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国新媒体艺术特点

2014-03-01陈媛媛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2期
关键词:美学德国艺术

陈媛媛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210000)

欧洲议会有关文化产业的决定(2002)文件强调深化新媒体文化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德国新媒体艺术发展至今,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新媒体艺术,也经历了身体介入的实验表演、艺术家介入的传媒作品与实验新媒体影像传统的延续,以及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针对新媒体的实验、思考等方面。作为德国新媒体风向标的德国卡尔斯鲁厄ZKM(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配有当代艺术博物馆、互动艺术媒体博物馆等多种公共空间的资源整合,结合生产和研究、公共展览等。德国新媒体艺术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在当下新媒体艺术形态所表现出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机械的诗意美感

还原到德国新媒体艺术的自身渊源来看,机械的诗意美感这一特质来源于德国学者鲍姆嘉通(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1714—1762)的美学思想及德国哲学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机械美学。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美学》艺术,其标榜的古典美学研究对象即考察美的感知和理解、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审美标准。相对于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本雅明的机械美学更适应了媒体变革的气氛,他对于可进行技术复制的艺术影响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强化了过程媒体美学的审美特质。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在其所著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大众媒体社会中获得的艺术生产与欣赏的新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本质;并强调了新技术、新艺术形式以及因此形成的知觉模式之间的联系1。工艺革命、科技进步带来全新的艺术创作理念;“机器美学”不断影响着德国新媒体艺术数字设计及技术软件的革命,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艺术观念和设计流程。同时,德国新媒体媒介技术发展,也决定了自身结构的逻辑性;艺术观念上的机械美学,也决定其新媒体文化的复合性。

德国新媒体艺术的机械美感体现在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思考艺术形式,具体表现在倾向利用新媒体技术,主要结合机械技术与复合材料,遵循理性主义原则,用理性的数学思维进行机器装置的艺术创作,用几何形体以及简约抽象的色彩制造秩序的美感,用秩序性的复制、聚合及智能技术的组合,表现机械所带来的诗意美感,新媒体艺术多表现对于抽象几何形式的推崇。德国新媒体艺术的机械审美在融合及沿袭新媒体技术功能的基础上,赋予了艺术机械秩序的审美倾向,相对于强调机械结构、逻辑性和技术设备的第一代机械美学而言,更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感,侧重作品的感官表现、运动感和装饰性,加强由机械本身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更能适应新媒体艺术的柔韧性。

新媒体艺术作品“KINETIC SCULPTURE BMW MUSEUM, 2008”(宝马博物馆动力学雕塑,2008)系宝马博物馆委托德国著名媒体艺术公司ART + COM为其慕尼黑新馆设计及制作,作品重点表现了过程中的艺术和设计,运用机械和电子的创建组件,将宝马企业隐喻和文化转换的相互作用转变成现实的空间艺术。

作品由714个金属球悬挂装置组成,每一个金属球用薄钢电线连接,并能用电机独立控制。金属球覆盖六平方米的面积,运用机电一体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七分钟的艺术性叙事,金属球的排列由起初的无规则移动,逐渐演变成几个明确的雕塑形式,并最终作为一个形状,暗示了宝马汽车的一些知名型号轮廓,如 Z4 coupé 和 Mille Miglia 2006 概念车。作品通过金属球的不断排列组合显示了令人着迷的变化,并寻找艺术的可视化。

图1 新媒体艺术作品“KINETIC SCULPTURE BMW MUSEUM, 2008”(宝马博物馆动力学雕塑,2008)

二、功能与美的角逐

1919年,德国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宣言》确定其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和生活的结合”的实践与探索。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功能主义”,兼顾考虑到功能的使用价值和大众的审美,同样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艺术性应当同功能性相结合。新媒体艺术与工业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它是一种工业社会发展中,人类寻求精神追求表现方式的综合艺术门类。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手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以及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意大利马里内蒂“未来主义”的“机器美学”、法国杜尚(Marcel Duchamp)达达主义(dada,木马意思)、后现代艺术——集合艺术、波普艺术、偶发艺术和激进流派,都反映出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厌弃,而对视觉传达有了不同寻常的诉求。“波普艺术”的、“通俗、短暂、可消费性、低廉、大批量生产、年轻的、妙趣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超现实主义,“生活即艺术”“艺术和反理性艺术”思想等,反映出它们共同的艺术态度是消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隔阂,消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冲破高雅艺术与庸俗艺术的分野。

相对其它国家的新媒体艺术而言,德国新媒体艺术更注重艺术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侧重保障作品的功能、艺术家表达的思想及充分体现其用途。从文化角度,20世纪50-60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生活审美化”和“艺术大众化”等,贴近日常生活并利用大众传媒,依靠复制技术创作,挑战传统的艺术定义的审美思想。20世纪70年代的录像装置技术,数字合成技术开始在科技与艺术中发生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求纯粹、善待传统、非个人化、多种标准、重视具象、互相融合及多元并存的“实用”和“鉴赏”的双重价值,成为德国新媒体艺术独特的美学特征。在“实用”和“鉴赏”,功能与美的相互结合方面,德国新媒体艺术不忽视作品的审美性,也不忽视观众在欣赏和参与作品时的精神愉悦性。德国新媒体艺术不是为了互动而交互,在其艺术表现力上基于关注生活的设计理念,其审美形态则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来源,解决生活中的不便与存在的问题。

“Weimarpedia Kids”(“儿童魏玛百科”)是由魏玛古典基金会,魏玛市政和魏玛包豪斯大学共同研究与开发的新媒体项目,笔者曾参与该项目制作及用户体验调研。Weimarpedia是一个免费为孩子们服务的Web网站,旨在教育和娱乐来自德国各地的孩子,用户可在此游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魏玛古典文化。网站年龄定位在8-12岁的儿童,设计则以儿童的角度出发,由卡通猫头鹰阅读和指引,通过捉迷臧、探险等游戏方式了解魏玛城市的古典文化信息,包括文化遗产、绘画、景点、雕塑、建筑和历史公园,提供儿童完整及强烈的文化体验。网站选定一些具有魏玛文化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匹配文字并为孩子们朗读,较长的文本页面会自动翻页并阅读将持续到文本的末尾。“Weimarpedia Kids”展示了新媒体艺术存在于城市空间以及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在满足特定用户群审美需要的基础上,也完成用户群的日常活动功能需求。

图2 “Weimarpedia Kids”(“儿童魏玛百科”)新媒体项目

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变奏

德国哲学家本斯(Max Bense,1910-1990)在《艺术中的数学》探讨了艺术史上以数学为基础的形式原则,从艺术作品的度量与节奏中看到数学的精神;在论文《控制学或机械力学》中阐述了新兴技术的哲学、人类学含义2。作为现代“计算机艺术之父”的本斯,力求通过数学方法抽象地描述美学结构特征,致力于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创作的艺术作品,其理论、研究和论著促进传统美学向信息美学的转型,也推动审美活动和数学计算、新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为科技与人文的相互渗透提供理论创新,带来全新的美学领域。新媒体技术的本质是人与世界、自然,以及一切事物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将硬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信息,实现远程传输的主要途径,如互联网、传播系统等多媒体。科技的发展,互联网、PC、MP3,游戏机这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出现,使新媒体技术的功能实现通过人和机器的交互完成;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德国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建立在与技术的双重变奏上,也建立在艺术和技术的文化管理、技术创新的融合之上。对于技术的特定应用及美学使用,德国新媒体艺术侧重结合两者对观众的感性直觉进行重组。总体来看,德国新媒体艺术中所应用的技术不仅是作为硬件条件或外部现实的标准来考虑,而更体现在是为艺术表现、设计感染力强化和扩大交流沟通途径的一种媒介。尤其是德国新媒体艺术中的技术具有其独特的语言能力,在具体作品或展览中可以与艺术和审美进行双向探索,将技术与艺术巧妙结合而呈现新媒体艺术象征性合并的面貌。

作品“Monkey Business”(“胡闹的猴子”,2011,作者Jan M. Sieber,Ralph Kistler)是一件新媒体互动装置作品,曾获得2011第15届日本媒体艺术节新人奖。其中可爱的玩具猴子可以模仿用户的手势。玩具猴子挂在墙上,他的跳跃及胡闹由一组传感器,数据处理计算机和微控制器驱动内置伺服电机控制。该作品系统由摄像头跟踪传感器(Xbox Kinect)追踪用户的动作并反馈至玩具猴子,跟踪数据、数据移动的角度则由隐藏的计算机来处理、分析和转换(OpenNI架构),再由伺服电机发送至微控制器电路板,由此控制玩具猴身体的金属支架,移动玩具猴的胳膊,腿,头和身体,来模仿用户的动作。

当用户对玩具猴子做出各种动作时,控制猴子的灵活的悬架与快速响应的电机会使玩具猴做出和用户一样的机智反应,并带来有趣的用户体验。作品所有技术设备都被覆盖和掩藏,以便于用户和玩具猴之间的直接通信。作品用有趣的方式反映了真实的自然交互。

图3 “Monkey Business”(2011,作者Jan M. Sieber,Ralph Kistler)

综观德国新媒体艺术,其特点着重表现在新媒体美学和艺术理念的演变促进新媒体艺术的自觉发展,在新媒体艺术审美形态中表现机械化秩序性审美,基于科技形态的创造,通过技术和艺术的联姻增强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力,通过提高技术智能、将技术尺度引入艺术形态和审美并运用于艺术领域。这些特点无不体现了德国新媒体艺术对其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倾注了大量研究,通过新媒体艺术内涵藉此证明人的本质力量和创造。

注释:

1.[德]鲁道夫·弗里林,迪特尔·丹尼尔斯.《媒体艺术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100.

2.黄鸣奋.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学林出版社,2011.11:73.

[1][德]鲁道夫·弗里林,迪特尔·丹尼尔斯.《媒体艺术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

[2]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学林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美学德国艺术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在德国喝啤酒
纸的艺术
“梦梦”“娇庆”德国行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