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2014-03-01刘洪哲
刘洪哲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高职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刘洪哲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形势下,各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课的改革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尤其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方面。但基础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根基,其改革研究却重视度不够,这对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将针对高职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从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方向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
职业院校;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一、更新对职业教育基础课程建设的观念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如今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但其教育体系的现状却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多数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只注重对专业课的学习,而不清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觉得学习设计基础课程没有用处,学习的兴致也就不高。
(二)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依然还沿袭旧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内容设置,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不符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也无法建立符合切实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很多院校的设计基础课堂教学仍在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倦怠了学习,造成了高职学生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基础课程的改革创新与专业课程的改革创新同等重要,所以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理念,从而科学地进行对高职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培育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更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设置设计基础专业的相关教学内容时,也应该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个目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改革,应加强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对接,围绕行业所需的岗位能力来进行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紧密衔接,培养其职业岗位所需要的造型与设计能力,为其今后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提供保障。这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开展行业调研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设计相关的企业合作,参照其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起以突出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标准,从而提高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程内容应在“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下进行改革,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对相关行业的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对自己专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总结出其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及职业技能,从而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也是提高基础教学质量的另一要素。学校应鼓励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开办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对外承接一些设计项目或者安排教师到应用艺术设计相关行业企业去实践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能力,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实用艺术设计的应用能力,这种“双师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才更能将设计基础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加强课程实践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的加强可以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行业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去合作完成一项设计任务,充分贯彻“面向工程、团队协作”的思想,引导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与项目组成员讨论后撰写立项申请书,明确成员分工、设计路线及方法等;再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相关参数的选择和计算,引入现代设计方法;最后是结构设计与校核,可以组织多名教师共同成立一个评审小组,采用答辩的形式对各小组在指定时间内所提交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的评审。这种与设计行业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实施方案除了能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致以外,更重要的是结合了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特点,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高职教育应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以设计为载体将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消化,再应用与升华到实际的项目设计当中。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设计基础教学不仅是要传授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还应该要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这已然成为当下许多院校在设计基础教学上的重要共识。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递进式地从模仿、借鉴、创新三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模仿
基础设计的教学内容大多理性、抽象难以理解,所以很多学生会产生一种学用分离的抵触心理,教师利用具象的简单模仿降低了学生接触设计的门槛,这有助于消除学生的这种排斥心理,激发个人的创作欲望。模仿作为设计类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刚接触设计的学生来说是提高其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一条捷径。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作品的搜集、选择和对比,而逐渐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再通过模仿,学习领悟他人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技巧,积累大量的设计素材,为他们今后根据各自的任务书来进行创新设计做好了相应的经验准备。还应合理利用动画资源,通过组织学生看减速器录像片来帮助他们了解减速器加工、制造、装配等方面的工艺知识,使学生尽快熟悉设计对象,变抽象为形象。
(二)借鉴
模仿虽然容易掌握,但毕竟不是设计,不能长久沉溺,必须快速过渡。这个过渡就可以通过“借鉴”来逐步实现。利用借鉴,摆脱模仿,过渡到设计。
1.建立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学生选择较为熟悉的具象图案,通过仔细地观察对比将图案中的具象形态用纯粹的点、线、面等元素加以概括抽象,可以不改变原有图案的画面分割形式和色彩印象,但在对图案构图进行抽象时应尽量真实反映原图的意境,对图案色彩的抽象要具有相同的色彩感觉。这样的借鉴能够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建立起具象图案与抽象的点、线、面三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完成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
2.培养创造性思维。每一幅设计作品都有其核心的造型和色彩要素,只要把握了这些核心要素其他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借鉴学习的第二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影响设计造型和色彩的核心要素出发,从不同视角进行表现,逐步变化,最终摆脱参考图案的约束进行自由设计。具体可采用指定具象图案或自选具象图案两种方案进行,争取最大程度地展现设计的多元魅力,在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不掩盖个人锋芒,彰显自己的设计风格,从模仿、借鉴最终过渡到创新设计。
(三)创新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行为,因而高职设计基础教育将设计创新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不仅符合现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设计基础教育的要求。新设计的诞生光有前期模仿和借鉴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奇思妙想和灵感突现,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碰撞,那如何给学生创造出这些创新设计的条件呢?这就是目前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中探索的关键。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在设计基础课程中融入形式多样的竞赛。将枯燥的设计过程以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形成自主创新、争优创先、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竞赛中,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设计题目自由组合成小组,每个小组内部指定好组长负责该小组的协调。指导教师每天首先要检查各小组长的设计情况,发现典型错误时就交由组长监督其他组员进行改正,这大大缩短了检查周期。小组内有问题,小组成员就可以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在不行再向指导教师请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避免了个人遇到问题采取回避的处理方式及影响设计质量的现象发生。即使这样,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到了中后期,有的学生就会觉得反复修改很麻烦,会偷懒;而到了草图签字阶段,有的学生急于签字,攀比完成速度。这些都会造成设计质量的下降,所以指导教师应及时疏导这部分学生的消极情绪,鼓励他们合作创新,保证竞赛作品的质量。
而在指导个人设计的时候,面对有些同学不求甚解,为赶进度直接照搬教材或抄袭同学的设计,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劝阻,让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在设计题目前先进行理论计算,然后将所得数据亲自制作成模型,再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调查,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只要坚持学习,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设计。此外,教师还应主动去审查学生的结构设计,对不合理的设计及时提出指导建议。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严格按照指导时间到教室进行指导教学,不要出现学生设计作品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同时,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
基于上述两种教学模式,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联想能力的训练。好的设计应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所以引起大众在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共鸣显得十分重要。立足于设计基础的二维构成理论传递的信息晦涩难懂,很难被大众理解,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赋予抽象要素以具象形态,将专业知识以一种新颖灵活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追求与大众的共鸣。设计者要根据受众群体的变化,赋予设计不同的具象联想形态,学会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灵活转变,将看似无规可寻的设计灵感与有规可循的科学方法相结合,指导设计灵感不断涌现。这个过程不仅明确了逻辑思维转变的目的,而且明了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设计基础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心应手地驾驭设计,进行创新设计的尝试与探索。
四、结语
高职院校设计类学生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转变观念开始,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终身得益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
[1]肖杰,孙攀峰.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农业,2011,(14).
[2]郑洪明.设计基础造型训练中的写实具象与变形抽象分析[J].装饰,2010,(06).
[3]胡虹.对综合性大学美术与设计学科教学评估的思考[J].装饰,2006,(12).
G712
A
1674-9324(2014)45-0250-03
刘洪哲(1976-),男,本科,韩国人,朝鲜族,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