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选择——南京地区民营美术馆经营现状调查
2014-03-01安徽师范大学241000
赵 晟 (安徽师范大学 241000)
一、经营模式
目前南京地区的民营美术馆按经营方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如古岸艺术中心、六尘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它们是独立的民企组织,自负盈亏,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机制生存。第二类如诸子艺术馆,它基本与第一类一样,也是依靠自身的艺术商店、线上艺术品交易平台等经营方式生存,但它背后会有某些艺术基金的支持,运营资金来源相对多元。第三类如四方当代美术馆,它背后有雄厚的集团资本做后盾,可承办大型的装置、雕塑等当代艺术展览,这些展览必须要有相当的资金支持才可实现,尽管四方美术馆负责人陆寻强调:可以将佛手湖艺术湖区的别墅群用于出租开发酒店、度假村等服务项目,从而支持美术馆的日常运营。但在这些项目目前尚未一一落实之前,集团资本的支持仍然不可或缺。
二、经营特色
总体来看,南京地区民营美术馆经营的项目和范围多以传统或当代书画为主。作为南京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一家民营艺术机构,古岸艺术中心的负责人李磊告诉笔者:“成立于2009年的古岸中心迄今已走过了五个年头。我们主要签约和推广的是南京地区70、80后的艺术家,他们有的甚至是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选择他们的理由除了其作品收藏价格低廉外,还在于这些作品从学术和未来的价格空间上都有较大的升值潜力……我们对这些年青画家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图1)
同样颇具影响力的南京本地民营美术馆——养墨堂美术馆的负责人印春梅告诉笔者:“我们的美术馆成立于2005年,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推出了像‘水墨七贤画展’‘数风流人物’这样的品牌展览。我们主推南京地区50-70后画家,如徐乐乐、周京新、徐钢、徐累此类的中青年画家,而且在选择馆藏作品时优先考虑的不是市场、地位和背景这类因素,而是作品本身的价值。只有作品本身的好坏和其学术潜力才是我们选择的导向,美术馆应该比画廊更有理想,不能只看眼前。”
(图2)
座落于环境优美的佛手湖风景区内的四方当代美术馆在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精心准备后于2013年11月2日正式开馆。在展馆的设计与展品的呈现方式上,四方美术馆都呈现出于以往南京其它美术馆的不同之处。美术馆的执行馆长陆寻称:“四方当代美术馆选址在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的风景胜地,为的就是使久居城市的人们放下疲惫的身心,让心灵在自然与艺术的殿堂中得到安歇。我们的展馆本身就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而现代装置与雕塑又会与展馆形成视觉的和谐统一,从而构成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合一。而且四方美术馆不会像传统美术馆那样经常变动展品和展览以吸引公众的眼球,而是力争一年只策划2到3场高质量的展览,以期给公众和学者留下可供反馈与反思的时间。”
(图3)
三、存在不足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就是江南文脉的中心,也是文人雅士云集之地。新金陵画派的深厚底蕴使得这一地区的书画大家层出不穷,再加上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这两所艺术学府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因此形成了古都南京繁荣且地域性特点很强的艺术市场。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南京繁荣的书画市场既成就了本地美术馆与画廊的兴盛,也限制它们长远的发展。例如:南京的民营美术馆展览与收藏的对象主要是书画,雕塑、油画或壁画等艺术形式鲜见;美术馆推广和签约的艺术家也主要是江苏地区,甚至是南京地区的艺术家为主,而且针对知名艺术家独立签约的情况较少,通常是几家画廊或美术馆重复推出同一个画家,间接造成了宣传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雷同;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南京地区的民营美术馆没有形成“抱团取暖”的交流机制,彼此合作很少,几家美术馆或画廊共同策划展览的情况较少见,多是以“单打独斗”,凭借馆长个人兴趣和圈子来决定展览的性质与参展艺术家名录。养墨堂负责人印春梅告诉笔者:“南京地区的艺术市场不同于山东,比较封闭。民营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很少。”古岸艺术中心负责人李磊告诉笔者:“以山东青州为例,当地的年青艺术家很多,画廊和私人美术馆也多,但他们之间的合作比南京要默契。最重要的是,当地的商业银行会为书画作品估值,允许画廊和民营美术馆以部分馆藏作抵押获得贷款以维持日常开支和购买年青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既有利于民营美术馆、画廊、职业艺术家,也有利于艺术市场的良性机制。”但这一机制目前在南京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四、发展方向
美术馆(art gallery)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迄今已逾300年历史。理想中的美术馆应该是非盈利组织,即以公共服务和公共教育为旨归,但当前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民营美术馆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美术馆来说,能够“生存”下来才是首要的任务。李磊告诉笔者:“中国目前针对非盈利性组织的经营法规和税收制度还有待完善。打个比方,如果一家民营美术馆想要开馆,它就要到工商部门而不是管理公益组织的部门去注册备案,民营美术馆是被当作普通的商业组织而不是公益机构看待的。如果一个画家想要捐赠给我们一批画,他首先要开具发票、报税。一个企业家如果想给我们捐款,他捐赠数额的20%会被冲抵税款,但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是100%。这些实际情况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或个人资助公益的积极性。”
除去公共服务的缺失,另一个阻碍民营美术馆长远发展的命门是学术。众所周知,美术馆与画廊的根本区别一个在于公共责任,另一个在于学术研究。然而经过走访后笔者发现:除去养墨堂等少数几个美术馆外,大多数南京民营美术馆都没有自己的学术刊物,即便冠以馆刊的,如果从内容上看也更像是企业的宣传册。
“夫子庙周边的画廊直接从画家手中拿画,它们称自己为一级市场,称我们的美术馆为一级半市场。相比我们签约、策展、推广、举办学术研讨,它们的做法更直接,也收效更快。因为其实从短期看我们在做的事情性质是一样的,就是卖画。”古岸艺术的负责人李磊告诉笔者。
南京民营美术馆从20世纪90年代初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关关停停,前后有四五十家之多。摆在民营美术馆掌舵人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生存”,因为没有生存一切都是空谈。成立于2005年的养墨堂美术馆已算得上是南京民营美术馆中的“老字号”了,而开业不到2年就停业的美术馆也不在少数。笔者在与古岸艺术中心负责人李磊的聊天中能够感受到这家民资美术馆的理想:“我们的美术馆成立已有5年,但这个时间对于成长为一家成熟的美术馆来说还有点短,我们需要积累和学习。在长远的规划中,我们打算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开设线下艺术品交易服务站,让买家从我们的‘购得’线上平台选择心仪的作品,然后我们提供线下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我们品牌的知名度,以期未来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五、结语
阻碍南京地区民营美术馆发展的不利因素除去较为封闭、地域化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市场外,更为要紧的是缺少健全可行的鼓励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政策法规。事实上,民营美术馆相较公立美术馆更需要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否则它永远都只能是“有理想的画廊”,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因为“生存”本身已耗费了它太多的精力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