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
2014-02-28邓传宝,邓阳生
邓传宝,邓阳生
摘要:“问题导教法”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将“嚼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认知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而“问题导教法”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恰恰充当了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桥梁。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例运用,围绕“问题导教法”的理论基础,谈谈怎样做到以教师的“问题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获取知识”为目标,达到“以问导学,以学代讲,以解疑促学,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设置问题。
关键词:问题;问题导教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87-02
“问题”在此处是指教学中,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知,围绕教学内容而设置的、供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问题、质疑和题目。“问题导教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若干问题呈现;教师对教学问题的设置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心智水平等精心设置的;学生围绕教师呈现的若干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等获取知识及问题答案;老师对学生获取成果进行评判、补充和升华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老师所设置的若干问题,通过积极主动学习、思考、与老师和同学探讨等手段获取答案的学习过程。“问题导教法”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设置、呈现供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问题,是教好本堂课的关键。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存在两级水平——一级是不用学习就能完成的水平,一级是必须通过学习或得到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水平。两级水平之间的距离为“最近发展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难易,应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低于“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觉得学习没有进步,都是学过的内容乏味;也不能超出“最近发展区”,否则学生学不懂或很吃力,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某老师上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意义时,列举了如下题目供学生探究:读右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3月21日,非阴影部分是3月20日,若B点为极点,BC为180°经线,∠ABC=120°。请完成下列各小题。
1.在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标出B点纬度数。
2.求此时180°经线地方时。
3.求北京时间。(点评:此道探究题用于讲授新知是不可取的,难度偏大,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用于文科班学生第一轮复习,则是适合的。)
二、设置的问题要紧扣教材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完成大纲、教材要求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在新课教学中,所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围绕教材内容、大纲要求,不能太远离大纲和教材。当然,如果时间许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适当、适度拓展知识是允许的,也是提倡的。
三、设置的问题必须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应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尽力做到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铺路。例如,笔者教授“区时”计算时,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012年10月1日上午8时,求东京(东九区)时间、开罗(东二区)时间、伦敦(零时区)时间。
2.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日上午8时从香港起飞向西飞行,飞行7小时后抵达开罗,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和伦敦时间。
3.某客机于开罗时间2012年10月1日上午8时从开罗起飞向东飞行,飞行8小时后抵达上海,问此时北京时间、开罗时间和伦敦时间。
4.某客机于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日上午10时从香港起飞向东飞行,飞行15小时后抵达华盛顿(西五区),问此时北京时间、华盛顿时间(注意:由于向东每过一时区要加1小时,所以,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
5.某客机于华盛顿时间2012年10月1日上午10时从华盛顿起飞向西飞行,飞行15小时后抵达香港,问此时北京时间、华盛顿时间(注意:由于向西每过一时区要减1小时,所以,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学生从解决这些问题中,逐步掌握时区换算规律:往东越过时区“加”,过几个时区加几小时;往西越过时区“减”,过几个时间,减几小时。由于往东每过一时区加一小时,所以,往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24小时);而往西每过一时区减一小时,所以,往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24小时)。
四、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如果单调无味,学生学习乏味,既易疲劳,又易分散注意,更严重的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例如笔者在教授“我国人口问题”时设置如下计算题以增加学习趣味性。
1.设我国目前人口13亿,每对夫妇只生1个孩子,10代后,我国将有多少人口?
2.设我国目前人口13亿,如果每对夫妇生4个孩子,10代后,将要增加多少人口?如果20年1代,10代要多少年?如果30年1代,10代要多少年?学生通过趣味计算题明了不能多生、不能早生的道理。
五、设置的问题多联系生活实际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设置的问题在不离开教材的同时尽可能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用结合。笔者在教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设置如下问题。
1.冬天,我们这里(江南)晚上是阴天时,早上起来一般觉得不很冷;晚上满天是星时,早晨起来却很冷,为什么?
2.过去,江南农民每到初冬,晴天傍晚时分,常在菜地里燃烧草木、秸杆产生烟幕;现在则是用簿膜大棚代替过去做法,请解释农民为何要这样做。
3.夏天,同为晴天,新疆却是“朝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而我们整天一直是“穿着纱”。请解释新疆比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许多人夏天上山避暑的道理,等等。
学生通过这些实例,既掌握了知识,又解决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总之,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得当,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精心备课、精心设置每一个为学生学习呈现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