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剖析与突破创新研究

2014-03-02贺祝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

电影评介 2014年1期
关键词:影视剧题材影视

□文/贺祝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

肖辛育,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生

电影《菊豆》剧照

就世界影视分类方式而言,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类方式。这种提法缘于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精神。出于这种理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是十分重视的。我国历来都将中国农民看成是社会主义文艺表现对象,同时也将其作为服务对象。在中国长期以来,许多专家认为,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不但是广大民众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也是执政党检验“三农”政策在农村实行的反馈渠道;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一个窗口。

说到农村题材影视剧,首先要对其含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农村题材影视剧”一般不指农村、农民的历史故事(如《白鹿原》、《白毛女》、《死水微澜》这类历史片),这类影视作品,一般不归为“农村题材影视剧”。虽然这些作品写的也是中国农村、农民,也有民国时期农业情况,但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叫做“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也就是说所谓农村题材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一般指的是社会主义时期农村的发展、农业的体制变革及农民的生活变化情况。

然而,近年来,反映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电影不但质量不高,数量也很少。特别是随着城市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地位与影响有日益边缘化的趋势。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尤其是在西部成为最为缺失的题材类型。

分析西部农村影视作品的发展状况,探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存在的问题,如何突破困境,怎么样才能走好西部农村影视作品题材的创新之路,是本文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关于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一般而言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即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80年)和改革开放后(1980年至2013年)两个时期。

由于世界影视技术发展的局限,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没有电视剧类的视频。故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80年)主要以讨论电影为主。而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则两者均应有涉及。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情况

中国改革开放前,农村题材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比较著名的、影响比较大的有《李双双》、《刘介梅》、《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艳阳天》、《金光大道》、《五朵金花》、《草原儿女》、《龙马精神》、《锦上添花》、《三年早知道》、《天山红花》、《生活的浪花》、《李二嫂改嫁》、《丰收之后》等等。

由于这一时期的电影本来就不多,西部农村题材的电影就更是寥若晨星。就数量而言,数量不多(与当今相比),从质量上讲,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相对好的作品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可是由于数量的关系,并没有形成有如美国“西部电影”那样的“中国西部农村影视”的范式。这一时期的电影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提法“农业合作化时期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受众面较大。许多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以上列出的那些电影大都耳熟能详。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情况

自1979年到2008年6月底,我国累计生产农村题材故事片438部,农村题材的电视电影故事104部。虽然在改革开放至今4000多部影片中,农村题材的影片只占了百分之十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到2008年,我国共创作生产故事片4425部,其中农村题材影片438部),但是其中的重要作品尤其是前半期的电影多半和农村背景、农村题材相关。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看农村题材的影片,其艺术经历了旺盛到减退乃至削弱的渐变发展态势。80年代农村电影的兴旺,几乎就是那时中国电影令人骄傲的缩影,如《春苗》、《金光大道》等。无论是涉及乡村背景的创作典型,还是典型农村题材创作,无论是历史乡村背景的创作还是现实农村的深刻表现,都汇聚着浓厚的精神思索的价值,并且常常引起全国观众的热烈研讨。

但是到了90年代后,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情势也发生了转变,1989、1990、1991年连续三年农村题材电影每年只有七八部的规模,而到1997年,农村题材影片少到只有四五部,落入了最低谷。1999年以后,随着电视电影这一新兴的媒体与艺术形式的崛起,平均每年生产的农村题材影片大约有20部左右,占全年的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这些影片大多只通过电视媒介,很难进入影院放映。

即使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有份量的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目还是很少见,近年只有电影《红高粱》、《老井》、《杨善洲》、《美丽的大脚》、《花腰新娘》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这些作品中具有这个时代人们普遍认可的时代典型人物,而深层次反映西部新农村问题的影视作品不多。由于这些电影在票房上基本失守,故这些影片大多通过电视媒介、光碟与观众见面。电影主管部门每年需要发文并资助专供农村发行放映的故事片,并且农村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收视率也极为低下。可见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尤其是西部农村题材电影)已经从中国电影的主体位置沦落到要靠“资助”维持生存的边缘化境地。

西部影视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比如张艺谋导演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张艺谋的奥斯卡提名影片《菊豆》、杨亚洲导演颇受好评的作品《美丽的大脚》等。这也证明了一点,世界对中国农村的这种文化、这种土风土俗是非常关注的。

而贵州境内的农村影视作品更少,能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影片凤毛麟角。最有影响的当属李宽定的《良家妇女》。另一部是2013年由贵州省文联、中共湄潭县委宣传部等四家单位联合摄制,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朱一民、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贺祝平联合导演的电影《小等》获得第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长片奖,电影评论家左衡认为这是贵州“现象级”的影片。

二、中国(西部)农村影视题材作品艺术质量不高的原因剖析

(一)缺乏对农村的人文关怀

中国影视人对当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中国“三农”问题关注不够,在当今农村重大而深刻的发展和变化中,对农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比较冷漠且缺乏人文关怀。许多作品都在较浅层次上表现农村题材,仅仅围绕致富、贫穷、教育、扶贫、反腐、乡村民主、打工等问题进行选材,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些生硬、虚假、造作,并把这些作品都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之内,这就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西部)农村影视作品的创作。

(二)中国(西部)农村影视作品题材单调、缺乏创新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不咸不淡的正剧,就是滑稽的、插科打诨的伪轻喜剧风格,很少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反映变革时期、具有艺术真实的农民生活的影视作品,缺乏在农民中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缺乏农村悲剧式人物和新旧冲突中阵痛的直面描写,没有从较深的层面去发掘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农村题材。

(三)忽略了农村题材电影的本质

中国农村影视题材作品的缺失,并非市场因素,也并非是没有政府主导,而是中国影视人对农村、农民、农业缺乏了解和愿意了解农民生活的感情,过分迎合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严重污染的市民猎奇心理所致。观众刚刚看到时还有一点新鲜,久而久之就会厌烦提不起兴趣。这都是因为中国影视工作人员缺乏对农民的关注,忽略了农村题材电影的本质,人为地去迎合市场,观众看不到新意,不能够打动观众。

(四)没有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

影视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就是让观众去观看它们。一部好的影视作品的前提就是能够打动观众,而打动观众的前提则是能够了解观众的心理状态,要知道观众们想看什么,想知道什么。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现在看来大同小异,大部分都是围绕上文提到的几个观点出发,看不到人文,看不到关怀,看不到民风,看不到民俗。这都是缺乏对观众的了解,只是一味的跟风所导致。

简而言之,中国西部农村题材电影现如今的发展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当今快餐文化、大众文化等一些较为低俗的理念所冲击造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即中国电影制作者在拍摄西部农村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时,并没有去分析总结问题,没有去发现新的东西,没有去开掘农村题材动人的一面。从编剧的情况来看,很少有人真正深入中国农村去体验农村的真实生活。往往仅从一些概念出发,甚至根据政治、政策需要图解政策。因此更谈不上对中国现实农村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进行刻画。

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是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找寻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关于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突破的思考

(一)要摆脱以往农村电影的镣铐

在以往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中,大部分都被拘束在一个固定的条框之内,没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比如在赵本山的几部农村影视剧火了以后,各地就掀起了模仿浪潮,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一味模仿,一味的去迎合市场,而观众们也仅仅只是三分钟的热度。

农村题材的影视剧不是一个固定的条条框框所能限制的,现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影视制作人必须善于发现新鲜的一面,摆脱掉以往农村电影的影响。如一部在贵州省拍摄的电影作品《水凤凰》,这部作品在业内得到了一些认可,但是观众却鲜有人看,这就是以往农村电影的一大弊病——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太少。现在的农村电影基本上都是一些主旋律电影,但是主旋律电影也应该和主流电影相结合,不能走以前老电影的发展路线,社会在发展,如果农村电影停滞不前,一直在原地踏步,那农村题材的电影真就有可能会被彻底地边缘化。所以农村电影一定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摆脱掉以往农村电影的镣铐。

(二)中国(西部)农村影视要善于了解观众

电影《老井》剧照

现在大部分的观众不愿意去看农村题材的电影,并不是说农村题材的影片不好,而是现在大部分农村题材影片缺少观赏性、趣味性,基本上都归属成了说教性,虽然景色都很优美,但是剧情和语言十分枯燥。大部分观众去影院都是为了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可是一部影片做不到这一点,那观众就不会去捧场。这也是为什么在2012年年末上映的大片《一九四二》票房口碑都如此不佳,反而让一部小投资喜剧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了中国电影界最大的一匹黑马。前者从导演到制作全都是大手笔,后者只是一部小投资的喜剧片。但是后者更了解观众,知道观众的观影目的是什么。现如今,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白天忙得透不过气的人们去电影院的目的就是释放一下自己的压力,这里并不是说《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不好,而是不够了解当今的观众,从而很快就下线了。

农村电影就要做到这一点,了解观众,想让观众真正去观看影片,就要做到让观众觉得影片反映的是真正的农村生活,而不是为了去烘托主旋律一味地说教。让观众看到西部农民们真实的生活,看到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和演员们贴实的表演,那观众们肯定愿意去观赏。

总而言之,观众是电影创作的动力,只有充分的了解观众的心理,跟观众沟通,才能够拍出好的作品,农村电影也正是如此。

(三)重视农村题材影视创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国家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各省重视影视艺术的发展,正如国务院国办发〔2010〕9号文件指出“电影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因素,人们未能对农村题村影视作品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虽然近年来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但目前许多机制尚未建立,如影视艺术发展机制、扶持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融资机制等等。走市场的电影,由于市场有回报机制,发展中存在问题较少,特别是投资机制比较顺畅。而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投资的主体就非常少,一方面可能是故事平淡,另一方面即便是农民比较乐见的电影,也很少有投资者愿意投资。

(四)着力解决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本创作的扶持机制

由于创作策划机制的缺乏,中国西部影视剧本创作处于各自为政,自由发展状态。剧本创作者感兴趣的,往往不被投资者看好,投资者看好的题材往往找不到最合适的编剧。一些好的本省题材总相信“外来和尚”才会念好经,由于外来编剧对本省情况一知半解,剧本常常捉襟见肘,有时甚至贻笑大方。从近年来一些外省编剧处理我省一些题材的情况来看,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剧本是一剧之本,好的农村题材剧本的创作来源于作者对西部农村、农业、农民生活的理解,以及对某段历史的体会和认知、对某类人物性格的把握。创作者需要经过长期在西部农村生活和在西部农村的知识积累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然而在西部由于创作者的积极性得不到扶持和帮助,显然不能孕育出更多优秀剧本,也就难以为西部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支撑,直接影响西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生产质量。

四、关于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剧创新的思考

农村影视剧在当今社会,要想做到以上的四点,必须要做到创新。所谓创新并不是研发出来新的拍摄手法等徒有其表的方法,而是要做到题材上,思想上的创新。

(一)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需要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变着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文化产业离不开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也需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传播过程中,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产业规模、运作方式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使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密切结合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从国际国内蓬勃发展的文化进程中也可以看出,凡是文化产业搞得好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与高新技术联姻的结晶。可以断言,未来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竞争将是一场科学技术的竞争。西部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打造文化资源优势,必须走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路子,注重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文化产业,让“慢”的“快”起来、“静”的“动”起来、“虚”的“实”起来、“死”的“活”起来,要防止把西部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资源陷阱”。那么西部资源是否能与高科技的创新结合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张家界的风光在《阿凡达》中给我们带来了十分震撼的视角盛宴;当《朱罗纪公园》的导演得知中国贵州赤水存在着真实的桫椤群时非常后悔没有到贵州拍片。

(二)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需要解决策划机制先天不足或有缺位的问题

创意与策划是影视创作中关键因素,创意与策划并非任何人都能做好,符合创意策划人的前提必须是“创新主体”,即具有创新权力(有资金投入决策权)、有创新能力(对影视艺术有成就、有研究)、能享受创新成功成果(没有创新成果利益的激励只能是流于空谈),对创新失败能负责任(能承担创新失败的责任),对创新成功有利益,这些前提条件缺一不可。可以说,没有好的创意与策划,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只能是“拍脑袋”的决策产物,有时甚至是按某些领导个人好恶决定题材,这种缺乏专业的可行性研究及论证的产物,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必然性,并且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文艺创作规律的。这样的创作方式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由于创意机制的先天不足,要想成功哪里有可能性?

(三)中国(西部)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需要加强影视制作体制方面的创新

影视艺术作品的生产其实也是一个创新过程。而任何一个创新过程的成功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评估潜在利益——建立利益分享机制——规划创新方案——实施创新——完成创新后合理分享创新成果——下一个创新。在开始创新的时候(策划)我们就必需评估创新的潜在利益(或效益),了解和知道它的潜在利益(这个利益可以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社会效益),要考虑实现这个潜在利益的风险(投入成本与可能效益)与能否成功的把握。影视作品成功的利益点的定位,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关键。

一个影视作品的投资是为了取得社会效益?政治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当然我们都想将这三个效益都同时达到。但三者之间毕竟有主次之分,有取舍矛盾。如果我们是政府、党委投资,当然是以社会、政治效益为主。而社会投资、资本市场投资则需有利润考虑。因此,任何影视艺术发展都需要有恰当的定位。是事业化?还是企业化?是产品化?还是产业化?如果是事业化,我们可以用政治标准、社会责任要求员工;如果是产业化,我们则应以创新潜在利益实现机制约束员工、用创新后的利益前景激励员工。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管理方式。

(四)中国(西部)农村影视题材创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质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政治标准,一是艺术标准。而在影视作品方面,应该还有第三个标准,那就是技术标准。

政治标准:并不是要让影视中的人物高喊口号,而是要在剧中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达不到最低政治标准,影视作品存在生存的问题。没有影视作品的生存,其它无从谈起。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中国有如此众多电影、电视剧被雪藏、封存、不准播出的原因之一。

艺术标准:首先文艺创作需要服从文艺理论的指导,文艺理论虽然不断有创新,但其基本规律是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写什么?如何写?虽然是作家的自由,但是文艺创作者不能不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根底、文艺产生的原因、受众为什么需要文艺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因此,我们的文艺作品质量就与作者是否站在政治的高度、哲学的高度、人性的高度、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社会进步的高度、人生的高度、生活的高度去描述、刻画文艺作品密切相关。如何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如何使观众受感染,如何才能使受众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遭遇感同身受,这些都需要文艺理论的指导。纵观近年来的西部影视剧作品,很多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根本原因或许就在这些方面。

技术标准:在影视作品的生产方面,技术标准越来越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随着胶片的淘汰,电影的技术要求从过去的胶转磁、磁转胶到现在的2K标准,4K标准、2D转3D、真3D等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技术水平的缺失有时候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五)中国(西部)农村影视题材创作需要理性思考和准确定位

在全国大力提倡文化发展产业化、影视作品市场化的今天,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发展如何准确定位是面临的重大问题。首先文化发展产业化势必涉及产品选择、生产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投入产出的收益、利润取得和分配;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还涉及“人、财、物、产、供、销”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由于农村题材影视作品,需要在农村拍摄,农村影视艺术发展长期以来是作为政治、主旋律事业来发展的,现在要转向产业化发展,显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在理顺体制的同时,还需要下大力做好创新机制的工作。故而定位不明确或许也是中国(西部)农村影视题材作品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六)中国(西部)农村影视题材创作需要创新的风格和特色

著名导演霍建起导演的影片《那山 那人 那狗》,就是一部富有创新意味的农村题材电影,首先是这部电影富有诗意的拍摄风格,其次就是“出走”这个主题在这样的叙事语境中完全成为一种被人伦情感自然删除的词汇。这部诗意的电影不仅获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观众们也都非常喜欢。

结语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国影视艺术正面临着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回顾西部影视艺术这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可以总结并且归纳出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也看到了里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在我国文化产业面临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化、规范化产业运作接轨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并开发西部厚重的电影文化资源,使其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上走出更新、更具西部人文特色的电影产业化道路。这是每一个西部电影人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视,通过中国电影人的一致努力,中国西部农村电影必将会成为世界影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是如何让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何解决上文所提及的问题,使得农村题材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仍然是中国电影人们所需共同挽手努力的。

猜你喜欢

影视剧题材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