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来华本科留学生的通识教育调查分析
——以江苏省四所院校为例

2014-02-28赵惟一

关键词:通识留学生课程

赵惟一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我国高校来华本科留学生的通识教育调查分析
——以江苏省四所院校为例

赵惟一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本科留学生;通识教育;调查分析

通识教育内涵丰富,覆盖面广。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通识教育现状尚存在差距。留学生通识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特殊性的双重特点。我国高校来华本科留学生的通识教育现状是:缺乏明确标准,课程分布不匀;选修课覆盖面虽广,但随意性较大,学校没有为留学生提供详细的选课指导,在课程内容、教学途径等方面都亟待改进。我国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本科留学生通识教育,吸收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全面提高本科留学生教学质量,成为真正的留学强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猛,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三项均创新高[1]。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完成留学生数量指标的同时,更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本科留学生进行系统的、高水平的通识教育,无疑是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一、通识教育概述

1.通识教育的内涵

广义上,教育可分为两种: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译liberal education)。专业教育的定义较为统一,泛指为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而通识教育的概念自19世纪在美国诞生以来便众说纷纭,至今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原名《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被公认为是现代通识教育的标志性著作。它认为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辨别价值的能力”[2]。1977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对通识教育给出的界定是被所有学生分享的心智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多学科的视野,是一种基于发展重要心智、公民行为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包含了多种形式。

在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高明士最先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和“识”的含义,将general education翻译为“通识教育”。另一位学者黄俊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观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3]。

1949年以来,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大陆长期实行典型的专业化高等教育,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藉由提倡素质教育而引入通识教育的概念。学者李曼丽、汪永铨通过搜集整理约50种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并采用“理想类型”法提取“若干共同核心概念”,最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方面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作出界定: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

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不一,其根本内涵万变不离其宗:它既是面向大众、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和谐发展、综合素质全面的“全人”;也是系统严密、内容广泛的教育内容,是所有接受教育者都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化、产业化的特点日趋明显,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教育质量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发展通识教育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通识教育的内容与特征

作为通识教育的先驱者,美国的几所著名大学早在上个世纪就将这一教学理念身体力行,创造出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通识教育课程。根据哈佛大学最新修订的《核心课程报告书》的规定,每个哈佛大学学生都必须修习八大领域的通识课程,包括“美学与解释性的了解”、“文化与信念”、“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社会”和“世界中的美国”,以开阔视野、适应现代多元文化和社会。

美国杜克大学开发的Focus跨学科通识教育学科模式,以主题系列研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实践机会。每个系列由若干不同专业教师主持的研讨课组成,最后开设主题会将前面的成果加以综合。学生将从哲学、伦理学、历史、艺术、宗教等多个视角进行主题探索。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高校由于受到美国教育的影响,较早开始构建适合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目实施要点》,规定各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学术范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办理通识教育共4-6学分的课程[5]。

近年来,大陆地区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表现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分量有所增加,学分比例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四分之一左右增加到现在的三分之一,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通识教育学分方能毕业。目前,中国本科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必修课(或称通修课)和选修课(或称通选课)两种,其中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体育和军事理论等;选修课课程覆盖面很广,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语言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每所高校都根据自身学科特色设置通识课程,有些高校还采用名人名师讲座、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新形式拓展通识教育途径。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部分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缺点十分明显:首先,较多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其他方面,特别是国外提倡的“全人”教育——意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其次,通识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形成完整、全面、清晰、明确的目标体系;最后,许多高校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只重形式、不重内容,通识课程与学生的兴趣、需求严重脱节,沦为学生眼中混学分的工具。

纵观世界各地高校的通识教育,尽管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课程系统和具体内容大相径庭,但总结其共同点,不难发现以下特征:

第一,通识教育的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非功利性的通修类课程,内容广泛,涵盖文史哲、数理化的全部方面;其目的不是传授职业知识,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通识课程以基础性、理论类课程居多,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突破单一专业思维的禁锢,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三,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越来越注重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进行教学实践,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的教育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

二、对我国来华留学生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1.留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留学生教育研究日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然而目前留学生教育研究的重点多为对外汉语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关注留学生通识教育的研究凤毛麟角。有少量论文和专著研究留学生的“文化教育”,提出应把文化教育放在语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等高度。但是通识教育的内涵深厚,范围极广,远不止普及中国文化这么简单。因此,有必要讨论留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从教育政策角度来看,实行留学生的通识教育,是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基本方针。早在1998年,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就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还要注意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要让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尽可能正确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国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使之成为了解中国,有知识,对我友好的有用人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也在《留学中国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韦钰副部长强调的“育人”,正是通识教育所提倡的“完人”教育,关注学生道德、生活、情感、理智的和谐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专业教育所缺失的,也是无可取代的。从教育内容来看,不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法律国情,都属于通识教育的范围,国家将其列为留学生教育基本政策,也证实了通识教育正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提升留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举措。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跳跃式发展,教育部提出应该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对留学生负责,也是关系到我国国家声誉的重大问题。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留学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综合能力,亦即通识思维能力。留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文化,还是经济贸易、外交政治,这些工作都要求留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站在我国利益角度来说,更需要这些留学生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保持友好的感情,为促进本国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些正是留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专业学习角度来看,通识教育是对留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表面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直接联系,但大学本科课程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他学科的知识。由于留学生招生方式特殊,再加上语言问题和学习习惯的差异,目前我国部分本科留学生学习能力弱于同级的中国同学。通过通识教育,能弥补留学生的“天生不足”,促进专业学习。例如,由于我国中学数学较难,与经过高考训练的中国同学相比,许多学习理工科的留学生计算能力明显较差,对本专业的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有些高校专为留学生开设了通修课程《简明微积分》、《高等数学》等,补习数学知识,训练理科思维,使留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尽快赶上中国同学的水平。

2.留学生通识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留学生身份和语言能力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学习政治、军事理论、大学语文等中国大学生的通识课程。因此,将留学生通识课程与中国学生同化是不可取的,高校应当针对留学生自身特点,为他们专设通识课程。

首先,留学生通识教育的特殊内容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国人文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加强中国文化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手段,也能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消除由于文化隔阂而产生的冲突。这些课程也是留学生顺利学习汉语和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在文化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时代性和选择性,不能为了迎合留学生的“猎奇”心理而一味介绍我国落后过时的文化现象。第二,文化教学的方式要丰富多彩,不应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而应通过各种途径让留学生亲自体验文化现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留学生通识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目前,我国对留学生本科入学汉语水平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高校要求H S K(汉语水平考试)达到四级或五级,有些要求若干小时的汉语学习经历,有些是英文授课,对汉语水平没有要求。这就给开设留学生通识课程带来难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课程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应平实简明、通俗易懂,必要时用拼音标注,或使用双语教材。另一方面,留学生通识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重任。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随时介绍生词句型、语法结构,并注意培养留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第三,留学生通识课程的专业性较弱。如上文所言,由于先天基础、汉语水平及学习习惯的差异,部分留学生在专业水平上与中国同学相比较为逊色。如果“一刀切”地让他们上同等难度的课程,无疑给留学生带来更重的学习负担。因此,目前大部分高校为留学生专门开设的通识课程难度较低,易于完成。

三、本科留学生通识教育的现实语境

1.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

笔者选择了江苏省四所长期招收来华留学生的高校进行调查分析。南京大学是全国首批985工程高校,以顶尖的教育质量和齐全的专业设置蜚声海内外;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汉语培养单位之一,在校留学生数量在省内数一数二;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都是极富专业特色的地方院校,近年来留学生招收数量稳步增长。这四所高校都具有培养本科留学生的丰富经验,它们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通过表1,我们可观察到其中两所大学要求留学生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两所大学只规定了通识必修课的课程学分(见表2),未对通识课程总学分作出要求。

表1 四所高校本科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例

2.通识教育课程的修习形式和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修习方式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必修课也称通修课或公共课,不论任何专业的留学生必须统一学习并进行统一的考核,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各校根据专业特色决定必修课科目。

选修课也称通选课,分为跨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种。跨专业选修课指各专业为外系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一般专业性较强,如文科物理、中国近现代史等;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内容多样,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如中国地名文化、健美操等。一般来说,选修课不指定科目,留学生只需修满规定学分的选修课即可毕业。除此之外,部分大学还设有社团活动、讲座活动、社会实践等通识课程。

从笔者调查的几所大学来看,留学生通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讲授式,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记录。也有部分教师考虑到留学生的特点,引入幻灯片、视频、音频等材料上课,或采用课堂讨论、引导实践等授课方式。

3.通识教育具体课程(括号内为学校规定必须获得的学分数)

表2 江苏省四所高校本科留学生通识课程一览表

经过调查,这四所大学的必修课全部是为本科留学生专设的;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全英文授课,并且部分必修课按文科、理科和商科划分。尽管各学校课程名称不同,共同点是都设立了汉语课、中国概况、中国文化和计算机课。其他不同的课程则充分体现了大学的专业特色,如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汉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C语言等。

各校选修课的情况略为不同,大部分学校的选修课没有全部向留学生开放。笔者咨询了一些教务老师,原因可能是有些课程资源紧张,仅供中国学生选修已不够名额,因此不再对留学生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艺术学院专为留学生开设了两门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选修课。

总体而言,从这四所高校的本科留学生通识课程来看,侧重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同时兼顾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的选择面较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高校对留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不作要求。

四、本科留学生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探索

1.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目标不明确;部分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

教育者普遍将专业课程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有明确的承继关系,专业的每个年级都有严格规定的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而与之相对应的通识课程却缺乏课程领域划分的明确标准,知识零散不成体系。《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也应该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在讲述同一个主导思想,并为同一个目的服务。通识教育目标的划分应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而非灌输知识的角度来指定,应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明确的目标体系[6]。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注意到留学生应具备中国国情、汉语文化等基本知识,设置了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将这些课程整合为一个有顺序、有条理的综合体系。通常情况下,留学生被要求在大学本科四年内学完这些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开课顺序比较随意,主要由师资力量和学生专业课的空余时间决定。如果学生的专业课与通修课程冲突,一般解决的办法是让其跟着下一学年的留学生上通修课。这种情况下,留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不能由浅入深地了解这些领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导机械地接受内容。这样的学习,不能实现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另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通识课程的设置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专业性太强。究其原因,有些高校认为向非专业学生开放一些基础性的专业课,或将普通专业课难度降低,就是通识教育。这些课程虽然能给非专业学生开拓视野,了解专业外知识,但对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没有太大帮助,且给学生带来了相当的课业负担。有老师坦言,文科留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等自然科学类必修课普遍反映非常吃力,和中国同学相比,他们还要克服语言障碍,确实难度很大。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可参考Arthur Levine在其著作AH andbook on U ndergraduate Curriculu m中提出的“分布必修课程型”模式设置留学生通识课程。“分布必修课程型”指对学生必修的学科领域和各领域内至少应选修的课程数做出具体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这种课程类型的优点是在充分考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限定的知识范围内按不同专业设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且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目前许多世界优秀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可行性较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还介绍了几种先进模式:综合导论课程,即将文科和理科数门科目综合为导论课;功能型课程,即明确对待生活中某些重要事件的课程,如保健、择业、家政等;名著课程计划,规定学生在本科期间学完若干世界各学科名著;个别指导,指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学生的课程选修计划。鉴于我国通识教育起步较晚,短时期内尚不能与世界一流大学比肩,但高校可以向这些方向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留学生通识教育模式。

2.留学生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构成比例普遍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种类分布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首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构成比例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在表1、表2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高校对这些比例未作规定,完全由留学生自己根据学分的需求决定。这个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实际上会带来很多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程分为重要和次要两种,重要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通识必修课,这类课程学分高、内容难、与毕业或评奖学金直接挂钩;次要课程一般指文化素质普及课,学分低、内容简单、容易通过。学校应该根据留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要课程和次要课程的比例。如果重要课程过多,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就会忽视次要课程,在次要课程上课时学习其他课,甚至逃课、旷课;如果次要课程过多,学生将学得浅而杂,不利于专业学习。因此,高校有责任在充分考察留学生学习能力、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具体而规范的课程设置构成比例。

其次,本科留学生通识课程种类虽然覆盖面广,但分布很不均衡。由于通识选修课内容过于繁杂,笔者仅就调查中四所高校的通识必修课设置举例:在所有中国本科大学生都必修体育课的同时,仅有一所高校为留学生开设了体育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文科生需上19个学分的理科必修课,占通修必修课总学分的54.3%,而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却完全不上任何理科通修课。笔者认为,在保持通识课程种类覆盖面广的同时,高校有必要明确规定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比例,方能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的留学生。

3.学校缺乏必要的通识选课指导,留学生选择课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明确反对让学生在通识教育中不加限制地选修课程。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要具有使生命变得有用的博大智慧,他就不能随意地忽视一些真理”。然而,这种情况在中国高校相当普遍。

高校对留学生的专业选课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年级和专业方向选择固定的科目,甚至不少教务员直接代留学生把要上的专业课选好。而在选通识课时,综合性大学的选修课往往一开就是上百种,覆盖各个领域,比起中国学生来,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隔膜,留学生更不了解课程具体情况,普遍的情况是留学生往往根据缺少的学分数、专业课课余时间、个人特长爱好、喜欢的老师、其他同学的推荐等因素盲目选课。上课后发现根本听不懂,或不是自己想学的内容,却只能硬着头皮学完,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

因此,高校应在选课开始前,对留学生进行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学习目标的详细介绍,并根据留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和专业特点,给予一定的选课指导,必要时应规定一些限制要求,不能听任学生只按自己的喜好和课程的难易程度选课。开课后,要及时跟进留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应给予留学生重新选课的机会。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了“两周试听”的选修课制度。学生在选修课开始的前两周内通过试听可随时改变想法,向开课单位提出退课或重选申请。此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留学生在充分了解课程的基础上作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也鞭策教师努力改进选修课质量,充分吸引学生。

4.通识课程内容应加入跨文化视角,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应多样化、丰富化

与中国学生相比,来华留学生不仅要过语言关,还要解决文化差异给心理、交际、学习、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矛盾。因此,教育者在设置留学生通识课程时,应特别指导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帮助他们克服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目前,各高校设置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然而大部分课程仅仅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中国概况,没有具体的指导性。笔者认为,高校应专设《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指导留学生如何克服跨文化产生的震荡心理,甚至应细化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特别是全英文授课的留学生,他们不能从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吸收知识,更应注意到他们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从教学方式来看,中国学生习以为常的讲授式课堂,未必适用于留学生。尤其是来自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他们在本国接受的教育方式比较灵活,学生普遍不适应中国板书听写式的传统模式。留学生教育者应积极吸收先进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可采用讲座式、讨论式、社会实践式、小组课题式等丰富形式。在上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随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中国文化类课程中,指导学生动手参与包饺子、剪纸花、练书法、做中国结等过程,做到寓教于乐。

最后,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留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这些学分不作要求。笔者认为这些活动正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对提高学习兴趣、发展综合能力大有益处。

近20年来,我国通识教育地位日渐提高,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由于来华本科留学生身份与学习能力的特殊性,绝大部分高校特别为留学生制定了与中国大学生迥然不同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通过考察四所具有代表性的本科院校,笔者认为我国本科留学生通识必修课缺乏明确标准,课程分布不匀;选修课覆盖面广,但是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校没有为留学生提供详细的选课指导。在课程内容、教学途径等方面,都有改进的空间。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置于同等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吸收先进国家教育经验,进行有效的改革,我国来华本科留学生教育才具备真正的完整性,才能向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

[1]马海丽:《教育部公布最新数据,2013年我国留学出国降回国增来华热》,《北京考试报》,2014年3月10日。

[2][美]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3]曾华:《中国大学需要怎样的通识教育——评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4期。

[4]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5]冯慧敏、黄明东:《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9期。

[6]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Take Four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s Examples

ZHAO Wei-y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 210013,China)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general educ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General education is a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wide coverage.There is still a wid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Gener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cessity and particularity.Gener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lacks of clear standards;the courses are distributed unevenly.The optional courses have a wide coverage,but they are too casual.The universities don't provide detailed guidance of cours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Either the contents of courses or the teaching methods need to be improved.Our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general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learn education experiences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This is a necessary method to improv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 that our country would become a real powerful country of oversea education.

G648.9

A

2095-5170(2014)05-0132-07

[责任编辑:沙先一]

2014-05-2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JB740014)

赵惟一,女,江苏苏州人,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通识留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