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屋

2014-03-01

决策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奇三农问题张之洞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继畅销书《五百年来谁著史》后,韩毓海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视角出发,以马克思学说的解剖刀和显微镜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在马克思看来,自宋代以来,中国面向富国强兵之改革所主攻的一个目标,就是财政与金融,具体说,就是历代王朝所施行的“消极的财政政策”和“短缺性的货币政策”。

韩毓海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

所谓消极的财政政策,是说国家对民生与产业,奉行“少予少取”、乃至“不予不取”的原则。所谓“短缺性的货币政策”,就是以贵金属为币,而明代中期钱粮改银之后,白银主要依靠海外进口,更使得“短缺性的货币政策”一变而为“依附性的货币政策”,这样一来,中国国家的发展便总是会缺钱。

同样是以马克思的观点看去,西方之所以能够在16 世纪之后迅速地超越中国,实现富强,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根本上说,则在于它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财政金融革命,从而把商品经济转变为信用经济、资本经济。而货币由“交换的中介”转变为以国债为基础的银行券,则是这一革命性转变的突出标志。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彼此预付”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而资本主义的流通方式并不是“货币流通”,而是信用即票据的流通——而这一切,都是由马克思的学说(特别是《资本论》)所揭示和指明了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革命,为经济交换方式的革命准备了基础,在此之上,方才竖立起相应的政治组织形式。

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承认:马克思最懂资本主义,马克思也最懂得富强之道,而这一点,确是我们中国的历代先贤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正如马克思对于金融和资本的研究,是有经济学以来的各路经济学大师所不能比拟的一样。

韩毓海确实是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家,这基于他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洞见。在《五百年来谁著史》之后,面对包围在我们周遭的“温情的谬论”,他用自己独立的思索进行着不息的突围,让我们再次看清了那些“滴血的真理”。他给了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机会,为我们吹尽了掩盖在马克思身上的历史尘埃,看到马克思那金子般发光的真理。

《中国三农“危”与“机”》

刘奇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4年1月

作者是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刘奇,本书针对三农问题的当下困局,全面解析了粮食安全、乡村文明失落、土地失守、金融失血、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基层民主建设等热门问题,并提出富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茅海建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3月

作者感叹阅读张之洞档案有“惊心动魄”之感,特别是张之洞与子侄的书信中涉及戊戌变法许多鲜为人知的核心机密和复杂诡谲的政治斗争。阅读这本书,可以祛除想象和情绪,重新发现那段改革历程。

《掌舵》

龙在宇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4年3月

《掌舵》以一位草根企业家成长为当地巨富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中国企业家在微妙的政商关系网中折冲腾挪的艰辛。小说主人公杜林祥在官商纠葛中的无奈,正是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现实困境。

猜你喜欢

刘奇三农问题张之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gulations of equity—based crowdfunding in China and USA
陇原渔夫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科学小卫士(三)
张之洞被“教育”
戴上红领巾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