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4-03-01何宇漾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故障诊断课程体系技能

何宇漾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国际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何宇漾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外国的汽车企业要进来,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国内企业要升级。这些变化,必然给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带来重大的影响。汽车国际化人才的要求日益凸显,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世界接轨。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据国际公认的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在国际范围内通用的技能人才。

汽修;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高职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更加注重技能型培养。我院是江苏省示范高职院校,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专业是无锡市重点专业,也是学院的重点专业。本文着重研究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技能培养中融入国内外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引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培养理念和培训课程体系。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与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将德国汽车服务技师的培训课程体系,嵌入到原有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造素质国际化、能力国际化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为其他高职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双元制”的本土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引入德国“双元制”理念时,存在国内企业实际接收实习学生的现状与理念之间的矛盾。按照德国“双元制”的实施方式,应该是一周5天,1~2天在学校学习,3~4天在企业工作。而这样的方式很难在本地区实施。经过企业调研和多方协调,在保持“双元制”理念不变的情况下,基础理论知识、必要基本技能与企业实践实行按照年度的“双元”。在三年的学习中,第一学年学生到企业进行汽车认识实习(4周),学习内容是感受企业的文化,熟悉汽车的主要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第二学年,学生到企业进行汽车维护与保养实习(6周),由于学生已经在校完成了一年的学习任务,完全可以达到顶岗的要求,进行汽车一、二级保养和维护;第三学年是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前的整车维修实习(8周),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整车的故障诊断、故障排除,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好过渡和衔接。三年的实习项目逐渐递进、由浅入深,贯穿于整个学习进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

(二)小班制教学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德国技师班采用小班制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以内。小班教学,便于实施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小班教学,老师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我院中德技师班在具体实施上,严格控制班级人数,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演练。特别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转换教学思路

为了进一步掌握汽车维修企业的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汽车专业负责人向运输管理处的负责人了解了汽车维修企业的分布及运行情况,比较详细地摸清了无锡地区的具有一类、二类资质的汽车维修企业。汽车专业教师和同学们深入汽车维修企业一线进行实际走访、调研,发放了大量的调查问卷,调查范围涵盖售后经理、技术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主管及修理工等各阶层,还对我院近10年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学生从业岗位名称及相关要求。主要的工作岗位有:汽车维修工(技师),工作范围为汽车日常维护与保养,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各总成及零部件的修理、更换、安装与调试;汽车检测人员,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仪器和设备进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与评价,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汽车整车、总成及零部件检测与调试;前台接待(主管),主要负责客户资料的运用与管理,指导客户汽车的使用与维护,零配件采购与供应,信息反馈。

结合中国汽车服务企业的具体需求,我院与中外汽车专家进行交流和研讨,制订中德技师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德国技师课程体系在保持基本模块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重新设计,与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更加适合汽车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教学情境在一体化实训场所实施,体现课程设计的实践性。采用工作过程导向法和项目任务单教学法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演练和企业实习活动,学习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该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德三证”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完成学院规定的必修、限修、选修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能够获得省教育厅颁发的大专学历证书;在技能方面,学生在获得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汽车修理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还可获得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颁发的汽车机电服务技师证书。

将引进的德国汽车机电服务技师课程,嵌入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由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职业能力拓展四个模块组成,各模块互相融合。职业基本素质包括工程识图、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机械基础与液压传动、汽车认识与工具使用、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职业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发动机机械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基础电器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传动转向行驶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底盘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安全与舒适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网络信息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空调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包括:汽车自动变速器故障检修、柴油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检修、汽车性能检测技术实训、汽车整车拆装实训、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奔驰整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宝马整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包括:汽车修理工强化训练与考证、专业认识实习、汽车维护与保养实习、汽车整车故障诊断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

职业基本素质要求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态度;知识与技能课程采用项目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理论与实践相融和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职业综合技能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引领,设计与企业的检测、维修、技术服务工位及程序一致,与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学习情境;职业能力拓展是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极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汲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工作流程导向法”开展教学,最大程度地在课堂上再现生产场景,并按照汽车企业的工作流程安排授课内容和授课顺序。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能够更深刻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为汽车实训车间,以汽车维修企业的工作流程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师傅的角色。校内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都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

通过对某一故障案例的原因分析、诊断过程,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故障诊断、检测、排除故障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解决检测、排故中遇到的问题。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四、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新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平台,如视频、字幕、网站、宣传窗等加强创新意识宣传。其次,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的思维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如汽车营销师、汽车修理工及软件类等,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的准备和竞争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难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聘请汽车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汽车知识竞赛、汽车图片展、汽车模型展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我院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级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的申请工作。指派优秀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指导教师。在实践创新工作中,学生们积极查找资料、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圆满地完成了多项任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技能,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五、接轨国际文化

在中德技师班的学生培养上,要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其国际化。所谓视野国际化,即用知己知彼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就是要使学生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用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聘请外教开设汽车文化、汽车发展的讲座来实现。在教学上,我院不但开设了高职英语,还开始了基础德语,以口语为主,主要目的是方便学生和德国老师的交流。同时针对现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举办一些以西方节日为主题的沙龙,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通过庆祝,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国际化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卓越的创新精神,能流畅地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良好沟通。为了达到这个培养目标,我院特别在第三学年,安排部分学生赴德国德克森州的“F+U”学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研修。主要培训内容涉及汽车基本的维护保养、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汽车空调系统等。通过研修,学生们了解了德国的理念和文化,深入德国汽车企业与汽车技师、维修工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体验德国人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文化与技术的交流,以此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技能,更好地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服务。

[1]陈一凡,谢娟.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5).

[2]安小风,王雅蕾,朱光福.对在高职改革中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7).

[3]顾月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9).

[4]曾章伟.浅谈大学教育推行小班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2,(5).

[5]金荣洲.高职高专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J].中州大学学报,2011,(10).

作者简介:何宇漾(197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

G712

A

1674-9324(2014)45-0243-03

刘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13JSJG338)建设系列成果

猜你喜欢

故障诊断课程体系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因果图定性分析法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画唇技能轻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LCD和排列熵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基于WPD-HHT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