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2014-02-28周亚利阿娜尔古丽塔西铁木儿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周亚利,阿娜尔古丽·塔西铁木儿

(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本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现在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本国的本科教育。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开始逐步在我国各本科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在某方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而专门为其配备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的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生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是14世纪初期由英国牛津大学首创,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在全球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最早在1938年的浙江大学,由时任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倡导推行这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仅应用于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大学的引领下,一大批高校在本科生中再次试行这种制度。但是,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与牛津等国外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含义及运行的方式明显不同,各试行高校对导师制的定义千差万别,采用的类型和模式呈多元化的特点。相比于国外高校的导师制,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更确切地应该叫指导老师,这个概念不同于现在研究生阶段实行的导师制。

一、我国导师制的实施对象及类型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情况来看,可将导师分为三个类型:生活型导师、科研型导师及平衡型导师。生活型导师主要适合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所带人数几个至十几个不等,主要负责向低年级学生解读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方法,协助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科研型导师主要是针对掌握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设立,重点培养科研能力。但是,如果在高年级时,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可以掌握一些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需要研究型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帮助,鉴于导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时间和精力的允许,所带的人数以2~5个为宜。平衡型导师是将上述两种类型结合起来,对本科生的成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但是对导师的要求无疑要更高,不仅要有时间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还要自己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所带学生人数不大于5个。

二、导师制的成效

在国内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后获得了不少认同的成效。为了对这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于我校旅游与环境学院2009级和2010级的本科生进行了调查(发了两百张收回了两百张)。第一,导师指导方式多样,师生交流密切,导师根据自己的工作习惯与学生进行多渠道的沟通和引导,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50%是面对面交流,20%用电子邮箱,30%用电话交流。一个学期跟导师见面的次数:有40%的同学见一两次,12%的同学是两次以上。还有个别的导师为了方便联系学生就用了QQ群、飞信群等方式。导师们配合辅导员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生活帮助,48%的同学认为导师制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帮助。第二,学生反应专业学习受益较大。导师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起了关键作用,使学生受益颇多。有62%的学生认为导师对他在专业领域的了解有帮助,26%的学生说科学研究思路及方法有帮助。对于导师的工作态度有60%的同学认为导师的态度是认真负责型,28%的同学认为导师的态度是一般型,14%的同学认为导师态度是应付型。第三,帮助学生明确就业取向,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导师对学生的就业帮助较大,对学生全面发展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有42%的学生明确选取该导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就业方面的指导,72%的学生为了通过导师的引导全面发展。根据本科毕业生的学有所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导师为其出主意,提建议,并关心其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第四,与导师交流让学生的奋斗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导师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导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生活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学习动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于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有48%的同学说很好,有26%的学生认为比较好,20%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认为比较差。

三、我国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比较松散,国家教育部及各高校没有明确规范。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本科生导师制仍是个新生事物,仍处于试点或试验的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导师制定位模糊。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导师制定位模糊。在英国,导师制是一种教学制度。在我国,众多高校是把导师制看作是学分制的重要补充,有些高校把本科生导师制定位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机制等,总而言之,不是很统一。这一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没有解决,不仅导师自己对导师制的目标、工作内容及职责范围模糊不清,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让学生清楚了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据问卷调查结果,对于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背景与目的:有26%的学生基本了解;不太了解,认为是一种学校制度的学生有74%;完全了解的有2%。其次,导师资源不足,导师与学生比例过低。我国目前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有些学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更加低。2004年在广东省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为1:29,再加上成人教育的学生,师生比则达1:44。而在美国常春藤盟学校中,斯坦福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师生比为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的师生比均为1:9。从我校旅游与环境学院的调查结果来看,师生比为1:18左右,32%的学生说导师人数少,有18%的学生希望导师指导5~10个学生,有84%的学生希望导师指导3~5个学生,没有一个学生希望导师指导15个以上的学生。一个导师所带的人数在部分高校超过20人,导师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三是导师资格确定缺乏选拔原则。什么样的人选适合作为本科生的导师,目前全国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高校对导师人选的确定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部分导师身兼数职,难有时间、精力顾及本科生,导师的空余时间较少,不能保证和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没有合理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此外,部分导师缺乏必要的责任心或者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科特点没有科学的认识,违背了实行导师制的初衷。四是学生选择导师的自由度较小,对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大部分情况下是由院系直接分配给相关导师一定数额的学生,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只能在后期的相互接触过程中才开始进行。五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缺乏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指导。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本科生导师制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实际上形同虚设。

四、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以下的对策

首先,要对大学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清晰、科学的定位,这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缺乏准确的定位,想真正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比较困难。必须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从国家教育部以及高校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的角度来说,在观念上要达成一种共识,制定相应的政策依据,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培养人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为更好的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后备力量。其次,本科生导师师资力量的高素质化是导师制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本科生导师要尽可能聘请专业领域的“精英”来担任,包括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杰出青年、“973项目”的获得者以及资深的学生辅导员等。这些导师不仅能指导学生学业、论文和实习,还可兼顾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就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大学规划以及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疑问,都可以随时向导师咨询。但是,大部分高端人才最缺的就是时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和学生进行互动式交流,所以,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第三,针对导师师资匮乏的问题,可让已退休的德高望重的教授及社会上具备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成功人士,担任本科生的导师。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壮大了本科生导师队伍,提高了导师队伍素质,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第四,本科生导师制应该始终贯穿大学教育阶段,不能在大三出现断层。四年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给学生的大学生涯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计划以及对毕业后工作的设想,在导师和学生相互了解的平台上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铺设发展道路,持之以恒,承前启后,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申请相关领域的科研课题,学以致用,在应用中不断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补充和完善,全面提高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实现导师和学生的真正双向选择,个别辅导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群体教学的指导活动,我们应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对应的关系,应贯彻双向选择的原则,不能“一相情愿”。目前,学生还不够重视导师制,在选择导师时存在盲目性。同时,导师对学生也不是非常的了解,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高校可以组织一些类似与名师讲堂、科研成果展以及一些师生互动活动,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参与,以此来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比较充分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第六,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及时监督和督促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积极配合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计入工作量或年终考核等措施可更有效地激励本科生导师做好本职工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使得教学相长,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1]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及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81(5):74-77.

[2]郑宝玉.大学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2):126-129.

[3]Rouverol W S.The tutorial system[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yucation,1955,26(1):1-9.

[4]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 [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6):694-697.

[5]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3-76.

[6]周营军.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26-128.

[7]射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3-95.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