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劳工之爱情》字幕翻译的得失
2014-03-02王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
□文/王晨,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讲师
电影《劳工之爱情》海报
2012年中美达成了新的电影协议,此后国内每年除了引进20部分账大片之外,还将额外引进14部3D或IMAX格式分账大片,而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将从中国电影市场获得更大的分成,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和外国电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而国产电影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化道路,走向世界,也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字幕翻译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载体与通道,如何能更准确地将中文影视作品成功译制,使外国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中国电影,是字幕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国产电影配英文字幕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中国无声电影时期就已存在。本文将借助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中国现存最早电影文本《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的英文字幕和字幕英译,探讨其特点和成因。
一、早期无声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和成因
总体而言,电影字幕翻译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一般来说,电影字幕每行不能超过三十五个字符,包括字母、标点和空格。这就是空间的局限性。此外,电影字幕的出现必须是配合电影画面的变化的,因此又具有时间的限制。再次,电影字幕还应当具有通俗性。因为电影作为一门大众文化,面对的是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层次的观众,必须让每一个观众看懂并且享受其中的意趣。而无声电影的字幕翻译与有声电影的字幕翻译又存有明显的差异。
首先,无声电影字幕的功能与有声电影的是不一样的。无声电影的字幕“对于剧情上,很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字幕是剧情的介绍者,否则,没有字幕,这部影片是什么内容,什么情节,就要茫无头绪了。”[1]
其次,无声电影的字幕是单独出现的,不像有声电影字幕一般要配合电影画面的变化,因此时间的局限性较小一些。从早期的字幕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无声电影时期的字幕分为两类,“字幕中有总说明和分说明的分别……全剧的提纲……它可以将全局最后的结果。或所标的主义。在全部影片还没有映出以前。用一张字幕说明或暗示。使观众预先知道全剧的主义或结果。”[2]“分说明就是包括剧中人,和所谈之话,及种种之动作。”[3]但不管是总说明还是分说明,不管是不是像有声电影一样有时间的限制,从早期字幕研究的文本都可看出当时对字幕的要求是“制字幕以简短明净为尚。宜惜墨如金。不可多置一字。”[4]由此可见,当时字幕翻译应该也是遵循简洁明了这一原则的。那么为了达到简洁的效果,翻译的英文字幕自然而然就具有了“动态对等”性,因为在无声电影这个大背景下,字幕的功能性是最为突出的,“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5]
再次,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影片是穿插在“戏法”、“焰火”、“文虎”等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放映的。电影在中国一直到“五四运动”时期才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而在此之前,电影的地位是比较底下的,这样也决定了早期观影人员的驳杂,这就更强调电影的通俗易懂。电影“是供给上中下三级人们。共同鉴赏的。并非贵族式。电影是供识字阶级鉴赏的。也是给不识字阶级鉴赏的。是供本国人鉴赏的。也可供非本国人鉴赏的。”[6]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要照顾各阶层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因而文化信息缺失也就不可避免了。
综上所述,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英文字幕和字幕翻译有三大特点:1.说明性;2.“动态对等”性;3.文化缺失性。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劳工之爱情》英文字幕和字幕翻译的这三大特点,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劳工之爱情》的成就,同时得到更多电影字幕翻译方面的启发。
二、关于《劳工之爱情》的英文字幕
《劳工之爱情》(Laborer’s Love),又名《掷果缘》(Romance of a Fruit Peddler)拍摄于1922年,由明星电影公司摄制,是中国现存尚可放映的最早的一部中国电影。同一时期摄制的《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怪剧场》和《张欣生》等影片均已失佚,所以本片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珍贵的直接资料。
该电影又是中国最早的以爱情和自由恋爱为主题的影片。《劳工之爱情》讲述了改行卖水果的郑木匠与祝医之女掷果传情的故事,郑木匠上门求亲,祝医生却提出要郑木匠想办法让医馆生意好转才可将女儿嫁给他,后郑木匠想出妙计,有情人终成眷属。
《劳工之爱情》影片一开始就是“全剧的提纲”,它的英文字幕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充分体现了英文字幕的“说明性”。
中文字幕 本剧事略
粤人郑木匠,改业水果,与祝医女结掷果缘,乃求婚于祝医,祝云:“能使我医业兴隆者,当以女妻之,木匠果设妙计,得如祝愿,有情人遂成了。
英文字幕 Story
A doctor in needy circumstances,whose daughter is much admired by a fruit shop proprietor(formerly a carpenter)who sticks…the tools of his trade.
“本剧事略”作为“总说明”,介绍了人物——该电影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即卖水果的郑木匠、祝医生和他的女儿祝医女;介绍了情节——郑木匠喜欢祝医女,前去求婚,祝医生则提出条件,只有他使得自己医馆生意好转才能将女儿嫁给他;最后还介绍了结局——郑木匠想出妙计,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中国早期电影深受戏剧戏曲影响的体现。早期中国电影的观众是带着戏剧的审美模式观看电影的。对于戏剧戏曲观众而言,他们对于戏剧戏曲的每一折,每一场其实都已烂熟于心,他们观看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看表现的是什么,而是如何表现的。就观众的文化层面来说,由于“国产电影只是归于杂耍一类,属于上不得厅堂的、底层市民社会的娱乐种类和低端文化消费。”[7]因而观众需要有这样说明性的字幕,以便于自己理解故事。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电影制作人也受戏剧戏曲传统和说书传统的影响,习惯于“说”故事,对于运用画面叙述故事缺乏更深的认识。
影片中,英文字幕则与中文字幕有很大的出入。可以说这是英文字幕,而不是字幕翻译。这也就是我在标注时用的是“中文字幕”和“英文字幕”而不是“ST”(Source Text)和“TT”(Target Text)的原因。英文字幕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一个医生境况贫困,改行卖水果的男子郑木匠喜欢上了医生的女儿。后面半句“who sticks…the tools of his trade.”字幕有所缺损。但由影片一开始时卖水果的郑木匠用木匠的工具切西瓜,用墨斗与医女传水果、递手帕,以及后来为娶医女重操旧业,郑木匠设计时对楼梯做了手脚,让楼梯变成滑梯,使从楼上俱乐部喝了酒下来的人一个个跌倒摔伤而必须去医馆治疗这些情节来看,最后一句英文大概意思应该是郑木匠一直沿用着之前做木匠时使用的工具。
英文字幕和中文字幕差异如此之大,究其原因是与电影制作人和观众群体有关系的。首先,中国电影事业不是从自己摄制影片开始,而是从放映外国影片开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影片制作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外国电影的影响。其次,当时在租界区有相当数量的外国观众存在,英文字幕是为他们服务的。第三,“是出于对市场发行的考虑,当时有巨大的南洋市场以及和国外交换影片的需求。”[8]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当时的英文字幕一定是符合西方人的观赏要求的,因而,英文字幕没有介绍故事情节,没有告诉观众故事的结局,而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充分发挥了“说明性”的特点,这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电影《劳工之爱情》剧照
三、动态对等视角下的《劳工之爱情》字幕翻译
《劳工之爱情》虽然是中国早期电影,字幕翻译的手法也因时代的局限和译者本身文化修养的局限(当时的译者大多是海归,没有外国人)而属于“稚嫩”的阶段,但是它的字幕翻译也是具有了翻译的基本特征“对等”的。
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就是比较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译文文本的接受者的欣赏方式。最小功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达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9]最大动能对等的定义是:“译文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10]值得重视的是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为《圣经》翻译服务的。《圣经》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因此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11]即意义对等是最重要的,形式是其次的,即作品如何表现是不重要的,表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无声电影时期,字幕作为一个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工具,如何能使国外观众和中国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能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同无疑是最重要的。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劳工之爱情》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字幕翻译的得失,无疑对中国当代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是极具价值的。
奈达的翻译理论认为应当抛开了形式看内容、撇开语言差异看读者反映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拆”和“增”等几种手法,也达到了“动态对等”的效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词汇意义多重,一个词汇单独出现时可能本身就具有了多重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英文中是很难找到一个对应词汇进行翻译的。因此,《劳工之爱情》的译者在面对这样的词汇时,采用了“拆”翻译的方法。
例1 ST老伯伯!这是我孝敬你的。
TT Respected sir,I am not asking you to buy,please accept a humble gift.
这句话是郑木匠拿着水果上门向祝医生求亲的时候说的。这句话的传神之处与翻译的难点是“孝敬”这个词。辞海中符合此处词意的解释是“旧时送礼物给尊长叫‘孝敬’,官员下属贿赂上司,也叫‘孝敬’。《红楼梦》第十六回:‘这里贾蔷也悄问贾琏要什么东西,顺便织来孝敬’。”[12]
由此可以看出,“孝敬”这个词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是暗藏了尊卑的关系;二是有送礼之意。那么对应这个词的英文解释应当是“give a present use as a token of respect for one’s elders or superior”。[13]显然,无法在英文中找到一个能够包含这两层意思的词汇。因而,英文译文中,译者通过运用“respected(令人尊敬的)”和“humble(卑微的)”来展现一尊一卑的地位,再用“not asking you to buy(不是让你买)”和“gift(礼物)”这两处来体现了赠送礼物的意思。这里的翻译虽没有达到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但非常“达意”,“孝敬”本身所包含的两层意思展现得淋漓尽致了,西方观众在观赏电影的时候基本也能获得和中国观众同等的审美体验。
但此处翻译不够精炼,“I am not asking you to buy”和“gift”这个词所表述的意思基本相同,故前句可以省略。此前的故事是郑木匠拿着水果去见祝医生,祝医生见状说“我这里不要买水果。(…do not wish to buy any fruit.)”,所以这里出现的“I am not asking you to buy”是译者遵循“更宜瞻前顾后而不相犯”[14]的缘故。其实,该句直接翻译成“Respected sir,please accept this as a humble gift”,既能承接上文,也没有影响“孝敬”两层含义的传递,还做到了简洁。
例2 ST今天吃了和事酒,你们就该和好了。
TT…is unwise to fight.So let us eat,drink and be merry.
这个字幕出现的情节是郑木匠住处楼上的俱乐部里富人们之前因为小事而打斗,今天有人来做和事佬,让打斗之人通过吃“和事酒”和好的场景。
这段字幕中,较难翻译的是“和事酒”。和事酒的意思大概是为了化解纠葛、恩怨而摆设酒席,筵席。有争端的双方坐在一起吃了饭喝了酒,冰释前嫌。因此,“和事酒”在这里有三层意思:一、之前有纷争;二、筵席;三、冰释前嫌。
英文字幕,前半段稍有缺损,意思应为打斗是不明智的。所以我们一起吃饭,喝酒,开开心心。英文字幕的翻译同样也是采取了“拆”的方式翻译。用“unwise to fight”(打斗是不智之举)解释了之前有纷争这一层含义;用“eat,drink”(吃吃喝喝)翻译了“筵席”的意思;最后再用“be merry”(快乐,愉快)对应了“冰释前嫌”的含义。可以说,这里拆分翻译的方法运用得也是比较成功的,虽没有做到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但正如奈达理论所指出的表现是不重要的,表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能使西方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在处理一些难译之处时,译者不但使用了“拆”翻译的方法,还使用了“增”的策略,对一些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种方法能够被运用到字幕翻译中,完全是因为无声电影字幕的时空局限性比有声电影的要小得多。
例1 ST请拍手掌。
TT…hands my dear future father-in-law.It’s a bargain.
此句出现的场景是郑木匠已得能使祝医生生意好转的妙计。故再来找祝医生确认是不是只要能让医生生意好转,他就能取医女为妻。祝医生表肯定。
“请拍手掌”其实是击掌为誓的意思,语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桂儿益恚,击掌为誓曰:‘管教两丁盲也!’”。意为民间赌誓者,双方以手掌相击,表示信誓,取信。
英文字幕,前半段有缺损,但应该是直接翻译中文字幕的。然而,击掌为誓是非常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行为,外国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如果直接把“请拍手掌”这句话翻译成“(clap)hands my dear future father-in-law”,西方观众可能会非常困惑,不知道为什么两人此刻要拍手掌。故而译者在此处添加了一句英文“It’s a bargain.”。“bargain”是协议的意思。在奈达的转换理论中,汉语中“雨后春笋”,可以翻译成英语to grow like mushroom(像蘑菇一样生长),因为这“春笋”和“蘑菇”这两种表面上大相径庭的东西表达的是同一深层意义,即新生事物大量出现,因而可以使用。那么《劳工之爱情》此处多加的这一句“It’s a bargain”是对前面“...hands my dear future father-inlaw”的一个解释,使得西方观众观看到这里时不会疑惑不解。
四、《劳工之爱情》字幕翻译中文化信息的缺失
由于目的语和原语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字幕翻译工作者的能力有限,《劳工之爱情》的很多台词对我们本国观众来说看似普通的,但其实都是有文化内涵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即使采用了“拆”和“增”等的多种翻译方法,很多时候文化信息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例ST(病人):不是!我有一只乾隆窑的古瓶,请先生……
(祝医):我也有一只康熙窑的笔筒,请你买了去吧!
TT(病人):…swelling is a nice Chien Loong vase.I will sell it cheap.
(祝医):I also have an antique ink spill for sale.
此字幕出现的场景是有胸口肿起的人来到医馆。祝医生以为他生疮要为他开刀。结果他从胸口拿出个瓶子,说是乾隆窑的古瓶,要贱卖给祝医生。祝医生顺手拿起案上笔筒说这是康熙年间的。
电影《劳工之爱情》剧照
《劳工之爱情》那个时期的电影基本上追求的都是滑稽、搞笑、打斗、热闹。而上述的场景则是用幽默诙谐恶搞的手法展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那么在翻译中如何能体现出这些特征呢,主要是从对“乾隆”和“康熙”的翻译。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清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康熙——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面对江湖骗子拿着所谓的乾隆年间的“古玩”来向自己推销,祝医生是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手法来打发他的——指出自己有比江湖骗子年代更久远的“古玩”。但是很可惜,在英文字幕中,这一点却没有体现出来。
在英文字幕中,译者将“乾隆窑”翻译成了“Chien Loong”,这是很准确的。但是却将“康熙窑”翻译成了“antique”(古时的,古式的),这一下就削弱了中文对年代的对比,削弱了祝医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喜剧色彩。这里把“康熙”翻译成“Kangxi也可,但是如果翻译成“Chien Loong’s grandfather”,更能显现年代的对比,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即便不知道乾隆与康熙也能理解其中含义了,从而使得西方观众能达到与感知中国观众理解和欣赏这部电影的程度了。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结构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再加上字幕翻译需照顾大多数西方观众的普遍的文化水平,文化信息的缺失是字幕翻译不可避免的。
结语
电影字幕翻译是一门值得永远探讨的深奥学问,翻译字幕是一项需精心制作的繁复工程。英文字幕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已久。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最早的无声电影,其字幕翻译在遣词造句上虽与现在有声电影字幕翻译的准则略有不同,但它的中英文字幕的存在给我们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画卷。本文通过在奈达的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它对中文字幕的翻译的得失,总结其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当代电影字幕翻译研究是极具价值的,对于如何有效发挥字幕翻译的功效,协助中国电影更好的走上国际化道路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1][3]史泽永.字幕杂谈[J].银幕周报,1932(16):25-26.
[2]王芳镇.描述字幕的一点小经验[J].电影周报,1925(3):13-14.
[4][14]董柏厓.字幕之我见[J].银星,1926(2):38.
[5][11]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M]//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98-215.
[6]吴玉瑛.写在“字幕之我见”后[J].银星,1926(3):33-34.
[7][8]袁庆丰.《劳工之爱情》:传统戏剧戏曲的电子影像版——现在公众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的早期中国电影[J].渤海大学学报,2009(4):43-46.
[9][10]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8.
[1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海出版社,1986:1238.
[13]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辞典(缩印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