中提取伴舞音乐元素,以丰富采茶舞改编的文化内涵.
3.3 注入地域文化精神
体育课堂不仅是传授体育技术的阵地,也是传播文化精神的摇篮.这就要求民族传统体育改编,不应拘圄于形而下的技术层面,还要关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充实体育的精神内涵.若只注重技术层面而忽视文化精神的注入,便会降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陶冶价值.
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注入文化精神,可以用程式化、符号化的特色动作作媒介,通过动作的频率、幅度、力度等进行精神表达.例如,若想在采茶舞中展示桂东南女子敬重农事、崇尚劳动的精神价值观念,就需要通过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可通过点茶、摘茶、炒茶、送茶、砍柴、挑担、织布、洗衣、泡茶、敬茶等舞蹈动作来形象表达.
3.4 植入体育创新元素
在当今社会急剧变迁的条件下,传统与现代的相遇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交汇状态.这要求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改编,既要重视传统的体育内容,又要把握时代脉动,在动作创编、节奏安排、伴乐编配等方面植入创新性内容,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坚守在采茶舞传承阵地的“多是白发苍苍的老艺人,传承人难觅已是普遍现象”[7].因此通过文化创新,强化采茶舞的文化魅力,是地方学校应承担的重要使命.“民间传统文化与时代进一步结合是促进桂东南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传承桂东南采茶舞需要我们创新模式,更新理念……形成传统民间舞蹈的可持续发展”[5].
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校园,其要义便是依托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式的传承发展.在体育动作创新时,要注意外在动作形式和内在文化逻辑的统一, 不要违背传统文化规律, 否则所谓的创新就会徒具形式.
4 改编的法则:遵循三条基本规律
4.1 遵循地域文化规律
民族传统体育大都产生于传统文化土壤,其动作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文化规律,体育动作与传统文化高度统一.因此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改编时,要溯本求源,厘清其文化源流,透视动作背后的文化逻辑,力求从体育动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寻找改编的切入点.
例如,桂东南采茶舞中的典型动作——“扇子花”,就是以传统的生产动作为原型的.传统的人工炒茶,通常需以扇送风,边扇边炒,为茶叶降温,以防炒焦.这种传统工艺有着速度、力度的要求:动作快了不行,会把茶叶扇出锅外;动作慢了力度又不够,达不到降温效果.只有以特定的频度、力度扇风,才能确保茶叶色泽鲜润、味道鲜爽.在编排舞扇动作时,就要尽量遵循制茶生产规律,舞扇的频度和力度应尽量与生产节律相一致.否则改编内容就会缺失行为逻辑.没有文化规律作支撑的体育动作,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乏传承生命力.
4.2 遵循体育健身规律
桂东南民间采茶舞以草根形式存在,主要用于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和情感宣泄.但若将民间采茶舞引入体育课堂,就不能不考虑其健身功能,毕竟体育教学的一个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如何通过改编强化体育的健身性,这就需要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寻找答案.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为了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需要在动作的力度、幅度和频度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人体健康最适宜.有氧运动“通过消耗身体大量能量,减少身体多余脂肪,达到理想的降脂减肥效果,对心肺也有良好的锻炼效果”[8].若运动量过小,无健身效果;运动量过大,则损害健康.这就需要对运动负荷进行定量或定性的限定.
对采茶舞的运动负荷的强度,可运用心率和呼吸两个指标进行限定(见表2).对成年学生而言,运动强度控制在“中”为适宜,运动心率要控制在120-150次/分钟之间,呼吸情况以运动时可轻松交谈为准.[9]
表2 有氧运动的强度分级选择
4.3 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民族传统体育的校园化改编,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学生而改,为课堂而编,应遵循学校体育的教学规律.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改编时,要考虑地域环境和体育特点、当前的形势与变化、学生的年龄层次、教师的教学水平、场地器材条件等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调适.然而,“从多元文化保护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所编写的乡土教材,那些以‘守卫传统’、‘回归地方’为目标而编写的乡土教材,成为‘再去地方性’的工具,编写的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层次,也忽视了知识传承的渐进性规律”[10].
在采茶舞教学改编中,应分清哪些动作是适合学生的,哪些动作难度过大.例如若在改编时纳入“矮子步”和“扇子花”,就需根据班级教学的特点,对动作难度进行调整.“矮子步”和“扇子花”的动作幅度大、频度高,操作难度大.特别是“矮子步”,分高桩、中桩和低桩,需要屈膝跳跃,需要长期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若将这些动作引入体育课堂,就应根据学生年龄、年级、性别等具体情况,适当降低动作的幅度和频度,强化其大众化、普及化的特点,以便兼顾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1]孙文振.让民族传统体育为多彩贵州增光——访贵州省体育局局长蔡国祥[N].中华民族报,2011-9-16.
[2]覃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启动[N].广西日报,2010-11-13.
[3]黄丽英.桂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路径探讨——以河池市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03-106.
[4]李克主编.玉林文化遗产[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66.
[5]谢莉.桂东南民间采茶舞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研究[J].大舞台,2013(12):79-80.
[6]文德馨.郁林州志:卷二,物产[M].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7]刘廷新,潘光辉. 赣南、桂南采茶戏的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09,(5):68-70.
[8]田野,陆一帆,赵杰修等.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J].体育科学,2010,30(2):70-71.
[9]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6(6):776-783.
[10]杨正文.走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N].中国民族报,2010-08-13.
【责任编辑 吴庆丰】
Adaptation of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for Teaching——Taking the Teaching Reorganization of Tea Picking Dance as Example
SUN Qing-bin, LI Ying, ZHOU Jia-ji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ulin Normal College, Yulin, Guangxi 537000)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exemplification, taking the tea picking dance as example,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practice methods of school reorganization of folk sports. The purposes are to protect the sport cultures and to enrich school sports’ teaching cont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orientation of adaptation is the local culture values. Adaptation should comply with regional culture laws, with body-building laws, and with the sports teaching law. The adaptation methods are to take in regional actionelements, to implant regional culture elements, to add innovative culture elements, and to melt traditional culture vigorously.
traditional ethnic sports, teaching, adaptation, regionality
G811.37
A
1004-4671(2014)05-0078-05
2014-06-13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2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XTY005);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C071)。
孙庆彬(1966~),男,山东沂水人,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