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吸引力”打破沉闷课堂
2014-02-28徐小云
徐小云
摘要:本文阐述了历史课堂教学中三方面的“吸引力”:生动的课堂、情感的语言以及美好的氛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现有的沉闷尴尬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11-02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听学生埋怨学习太辛苦,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才不得不拿起枯燥的课本。这样的学习,毫无趣味而且动力不足,有悖于与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过渡为主动学习。诚然,我们不能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指挥棒的升学制度,但我们能否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带给学生一点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得掌握所学知识呢?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具备哪些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呢?
一、吸引力之一——生动的课堂
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原本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但当我告诉别人我是历史老师时,反应基本相似,都说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老师都很呆板。私下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也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为了使学生把基本知识记住,只专注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把本该很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许多人认为,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教历史。在我看来,一般人所认为的历史课就是照本宣科,完全忽略的历史课堂所应有的幽默生动性和能动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着许多的见解。如南宋的朱熹就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一堂枯燥干瘪的说教,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初中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促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显露出来。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历史故事和幽默化的语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导入新课的设计方面,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演唱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对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巧妙地插入历史小故事,给学生加一济“兴奋剂”,有助于再次调动课题气氛。比如,讲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时候,加入一段“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落后。另外,如在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补充平壤守将叶志超丢盔弃甲狂奔五百里,一路逃回中国境内的史实,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找到了战争失败的内因,更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在新课进入尾声的时候,学生大多开始不耐烦,教师在这时候提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给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历史课堂生动化简单理解为依靠大量故事等充斥其间,实际是片面的,所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还应具备第二种吸引力。
二、吸引力之二——情感的语言
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这就需要教师用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描述、分析,时时吸引学生。如果教师的讲授充满感情色彩,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奴隶的悲惨生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这样叙述“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马加一束丝买回来的一个可怜的奴隶,每天干不完的活,却从来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还经常受到主人的鞭打,我身上刻着耻辱的印记……”用低沉、缓慢而苍凉的语言再现了奴隶的悲惨命运。同学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和野蛮的本质,并进一步引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学语言的情感应依内容而异,须有分寸。讲课前必须深入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师本身对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内容实际上并无深挚的情感,态度冷漠,那么,生硬的华丽辞藻与过火的表情动作堆砌起来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所谓富有“情感”的语言,只会令学生感到可笑和反感,失去历史应有的真实感。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那么,学生就会保持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让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
三、吸引力之三——美好的氛围
创造历史课堂的美好的氛围,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讲求教学语言之美。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诉诸听觉的审美对象。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除了充满情感之外,还应具有美感。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具体说来,当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语言应充溢着流动的诗韵之美;当讲述在山河破碎之际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时,语言应具有深沉悲壮之美;而当讲述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或争霸战经过时,语言则应具有生动之美,使学生由听觉转化到视觉,仿佛可以听得见金戈铁马之音,看得到硝烟翻腾之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切领略到历史的魅力。所以从历史教学的“吸引力”角度考虑,强调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一点、美一点,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此外,美好的课堂氛围还在于教师施教过程中,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和谐融洽。教师要理解学生,要懂得孩子的感情,要知道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了成绩希望受到肯定,有了失误愿得到理解和同情。因此,应从教学方法中排除强制性。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都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挫伤。“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学生在赞扬中不断进步,不断获得学习历史的动力。无论是生动的课堂、情感的语言还是美好的氛围,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使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法,让整堂历史课每一分钟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爱上历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