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2014-03-01项正文
雷 丽,项正文
(1.文山学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2.麻栗坡县民族中学,云南 麻栗坡 663600)
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与保护对策
雷 丽1,项正文2
(1.文山学院 民族研究所,云南 文山 663000;2.麻栗坡县民族中学,云南 麻栗坡 663600)
蜡染是苗族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传统蜡染濒临失传。保护、传承苗族传统蜡染手工技艺,意义重大。文章就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目的是弘扬苗族蜡染文化,振奋苗族精神,发展苗族经济。
苗族;传统蜡染;现状;对策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关键在于蜡染。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蕴藏着苗族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苗族的精神和情感,凝聚着多种文化象征意义。
过去,苗族同胞把蜡染作为衡量一个妇女智慧和财富的象征,苗族妇女争相学习,可谓全民普及。但社会发展至今日,苗族传统蜡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消失,逐渐走入“非遗”行列。
近来,笔者深入文山州的部分苗族村寨,走访了部分苗族妇女。从实地调查得知,这些村寨的苗族妇女,对于传统蜡染知道的已经不多了。只有少数苗族村寨还保持着传统蜡染的原始风貌(见图1),延续着千百年来苗族传统蜡染的制作方式,保留着苗族传统蜡染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着那些曾令无数苗族群众和苗学研究者感到辉煌灿烂的历史。
图1 苗族传统蜡染麻布百褶裙
一、苗族传统蜡染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传统蜡染濒临消亡,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微观上
1.原生态文化处于濒危的状态。主要表现在部分蜡染商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任意改变苗族蜡染文化内涵,使其产品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2.原生态符号逐渐消失。原因一是很多苗族青年男女外出就学、打工,没有了学习传统蜡染的环境,没有了制作传统蜡染的条件与需要,天长日久,逐渐淡忘;二是现在的苗族青年男女已经跟上了社会时代新潮流,大多数只喜欢穿流行服装,而蜡染的布衣则不喜欢穿了,阻碍了蜡染的传承之路;三是在国内外苗族蜡染市场产销需求量大的带动下,苗族传统蜡染工艺变得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其独特的本土原生态符号面临消失。
(二)宏观上
1.苗族男女衣着大为改观,使蜡染服饰退居次要地位。特别是苗族青年妇女服饰,多由印染布料代替,并且只在少数场合派上用场。[1]92-93苗族青年男女衣着的现代化,加速了苗族传统蜡染的消失,使苗族传统蜡染制作的区域不断缩小。现代化步伐较快的苗族地区,传统蜡染已基本绝迹。笔者对文山市城郊苗族村寨花庄、黑龙潭和攀枝花的部分苗族妇女的访谈得知,村寨年轻一代的苗族人对传统蜡染,只是听说,已不知其工艺了。①
2.苗族年轻妇女不愿学习,导致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现在的苗族年轻妇女,由于忙于生计,大多数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学习蜡染制作,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蜡染制作方式,导致苗族传统蜡染逐渐被淡忘,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笔者在对文山、马关、麻栗坡、砚山四县(市)人口较多的部分苗族村寨调查时,得知苗族青年妇女大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学习蜡染。35岁以下的苗族妇女只听说过蜡染,不会蜡染传统手工技艺,只有为数不多的45岁以上的部分中老年妇女才懂得蜡染了。
3.苗族传统蜡染制作工序繁琐,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导致苗族年轻妇女不愿从事蜡染技艺的学习。苗族蜡染制作,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如材料(见图2),就要准备布料(麻布为主,辅以棉布)、蜡笔(至少三支,大蜡笔、中蜡笔、小蜡笔各一支,有时还要铁笔一支)、蜡锅(装二三两融化蜡汁的小铁锅)、画板(一块长约一米宽约五十厘米的长方形木板)、蜡(以白蜡为主,辅以蜜蜂蜡或是岩蜂蜡)。此外还要准备染料、染缸等。制作程序包括烧蜡、画蜡、染布、浸泡、冲洗、晒干等多道工序。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繁琐的制作工序,使不少苗族妇女根本就不愿学习。
图2 苗族传统蜡染所用的各种蜡笔、蜡锅、蜜蜂蜡
4.蜡染布料奇缺。由于大麻中可以提取“四氢大麻酚(THC)”制成毒品,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各国政府明令禁止种植大麻,我国也于1998年开始严令禁止种植大麻。这样,麻布来源断绝,导致苗族传统蜡染所需布料奇缺。
二、苗族传统蜡染面临的困境
当前,苗族传统蜡染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继承与突破”等种种困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承人的困境。由于传统蜡染制作麻烦、辛苦,大多数苗族年轻妇女已不愿意学习,而选择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导致苗族传统蜡染濒临失传。笔者对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龙瓜、松树林、小寨、大洞、回龙、上核桃湾、地朋、长弄8个苗族村寨,猛洞乡的上扣林、高棚、龙竹河3个苗族村寨进行了调查,得知45~60岁之间的苗族妇女,大多数还懂得传统蜡染技艺,并且传统蜡染手艺功底还较强(见图3),而45岁以下的苗族妇女基本就不懂了。一旦手艺好的中老年妇女离世,苗族传统蜡染就会有失传的可能,这对苗族千百年来的传统蜡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
图3 苗族传统蜡染棉布画蜡水洗后图样展示
2.机器代替了手工。现在,由于市场对苗族服饰需求量加大,人们开始用机器生产来代替传统蜡染。苗族服饰采用机器生产,减少了人力成本,实现了大规模批量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生产冲淡了苗族传统服饰的特色,因为苗族的每件传统蜡染都是用心做成的,既有艺术性,也有生命力,是心灵之作。而机器生产的服饰是没有灵动的,全是一个模样儿,不具有民族艺术性和文化研究价值。
3.时尚充斥。在现代化潮流的裹挟下,苗族服饰正由传统蜡染产品变为印染产品,命运正在快速改变。20世纪90年代,文山城梁子街火热的苗族传统服饰市场,诱惑着苗族人改变生产工艺,以谋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多的产品,一些苗族有识之士,开始了苗族传统服饰的现代化开发。在文山,开发得最早且最有成效的是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厂②,它的建成促进了苗族服饰的发展和繁荣。但是,用机器生产的服饰,剧烈地撞击着苗族蜡染的传统工艺,并最终影响到了苗族蜡染的命运。现在,印染布料的工序大大简化了,上色稳定,色彩丰富,特别是降低了成本,导致苗族妇女不愿学习传统蜡染;另外,苗族人民不再愿意种植板蓝根、五倍子、栀子等植物,从而逐步忘记了蜡染的配料方法。现在,许多国外的苗族需要传统蜡染的衣着,但是在国内已经很难找到传统蜡染的衣着了。
三、苗族传统蜡染保护对策
当前,苗族传统蜡染既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存在着不少发展机遇。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苗族传统蜡染,笔者试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一)战略思路
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规划,有序地去传承、发展苗族传统蜡染,形成一个科学可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战略。
1.市场为导向。要针对不同的苗族群体,将服饰市场分类:一类是针对传统蜡染服饰需求的市场,另一类是针对现代印染需求的市场。传统蜡染市场的需求主体主要是一部分寻根寻古的苗族人、外国人和研究苗族服饰的专家,这类市场的需求量相对少,价格要昂贵一些。另一类即现代市场,这类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大多数是用印染机器生产,价格相对便宜,消费群体主要是国内普通的苗族群众和国外一些国家的普通苗族群众。因此,在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必须两者兼顾,这样才能保证苗族传统蜡染的原生态保护、传承,又可以很好地发展苗族传统服饰市场。
2.塑造精品为核心。想让苗族蜡染有品位、上档次,在蜡染设计和创作中就必须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战略之路,这是苗族传统蜡染发展的理性选择。比如国外苗族,他们更肯定和喜爱苗族传统蜡染服饰(虽然其价格昂贵),这就必须要塑造出传统蜡染精品品牌,让它在国内外有影响力,让国内外苗族和苗族研究者慕名而来,形成苗族传统蜡染的品牌效应。
3.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苗族传统蜡染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苗族群众的参与以及他们的自觉保护意识。当务之急,就是要落实苗族传统蜡染开发利益的问题。在开发中,不论是政府,还是经商者,都要让苗族群众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让他们自觉成为苗族传统蜡染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主人,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苗族蜡染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保障
1.可持续发展人才保障。现在,为了让苗族传统蜡染得以传承,应在苗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以培养苗族蜡染手工艺方面的专门人才为主的蜡染手工艺班,教育更多的苗族青年女子学习传统蜡染,为保护、传承苗族传统蜡染准备一定的人才储备。如在苗族居住集中的地方的中小学开设蜡染兴趣小组或是手工课,在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有关蜡染手工技艺欣赏课等。
2.培养一支研究专家队伍。这支专家队伍,必须要把苗族传统蜡染的全部制作工序等详细记录下来,或者把苗族传统蜡染全部制作工序详细地制成录像保存起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录制一些宣传苗族传统蜡染文化的专题影视作品,以强化苗族传统蜡染的形象和氛围;编写有关苗族传统蜡染文化的书籍,以传承苗族蜡染文化,吸引新闻界和文艺界关注,让他们投入到宣传苗族传统蜡染手工技艺的行列中。即便是以后没有传承人了,也可以从资料记录中学习到其制作方法,从而确保苗族传统蜡染的可持续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提供平台
1.进行苗族传统蜡染的宣教活动。要想让苗族传统蜡染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传承,必须在苗族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苗族群众认识传统蜡染保护的重要性,让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蜡染成为苗族群众的自觉行动。一方面是重视对苗族群众进行传统蜡染保护意识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强苗族中小学生的传统蜡染教育。另一方面是加大宣传,让苗族传统蜡染开枝展叶,发扬光大。通过录制传统蜡染制作过程的影视资料并将其上传于网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苗族传统蜡染。
2.在苗族传统节日中保护、传承传统蜡染。苗族最有特色的节日,如“过新年”“踩花山”等,是保护、传承传统蜡染的最好机会。因此,苗族群众应当以这些传统节日为平台,宣传传统蜡染,在传统节日中保护、传承苗族传统蜡染。这种活动有助于引起当地年轻人的重视,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而使蜡染后继有人。[2]在节日中,在积极开展各项比赛活动的同时,注重开展传统蜡染比赛的评比活动,并给予高额奖励,调动苗族群众积极学习传统蜡染,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传承方式。传承只有不离开本土、不离开村寨,才能长久。传承应当尽量追求一种原生性和自然性的样态。
3.苗族服装印染厂应承担起传统蜡染传承的责任。这些厂家应对一些没有外出打工,又愿意学习传统蜡染的苗族女孩进行必要的传统蜡染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招她们为厂里专门从事传统蜡染的技术工人,使苗族传统蜡染后继有人。正如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厂陶兴寿厂长所说的:“像文山这个地方,只拥有我一家蜡染印染厂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培养一批蜡染继承人,使蜡染手工艺能够继续传承,让蜡染走出文山、走出云南、走向国外的市场。”传承,这是苗族传统蜡染的追求,也是苗族传统蜡染的希望所在。
4.积极开发好苗族传统蜡染市场。现在,用苗族传统蜡染缝制的服饰要比用印染缝制的价格高出两三倍,这是对苗族传统蜡染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的肯定。传统蜡染服饰虽然价格贵一些,但随着苗族群众的生活逐步富裕,他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是能够接受传统蜡染价格贵一些的现实的。另外,为了把苗族传统蜡染推向国内外市场,苗族群众或是从事蜡染服饰的从业人员,要学会缝制传统蜡染的服饰,同时还要缝制新式蜡染风格的服饰;要缝制苗族群众爱穿的服饰,也要缝制各族群众也可以穿的服饰。除了缝制衣裙外,还可以缝制苗族包包、苗族背带、苗族桌布、苗族鞋垫等各种装饰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助推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3]当蜡染向产业转化,形成良好的品牌经营效应,市场前景逐步广阔时,那么传承苗族传统蜡染就不是一句空话。同时,这也是广大苗族妇女或从事苗族传统蜡染生意人致富的重要途径,更是凸显苗族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5.营造热爱苗族传统蜡染的氛围。为使传统蜡染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与发展,作为苗族,本身就要积极学习和掌握传统蜡染技艺,热爱传统蜡染文化,在农忙之后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温习蜡染技艺。因为作为苗族服饰,如果没有了传统蜡染的成分,就失去了苗族原本的民族性。
6.政府应对从事苗族蜡染的个人、企业在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扶持,让从业人员看到经营传统蜡染也能生活得好,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苗族传统蜡染得到合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这样才能使苗族传统蜡染手工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总之,保护、传承与发展苗族传统蜡染,需要苗族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自觉地提高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意识。同时,苗族同胞要给传统蜡染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苗族传统蜡染,这样才能使苗族传统蜡染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注释:
① 这三个苗族村寨,现在已经看不出一丁点的苗族味道了,这里的苗族,只有60岁以上的几个老人穿苗族服装了。
② 文山江花民族印染厂,位于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开化镇花桥村,距文山城8公里。创办于1991年,是一个以开发生产苗族服装、蜡染、印花、旅游包等产品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年产量10000套。产品除了在文山州、红河州、大理州、德宏州和广西、贵州等国内市场销售外,还远销美国、法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杨瑛羚.黔东南西江苗绣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状况[EB/OL]. http://www.gzfwz.com/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1117[2013-04-22].
[3]王孔敬.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67-69.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of Miao Nationality Batik
LEI Li1, XIANG Zheng-wen2
(1.Institute of Nationality Stud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2.Nationality Middle School, Malipo 663600, China)
Bati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iao nationality craftsmanships and has its own unique social andartistic value.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Miao nationality batik is on the verge ofextinc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iao traditional batik craftsmanship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e paper dwellson the situations and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traditional Miao batik, and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Miao batikculture, uplift Miao spirits and develop Miao economy.
Mi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batik; current situations; measures
J523.2
A
1674-9200(2014)01-0027-04
(责任编辑 娄自昌)
2013-10-08
雷 丽(1970-),女,云南麻栗坡人,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研究以及语言应用研究;项正文(1972-),男,苗族,云南麻栗坡人,麻栗坡县民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初、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及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