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基于认知体验观的MTI培养模式

2014-03-01张馨月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5期
关键词:硕士语言专业

张馨月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构建基于认知体验观的MTI培养模式

张馨月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翻译硕士(MTI)的设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改善我国实用型翻译人才相对不足的现状。在MTI的建设过程中,如何把握MTI的自身特点,构建符合其办学宗旨的培养模式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应以翻译活动的根本属性为出发点,结合认知体验观,深入分析翻译活动的认知特点,探索MTI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并进一步构建以认知体验观为基础的MTI人才培养模式。

体验;MTI;培养模式

一、前言

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下文简称MTI)。MTI的诞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使之进一步适应当前市场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要。

要保证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就要建设科学的MTI培养模式。本文基于MTI的培养宗旨及其本质属性,结合翻译活动的认知特征,参照翻译行业、产业特点,探索构建以认知体验观为基础的MTI培养模式。

二、可行性

在MTI设置之前,我国的翻译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课程、本科教育中的翻译专业和硕士教育中的翻译专业。然而,英语专业中所开设的翻译课程及其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作为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庄智象,2007)。当前的翻译教学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探讨翻译技巧、原则与理论(何刚强,2007)。体系中的缺陷直接影响到了人才培养的效果。现有翻译从业人员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高素质翻译人才奇缺(李军,2007)。MTI的设置有效针对现有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问题。

然而,MTI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穆雷、王巍巍(2011)发现:各学校之间培养方案雷同,导致各MTI培养单位缺乏特色,与翻译产业联系不紧密,甚至出现MTI沿袭学术性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象。这些问题为MTI建设敲响了警钟:要建设合格的MTI培养项目,必须深刻理解翻译的学科内涵,把握其根本特点,避免现有翻译培养体系中的问题重复出现的情况。

三、翻译培养的本质

MTI要建设的是“翻译教学”,而不是“教学翻译”。这就需要建设者们首先正确认识翻译活动的本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所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翻译被明确描述为认知行为。这一说法,突出了翻译的认知本质,为MTI翻译培养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从认知的角度把握翻译的本质特征,我们才可能建设更科学的翻译教学体系。

首先,翻译行为以对翻译活动的体验为认知背景。体验观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从体验观来看,人们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构成认知基础。在翻译活动中,认知主体,即翻译者要进行成功的翻译,必须要有对翻译活动的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有的翻译专业MA的人才培养模式仅关注局部翻译环节的体验,即,翻译技巧环节,而忽略了其他翻译环节。对翻译完整体验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顺利融入工作岗位。

MTI培养要从三方面关注体验效果: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即,必须保证以上三个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切实的体验。

其次,翻译活动是一个多重活动彼此关联的动态过程。翻译活动是一个多环节互动的复杂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以译文产出为目标,以翻译技能为表现,以语言文化背景为参考,以翻译对象所涉及的专业背景知识为基础,以翻译行业的本质规律为依托,以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为线索。

这一过程是以译文为核心,从翻译技能到翻译行业规律层层展开的复杂认知过程。翻译教学必须充分予以考虑,基于翻译活动的认知规律,结合各办学单位的特点进行设计。

四、MTI培养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MTI的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四大模块:翻译技巧与理论、语言文化背景、专业背景知识、和翻译行业规律。

这一培养模式紧扣翻译活动的认知过程,充分尊重翻译活动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当前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可以对翻译活动有全面的体验。我们将MTI的培养模式分为四大模块,分别针对翻译活动中认知发展所需要经历的各个环节。

第一,翻译技巧及翻译理论的培养是MTI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MTI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必要的理论可以帮助译者透过表面现象把握翻译活动的内在规律。所以,基本的翻译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翻译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各种口、笔译训练。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分作两类,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培养。第一类是口、笔译的基本技能,普遍适用于各个学校,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技巧和职业素养。第二类课程针对不同类型的翻译活动而设置,如会议翻译、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各自的教学优势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翻译工具是当前翻译行业的一大特色。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色的翻译工具需要译者具备相当的技术操作水平。

第二,语言文化背景模块重点在于理清源语言、目标语和认知主体(译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译者熟练运用多种语言。认知主体应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足够的敏感度和辨析能力,并且能够纯熟转换不同语言的文本、文体风格。本模块内容应包括汉语、外语语言文化以及文化对比等内容,着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以提高译文质量。

教学中,此模块内容重点在于深化学生的语言文化理解。MTI已经是硕士教学,语言类的教学内容不必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可或缺。

第三,专业背景知识模块针对和翻译活动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专业背景知识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保证译文的准确度。认知主体不必精通多种专业,但应对某一(几)个相关行业有充分了解。认知主体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仅可以保证翻译质量,而且可以使翻译活动的职业外延更具拓展性和适用性。

苗菊、王少爽(2010)指出,翻译人员应具备一个或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已经成为好译员的必备要求。当前,一些学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开设了有着鲜明专业特色的MTI课程,给予学生明确的专业定位。这种培养方案有利于MTI教育实现其“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四,翻译行业背景环节对翻译活动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否符合翻译行业的市场需要衡量翻译的唯一标准。在翻译行业愈加完善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活动的内涵不断更新,其新特点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未来趋势。学生只有充分把握这一环节的内容,才能保证其翻译活动符合市场和时代的需要。本环节要关注两方面内容:翻译职业特点和翻译行业的管理与拓展。作为一个蓬勃兴起的行业,翻译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和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俞敬松、王华树(2010)指出,在以互联网为主要特点的信息化新境界中,翻译行业呼唤新一代“懂语言、懂文化、懂技术、懂管理”的,能够快速适应语言服务新特点核心服务模式的专业人才。苗菊、高乾(2010)的研究表明,翻译行业在不断拓展传统语言服务之外的新业务。

翻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仅凭语言能力无法全面融入当前的翻译行业。因而,MTI培养应引导学生关注翻译的行业特点,包括翻译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方面的变化、翻译工具的使用和开发、翻译过程的管理、翻译业务的拓展、翻译行业规律以及翻译工作的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等多方面内容。在MTI的教学中,有必要适当加入“本地化管理”、“翻译管理”等具备翻译行业特色的课程。以保证学生不仅具备翻译所需的语言能力,更具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眼光。

另外,MTI培养的教学方式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保证学生体验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体验是认知的根本方式,因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具体操作应该始终以“体验”为主要指导原则。

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要保证学生可以体验到翻译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MTI的课堂组织要有别于翻译专业MA的课程。课程内容不必进行深度的理论思考,但是也不能仅停留在一般翻译技巧的交流。传统翻译课堂上案例式的讲练结合的方法并非不可以采用,但是MTI的教学应该更多强调翻译技巧的讨论和翻译能力的提升和对职业感的体验,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应将重点由语言因素转移到行业、职业因素。因而,MTI的课堂组织形式上可以考虑采用模拟实战的形式进行。从作业布置到评价方式都应以翻译的职业需要和行业标准为主要标准。按照职业化标准组织起来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熟悉翻译行业的运行规律,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

具体课程的开设需要各办学单位因地制宜。考虑到师资及办学硬件条件等实际情况,MTI没办法也没必要将各环节内容都设置成具体课程。有些内容可以合并设置,如:中、外文语言文化类课程完全可以和中、外文写作知识和文体知识类课程合并在一起开设。而在课时不允许的情况下,部分课程也可以考虑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翻译管理和翻译职业、行业教育类的课程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贯穿在每一门翻译课程中间进行。具体形式应该由各个学校灵活掌握。

五、结语

MTI的诞生,为解决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不足的现状提供了良机。面对这样的机遇,保证MTI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和完善的重要话题。要实现MTI的办学目标,必须从MTI的根本属性入手,把握住翻译活动的根本认知特征,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MTI培养模式。

[1]庄智象.关于我国翻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7,(3):14-23.

[2]何刚强.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的三种功夫[J].外语界,2007,(3):24-29.

[3]唐继卫.加强翻译硕士教育工作,适应翻译产业发展需要[J].中国翻译,2010,(1):50-52.

[4]李军,黄宝印,朱瑞.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J].中国翻译,2007,(4):6-7.

[5]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95.

[6]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7]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63-67.

[8]俞敬松,王华树.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探讨[J].中国翻译,2010,(3):38-42,96.

[9]苗菊,高乾.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2):35-38.

[10]仲文明.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G642.0

A

1674-9324(2014)45-0204-03

本论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基于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教材评价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SZ132166)

张馨月(1980-),女,河北遵化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跨文化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硕士语言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