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在水里 水在鱼中
2014-02-28石明庆
摘要:感悟式思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感悟式教学借鉴了多种教育理论,是在“启发式”教学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实际而提炼出的一种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动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核心是感悟式学习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堂教学模式;感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53-03
《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传统的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型授课方式,我们认为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充分遵循这门学科和课程的民族文化与文学创作批评思维方式与特点,也就是中国传统思维的感悟性,采用感悟式授课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高中的语文新课标已提出感悟式教学的问题,并有了一些实践。当然此前的感悟式教学主要指作品的教学,今天我们将之应用于理论型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一、感悟式教学在中国教育中重要性
所谓感悟,简言之,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是对具体形象的捕捉和留存,是学生对材料的占有;“悟”是思维对事物精髓的提炼和升华,是学生对材料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感悟是感知的事物和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中国的大儒朱熹、王阳明等的教学法就是典型的感悟、体悟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的专著《感悟通论》深入论述了感悟思维在中国文化、文学、文论中的具体存在及其学理依据。感悟式教学是在“启发式”教学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贴近《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实际而提炼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为指导,采取师生互动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结合本课程性质与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以“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核心是感悟式学习模式。这是笔者近二十年来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的心得体会与感悟,也是自己学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对传统文化与文学特点的深切体悟与见解,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找到了一种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中也很有成效。之所以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于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模式有一些弊端,主要有:①教学思想与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传统教学采用的是以纯科学知识传授的态度对待本学科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②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方式单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以机械的讲授为主导。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③学习主体缺位,缺乏心灵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习主体事实上没有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成为没有进入到学习角色的学习主体,其深层原因之一是把学生只看成是“听众”和被动接受的群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④理论学习不能与作品鉴赏分析相结合,理论脱离实际。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来思考古人的文学批评理论特点。⑤缺乏理趣,不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美感与智慧。理论学习要感受到理趣、意趣,伴随审美意味的认知体验学习活动。感悟式教学突出的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其目的在于纠正此前唯科学主义在人文学科尤其是中国文化文学领域的偏差。
二、中国感悟式课堂教学的特点与模式
感悟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擅长的思维方式,不仅哲学上讲顿悟,艺术上讲妙悟,就是文学批评领域也多是感悟式、体验式的话语与文本建构。中国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经验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其中有些本身就是运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写作出来的,比如陆机的《文赋》,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文人小赋,又比如《文心雕龙》就是骈体文的佳作。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少有西方纯思辨式的著作,而多是随感体悟式的诗话、词话、文话以及评点式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用体悟的方式来学习领会古人的艺术创作与批评方式,然后按照其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才能体味其理论批评的真正用心。因此,不是为了教学改革而改革,而是认真建构符合学习的内容与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是笔者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教学原则。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的感悟式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笔者从多角度切入:①从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思维特点来感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诗性特色。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大文学观,文化的视角是符合实际的。②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感悟、顿悟等方式来体会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批评的许多术语、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本身就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③从古人对自然与世界的天人合一的认知方式来体悟中国文学批评的逻辑建构方式。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主客二分思维的根本不同。④从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思维方式与文学创作实际,也就是文学作品来印证批评理论的特点与审美理想追求。
三、中国感悟式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措施
1.诵读。诵读是指学习者通过有声语言,以思维为基础,结合多种感官,对书面文字进行充满感情地表达的心理过程。诵读是一种感知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性在于它可以使学习者生成言语图式。
2.情境教学。在感悟式学习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沟通牵线搭桥。情境教学是教师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凭借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获得知识并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3.涵泳。涵泳是一个古代文论术语,也是一个古代教学论的概念。它既是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它基本的意思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沉潜其中,反复玩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在感悟式学习中,“涵泳”的意思是指:在学习中,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深刻感悟文中的意趣,它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再三玩味、悉心体会、乐在其中的阅读方法。endprint
4.妙悟。作为东方思维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认识方法,妙悟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实际上是一种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妙悟引导主体,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和跳跃,让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飞向更宽广的大千世界,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在妙悟中,通过完形与顿悟、感受与体验,使学习主体达到前所未有的审美愉悦作用。“妙悟”时阅读者打破物我之鸿沟,消除主客之分界,入神物化,达到与物不分、物我无二的境界。比如“《诗品》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中的物感说”这节课,可以采用课外情景教学的模式与方法。通过诵读、涵泳来体悟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学习诗歌的情感本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让学生每人吟诵一首古诗,特别是古代的咏物诗,像贺知章的《咏柳》等。又如“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让学生分析一首古代的诗歌,比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等,感受古人的艺术创作动机与自然的变化有何关系。学习这一段:“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或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释其情?”(《诗品序》)讲解其中的历史典故,比如“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就是指西汉的歌者李延年演唱《李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由此得宠。并播放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表演的这段歌舞,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诗歌创作的具体历史语境,达到领悟的境界。实施方式:在学校花园,师生围坐一起朗诵《诗品序》,大家分段讲解,互相讨论。从欣赏风景来体悟《诗品》的理论。
中国人思维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使得文学批评与理论思考总是与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进入其中,如朱熹所说的鱼在水中,水亦在鱼中,真实地涵泳于其中,才能体味其间的意味、真谛,故感悟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体悟,亲身的感受,而不是停留于字面的文字游戏、符号游戏,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通过改革,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学习深入领会中国文学批评的感悟式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国文化的精髓、文学的审美特点、文学批评的民族思维方式及其优缺点,从而努力继承并发扬之。同时也可以克服理论课枯燥、脱离实际的弊端,尤其是将古今的距离拉近,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亲近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自己有一颗中国心,并努力将学到的文学理论应用于作品的欣赏批评中,全面提高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成为民族气质、民族作风、东方礼乐文明的代表,建构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杨义.感悟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朱熹.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94.
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石明庆,山东昌乐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