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官山:“不一样的”校长职级制试验

2014-03-01

决策 2014年12期

■本刊记者 查 英

今年国庆假期,黄修龙在家“闭关”7天,完成了一份长达22页的“铜陵市铜官山区校长职级评审自评报告”。至今有33年教龄的黄修龙当了14年校长,辗转3所小学,现任铜官山区杨家山小学校长,他在“申报职级”栏里郑重填上了“中级一档”四个字。

10月20日上午,黄修龙领着杨家山1500多名小学生参加完升旗仪式后,便进入了正式评审的第二阶段——与评估专家面谈。整个面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表述温和平静的黄修龙,并未料想自己还能入围10月26日的“高级”校长答辩会。

近日,铜官山首批职级制校长“评审结果”正在公示,黄修龙与其他三位校长的名字并列于“高级三档”一栏。此外,公示名单中“中级一档”有9人,“中级二档”8人,“中级三档”3人。3个月来,铜官山区“校长职级制”改革已让24名正职校长、园长“尝到了滋味”。

作为2014年铜官山区推出的十项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校长职级制”改革开启了铜官山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序幕。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指出:“校长职级制改革涉及到教育体制,切入点要小一点,立意要高一点,要抓住铜陵特色。”力图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新型关系的铜官山区,有关改革的步骤引起安徽省教育厅的重视,并得到铜陵市市长倪玉平的肯定:“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改革的理念和办法,破难题、克难事,多成事。”

铜官山此次改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又是如何改革的?突破点是什么?

为教育“高位均衡”再出发

10月19日下午,《决策》记者抵达铜官山时,一场关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专家座谈会正讨论得十分热烈。在为期3天的专家评审过程中,这场讨论会原本不在计划之中。经铜官山区领导多次请求,来自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的20位专家再一次集中起来,为铜官山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铜官山区教育局局长黄建平幽默地解释道:“希望借这次会议榨干各位专家对铜官山教育发展的良策。”

说起来,校长职级制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0年前,上海就已经在静安、卢湾区中小学试点推行这项制度,给校长脱去“官帽”,校长不再有行政级别。期间,全国诸多地方都尝试过对校长“去行政化”,安徽省内最先试验的是马鞍山市博望区。

总体看来,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还处于“点”上的试验阶段,并未全面推开。铜官山这次“尝味”却是一次“不一样的”校长职级制,源于当地管理决策层长期的观察与思考。

“均衡教育发展已经率先通过验收的铜官山区,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当地决策层曾不断讨论。“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是什么?教育事业今后如何持续发展?主攻方向在哪?怎样办出让铜官山家长满意的教育?”这些问题在铜官山区区委书记昌红梅的脑海里反复出现。

恰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长久思索教育发展新出路的昌红梅顿感豁然开朗,结合本地教育产生的新问题,她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新的改变:实行校长职级制,推进学校治理结构改革。

为了找到破题的“攻略”,铜官山区几套班子和相关部门密集调研,将马鞍山、上海、潍坊、温州、中山等地试行过校长职级制的地方经验收集起来研究学习,并由黄建平带队去北京中国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请专家教授指导。

昌红梅敏锐地意识到,不能单就职级制搞职级制,“改革是一项联动工作,单搞职级制无法破解教育领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项改革会释放出什么样的效应,不能只是一种期盼或希望,而是在改革之初就必须思考和设定的目标。铜官山此次改革,力图厘清政府、学校、社会职能,探索建立一种“学校主体、行政推动、社会评价”的全新教育管理模式,推进学校治理结构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铜官山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汪发进告诉《决策》:“铜官山区作为均衡教育改革的发源地,一直担任改革的排头兵。本次改革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突出表现于教育管理思想观念的突破。”

就铜官山教育实际来看,现有的校长队伍年龄大多在50岁上下,从教20多年,担任校长10多年。“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制约,有的校长锐意进取的动力不足,有的学校发展的活力不足,客观上要求破除一些体制机制的制约,提高校长积极性,释放教育的活力。”昌红梅分析说。

与国内其他实施校长职级制地区不同,铜官山在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时进行了突破。“即由单项改革切入,推动综合改革,以校长职级制改革为龙头,学校开放式治理为重点,教育管办评分离为主导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铜官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潘弋平介绍说。

比较来看,国内其他地区的校长职级制均为增量改革,即单纯地增设校长职级津贴。铜官山区改革则是增量和存量并举,除了建立职级体系、设立职级津贴,还对人权、事权和财权等固有的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通过校长职级制改革,促进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形态化转变,由“行政化思维”向“专业化素养”的实质性转变。

远一点看,教育发展收获多项美誉的铜官山,此次改革再出发,是一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它要破解的命题涵盖行政管理、教育治理、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并将在全国为教育向高位均衡进发提供一条参考路径。

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一年的酝酿调研,铜官山区于今年5月26日发出第一份关于“实行校长职级制推进学校治理结构改革”的意见通知。紧跟步伐,6月3日,铜官山教育局便向各小学、幼儿园发布了改革整体推进计划的通知。随后,改革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一份报告与一次评审

10月18日至21日,铜官山区校长职级制改革进入关键一环。

这期间,来自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的20位专家齐聚铜官山,对20名正职校长与4名正职园长进行职级评审。

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被引入此次职级评审,是铜官山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大创新点。“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摒除官本位思想,以客观指标体系评价校长,走出这一步是需要胆量的。”专家评审组副组长、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卫文说。

铜官山区将校长职级设置为“四级九档”,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特级。其中,中级和高级各设三档,初级两档,特级一档。职级与待遇挂钩,每个级别有对应的津贴,梯次增加。最高职级“特级特档”每月津贴为1000元,最低职级“初级二档”每月津贴为200元。

级别设好之后,校长的级别由谁说了算?也即如何对校长进行考核评价?“改革之后的教育由社会评。”黄建平说,“我们既要评校长的过去,又要评校长的现在,还要评校长的未来,试图立体地全方位地做到对校长们的客观评价。”

按黄建平所说,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评审,这种“不同”在评审的内容与方式上得到展现,更深刻一点将影响行政管理者与校长们的教育治理观念。

“评审的内容是由安徽省教育评估中心立足铜官山区教育实际制作的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素养、职责履行、办学成效’三大一级指标,并由一级指标引申出10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内容细分,其中涉及‘办学理念、规划学校发展、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特色和创新’等诸多方面。”铜官山教育局副局长朱军向记者介绍。

这些以指标细分形式出现的评价内容,集中在一份“校长职级评审自评报告”中,长达22页。杨家山小学校长黄修龙花了整整七天完成了这份“沉甸甸”的报告。

如果没有这次改革,今年50岁的黄修龙将会在校长的职位上干到退休。退休之前,他很可能还会从杨家山小学调到其他小学,继续当校长。而今,黄修龙经过这次职级评审之后,他不仅是“校长”,还是“高级三档校长”,两年之后他可以再次申报更高级别。“小学校长的天花板被捅破了,校长有了发展的空间与路径。”黄建平说。

在校长职级制考核评价的设计细节中,不论是环环相扣的负责制、问责制、自主办学制,还是引入专业的、多元的开放式评价方式,最终则指向一个归宿:“引导校长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调动校长办学的积极性。同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着力培养名校长,走专家办学之路。”铜官山区政协副主席、政府办主任都斌分析说。

集中两天时间研读完校长们的自评报告材料之后,20位专家分成7个小组,同时对全区24所小学、公办园正职校长进行了现场评估。

李卫文所在小组现场考评的首站是杨家山小学。在与专家面谈的评审环节,黄修龙流露出对改革的体会:“这次评审促使我对过去十几年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引发了许多对未来办学的思考。”

当一整天的现场评测结束时,先进的硬件设施以及孩子们活泼的身影、淳朴的笑容,给李卫文的小组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同时,李卫文也敏锐地捕捉到,校长们在办学理念上还有待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解决问题的办法灵活多样,但在将学校内涵发展与办学理念的高度融合方面还有待加强。这次评审,专家组更多地是希望帮助校长、给他们一些启发,思考学校将来要如何发展。”李卫文坦言。

“管办评分离”的方法论

改革需要勇气,需要共识,更需要合情合理的设计与方法。

铜官山在改革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改什么?如何改?”昌红梅与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

“第一要全面实行校长职级制;第二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第三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第四要发挥社会评价作用,探索新型学校评价体系。这四大方面囊括了铜官山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铜官山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程克勤告诉《决策》。

围绕这四项改革内容,铜官山区在设计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管办评”分离的方法。“‘管’即要简政放权,列出权力清单,该放的权力下放;‘办’就是落实校长自主办学,由学校列出责任清单;‘评’则需引进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校办学进行评价,引进家长等社会评价。”昌红梅分析说。

过去,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政府自己办学自己管理自己评价”,为了改变“政府伸手过长”的局面、释放出教育的活力,铜官山区从宏观上重新设计了教育管理与学校治理体系,目的是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体系与现代学校制度。

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的改革方案设计获得了中国教育研究院专家的认可。“他们认为我们的设计很符合实际,找准了方向走对了路子。”黄建平告诉《决策》,当第一批校长、园长职级制评审结束之后,他又迅速带队赶往北京,与专家再次“碰撞”。

综合来看,铜官山这次改革最终是为了让教育发展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对于基础教育要如何发展,这本身是一项具备多元角度的命题。铜官山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几大关键词:厘清职能、高位均衡、自主办学、开放治理、第三方评价等。

“这次以校长职级制为抓手的教育综合改革,是铜官山由‘均衡教育’向‘高位均衡’的一次进发,最终是要摸索形成一套现代办学制度。”昌红梅告诉《决策》。这其中,“管办评分离”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简单,正如昌红梅所说:“改革设计得再好,还是要做。”

从改革正式启动至今,铜官山区共开展专题调研17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9次,各类征求意见会22次。

为将改革落实到地,铜官山成立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改革所涉及部门的一把手均被吸纳为小组成员。“为确保改革取得实效,我们既强调结合实际、注重问题导向,又尊重基层意见、广泛凝聚共识。”潘弋平介绍。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10月20日上午,杨家山小学的升旗仪式上,黄修龙“军姿立正”式面向1500多名师生,当国歌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黄修龙立即转身面向国旗。这一细节在评估专家李卫文心里留下了印象,也印证了黄修龙在自评材料中写的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校长在学校发展、师生成长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正因如此,铜官山区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选择以“校长职级制”为抓手,“抓住校长不放松”。

配套校长职级制,铜官山区还设置了其它的相关制度,目的是引导校长们转向专家办学、实现学校的开放治理,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我们的设计是想通过校长职级的晋升,引导他们转向专家办学、开放治理,首先观念上要有这样的转变。与此同时,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负责制,引入第三方专业考核评估,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监督促进。”黄建平告诉《决策》。

黄修龙在获得“高级三档”的校长级别之后,不仅仅给他多年来的办学水平定了一个档次。同时,他将从改革中获得多项办学自主权。今后,杨家山小学根据需要可以依法自主设置职能部门,学校中层管理人员的聘任,黄修龙也将“自己说了算”。

“权力的下放与责任的明确是对应的,铜官山教育局已经制定了一份‘权力清单’,学校也将明确自身的‘责任清单’。铜官山通过省教育评估中心还设置

铜官山结合地方实际,提出了几大关键词:厘清职能、高位均衡、自主办学、开放治理、第三方评价等。了一套引导与考核校长转型的指标体系。”黄建平说,“无论采取何种方法与途径,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校长走向专业化发展,提升办学水平。”

对于专家办学,改革者们寄予了期待。“多年以后,我们希望能看到校长在自主办学过程中,成长为一批专家型校长。要让校长成为教育的专家,校长可以出书,可以讲学,可以传教育治理之道。”程克勤介绍说。

那么,又如何实现开放治学?

《决策》记者采访实验小学新区分校时了解到,对于买不买校服这件事情,学校再也不是“一手安排”下发一个“购买通知”了。“学校设置了家长委员会制度,许多事情交由家长委员会去讨论决定。”学校负责人陆常波拿出了一叠单子,有关校服“买或不买”通知单上的反馈栏里写得很清楚。

类似家长委员会制度,铜官山的开放治理设计已逐渐渗入到改革的细节。在此次学校治理结构类改革试点项目中,如家长义工制、校务委员会制度、学校管理责任清单制度、引导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制度等,多项内容皆为“开放治理”铺路。

回顾即将走过的一年,铜官山在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初步阶段进展顺利;改革的做法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于9月28日专门下发通知在全省推广。而第二批副职校长的职级评审也会紧接着进行,改革计划将有节奏地展开。

采访中,杨家山一位小学生对记者说:“校长告诉我们要日有长进。”诚然,不论铜官山的教育改革者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趟水过河,还是促进教育由均衡向高位均衡进发、促进政府办学向学校自主办学转变,铜官山的管理者和校长们一样,期待的是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