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地方馆现象”观察
2014-03-01汪向东
■汪向东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
地方馆是快速产生和显现地方电子商务发展绩效的“捷径”之一。但地方馆的上线开馆决非一劳永逸,这只是一个新起点,还面临诸多挑战。
近一年多来,各地电子商务热情普遍高涨,“平台+园区+培训”成为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当地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抓手。其中,地方馆的快速发展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
截至2014年5月,淘宝网特色中国已正式开通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地方馆34个。另有几十个地方已经向淘宝特色中国团队正式提交了申办材料,排着队等待开通。
地方馆为什么在短期内爆发式地快速发展?地方电子商务到底应该怎么做?
为什么趋之若鹜
地方馆指的是地方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但反过来,并非所有地方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都可以叫地方馆。
地方馆不是一个孤立或独立的地方电商交易平台,它是依托于或架设在既有的市场化、第三方电商大平台,或更广域的巨平台之上的。地方馆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属地性强的名、特、优产品,现阶段,多以农产品为基础,有的伴之以初加工食品和本地旅游项目。
基于此,地方馆的运营方式,其实是以地方平台汇聚本地优势产品与卖家,以它所依托的现有大平台已有的交易人气,期望通过转引买家流量,提高交易转化率,达到扩大交易的目的。
“地方馆现象”的发展可用品类、平台、层级、样式“4个多”来形容。多品类,是指入馆产品除了从农产品拓展到食品、旅游,还在由“农”拓展到其他非农领域。如阿里巴巴产业带,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架设在1688大平台之上的另一类地方馆。在其他电商平台上,也可以发现属地特色鲜明的非农产品不断进入地方馆的迹象。
多平台,不仅指众多电子商务平台开办了地方馆,而且不少地方馆实行跨平台运作;多层级,是指同一平台上省、地、县等多层级馆共存,其中县级馆成为独特的风景;多样式,是指这些地方馆的运营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尽相同。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在各地、多个电商平台、在不同层级,地方馆仿佛雨后春笋一下子冒了出来,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淘宝,在其他电子商务平台上,地方馆现象也是风生水起,例如京东贵州馆、河北馆、山西馆等地方馆,近几个月也陆续开通;再如,顺丰优选生鲜食品下水果品类的地方特色馆,已覆盖13个省;1号店的地方馆开在“特产中国”栏目下,5月初,浙江省十大地方特产馆上线,集体亮相。
“地方馆现象”是多元主体合力推动的结果。哪些主体是“地方馆现象”背后的主要推手?很清楚,主要推手是:地方政府、电商平台、入馆主体和地方馆运营商、服务商、投资商等主体。他们为什么对地方馆趋之若鹜?
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加快本地电子商务发展,是地方政府的直接诉求。地方馆,作为地方政府快速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抓手之一,可以成为承接政策资源的载体,整合力量的依托,从而,也是快速产生和显现地方电子商务发展绩效的“捷径”之一。
资源梳理与整合
地方馆作为地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常要把当地最好、最有特色的产品放上来,就需要进行资源梳理和整合。
以浙江遂昌馆为例,他们下大气力,把全县400多家专业合作社扫了一遍,从中初选出100家,开馆前又优中选优,筛选出最好的几十家进馆。地方馆从而成为梳理资源、品牌建设,造福本地农业和相关主体的契机。
地方馆还可以为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贴近电子商务交易的便利,提供掌握本地在线交易数据,从而改善自身服务,成为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新的基础设施。
而地方馆所依托的市场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地方馆,可以借助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力量,提升和保证入馆交易品,尤其是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网络交易的诚信水平。
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以及网络交易诚信,平台当然有责任,但只靠平台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公平的。这其实是全社会的任务,地方政府更是责无旁贷。农产品的非标性、即时性等,又提高了电子商务的难度。平台希望通过地方馆,与地方政府和其他市场伙伴一起,探索出一种新的机制安排,助力解决这个难题。政府背书的具体尺度如何把握,则需要继续观察,不断探索创新。
地方馆还有利于促进平台交易的精准化、便捷化。以淘宝为例,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云集海量买家、卖家和交易品的巨平台,以致带来交易成本的上升。未来,巨平台要向交易的精准化方向发展,让交易更便捷。按属地性的维度,促进交易精准化,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因此,地方馆符合平台以及入馆主体更好地服务客户的目标诉求。
地方馆这种新的现象,对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意义重大。
地方馆的融入,为地方平台与大平台的相互借力,提供了共建共享的机制上的可能性。因此,这是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关系格局上的重大突破。
过去地方政府为推动本地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建设地方性的交易平台,这不难办到;接下来地方也可以借助行政力量,整合本地优势资源到这个平台上来卖,这比前者难一些,但仍可以办到。
政府办不到的是,没有办法让买家真金白银、心甘情愿地到这个平台上来买,而且买了还想再来买。只有卖,没有买,就形不成交易,大家就会认为这个平台没有用。
地方馆,期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流量导引,将大平台上已有的海量买家转到自己地方平台上来,从而克服以前自上而下式平台上长期制约交易实现的买方短板,两种方式的高下是不难分辨的。
而且,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尤其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存在的最重要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是政府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各自为战。地方馆可以为此提供一种新的现实载体和结合的界面,不妨以此作为突破口,开展政府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实务对接。
开馆决非一劳永逸
面对“地方馆现象”的火爆,必须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地方馆的上线开馆决非一劳永逸。这只是一个新起点,只是获得了一个新条件和未来的发展的新可能性,远非必然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地方馆往往会出现开馆之初交易量明显提升,而后热度减退的情况。地方馆要实现从大平台上成功导引流量,仅靠一时运作是难以持久的。这当然需要持续营销,包括利用目前被炒得火热的各种互联网营销,用以促进地方馆上的客户流量和交易转化的提高。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培育。电子商务要满足人们文化价值追求,但商业上再好的文化价值都不能来虚的,用户体验都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体现的。让产品和服务说话是商业的根本。
另一大挑战来自市场创新和机制创新。如前所述,包括政府体系与市场体系之间、地方平台与大平台之间、多平台和跨平台的摩擦、不同层次地方馆之间、以及地方馆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何种机制整合力量,目前仅仅是刚刚破题而已,未来可以探索创新的空间非常巨大。
另外,地方馆还会面临与时俱进的挑战。比如遂昌模式中,政府与市场合力形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目前适应现阶段的发展。但未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覆盖面从最优、次优向一般拓展,随着当地的电子商务由农业向非农领域的拓展,如何让已有的机制与时俱进,这个问题迟早会摆在遂昌人的面前。
因此,以地方馆开馆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做好营销,更要做好产业链培育;建议各地以地方馆为契机,深入梳理和整合地方资源,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为地方馆提供支撑的电商服务,包括各种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服务和公益服务;以地方馆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市场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
在那些地方馆已初见成效的地方,应该积极拓展和放大“地方馆效应”,为地方电子商务发展和经济转型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