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安徽有影响的留学生群体构成分析
——以入选《民国人物大辞典》和《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的留学生为例

2014-02-28蒋国杰

关键词:安徽留学生

蒋国杰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近代安徽有影响的留学生群体构成分析
——以入选《民国人物大辞典》和《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的留学生为例

蒋国杰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安徽;留学生群体;构成

近代安徽留学生数以千计,入选《民国人物大辞典》和《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的319位有影响的安徽留学生,基本反映了近代安徽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即区域分布:南多北少中突出,区域分布不平衡;留学国家:美日伯仲占多数,其他国家人数少;留学专业:军政文法专业多,理工农医学科少;学历分布:欧美学历层次高,日俄文凭获得少;国内母校:省外高校占主导,毕业安徽母校少;留学学校:欧洲名校占多数,日俄普通比例高;贡献影响:军政科教有地位,经济工程稍逊色。分析构成结果表明,近代安徽留学教育是近代安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反映了近代安徽人挣脱封建束缚走向世界的历程,也反映了安徽人推动社会进步的奋斗历程。

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1]。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仅晚清安徽赴日留学人数就在千人以上[2],有必要进行研究。但是,对这数以千计的留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中每一位人物进行考察,因此,撷取其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进行研究是唯一可行的路径。《民国人物大辞典》(增订本)是由徐友春主编的大型民国人物传记类工具书,全书共收录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到19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44年中,民国社会各界知名人士17000余人。该书因史料翔实可靠,为学术界所认可。周棉教授主编的《中国留学生大辞典》是一部权威的关于中国留学生人物的专门辞书,该书系统地梳理了从1847年到20世纪80年代130余年间较有影响和建树的出国留学人物,共4000余人,颇受学界的推崇。以这两本辞书收录的319名近代安徽留学生为对象,分析近代安徽有影响的留学生群体构成,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从群体角度来看,近代安徽有影响的留学生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区域分布:南多北少中突出,区域分布不平衡

表1:安徽留学生区域分布

表1—表8均根据《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和百度百科等资料整理。

从区域分布看,从近代安徽走出的有影响的留学生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区,其一是皖南和皖西南地区,其二是以合肥为中心及周边的地区。这两大区域有影响的留学生占全省总数的80%以上。而皖北地区,有影响的留学生占全省不到10%。呈现出明显的人才分布不平衡性。

皖南和皖西南地区之所以人才辈出,究其原因,安庆、徽州、芜湖等地市在近代乃至明清时期,或是区域性政治中心,或是经济中心,或是文化发达地区。具体来说,安庆从宋代起就作为军事要塞建城,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作为安徽省的省会[3],从此成为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代“桐城派”和安徽的黄梅戏均发祥于此。皖南的黄山地区,在明清时代是徽州学派的发祥地,文化源远流长。至于芜湖,从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订立起,便作为通商口岸。此后芜湖不仅成为安徽近代化的先锋,也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从这里走出留学生多亦是顺理成章的。留学生出现较多的第二大区域是以合肥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清朝安徽建省后,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在咸丰年间,曾作为安徽巡抚治皖所在地。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近代淮军重要将领张树声、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均出生于此。而合肥周边的寿县是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的家乡,其家族在清朝曾“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不仅在当地是巨宗望族,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4]。近代寿县至少有20位有影响的留学生,这与孙家的影响不无关系。

而皖北地区,虽有蚌埠因1910年京浦铁路的通车而快速崛起,使其成为军事、政治重镇,但是其文化教育远不能与皖南相比,因此走出的留学生并不多。相对来说,地处皖西北的阜阳因丁绪贤家族在近代先后出了6位化学家,并且均留学海外[5],成为安徽留学史上的佳话。但是,一支独秀难以成春。

二、留学国家:美日伯仲占多数,其他国家人数少

表2:安徽留学生留学国家分布

在有影响的319名留学生中,有20人留学两个及以上国家,故此处留学生统计人数超过319人。其中留学美国和日本的最多,占总人数的68.13%。近代安徽学生留学趋向与全国大体相当。但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是略有差别。安徽留美与留日学生几乎平分秋色,而一般沿海发达省份留美人数远远超过留日人数。譬如江苏(以现在的区划)的留学生共1089人,其中留美528人,占46.44%,留日248人,占21.82%,福建的留学生共有391人,其中留美生176人,占42.41%,留日生107人,占25.79%。而内陆省份留学人数少,留日人数一般超过留美人数。山西的留学生共有105人,其中留日生55人,占50.93%,留美生28人,占25.93%。江西的留学生共有259人,其中留日生107人,占37.42%,留美生88人,占30. 77%。留美留日人数的差异背后反映的是近代沿海省份与内陆省份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

三、留学专业:军政文法专业多,理工农医学科少

表3:安徽留学生留学专业分布

专业不明319 19 5.96总数

从留学专业分布看,安徽籍留学生学习政治、法律、军事、文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的专业偏多,约占总人数的60%,学习理、工、农、医、经管类专业相对偏少,约占总人数的30%。与同期其他省份相比,安徽籍政治、军事、法律专业比重偏大,尤其是军事方面,占总人数的9%左右,而近代留学生最多的江苏省,学习军事的占3.13%,学习政法的占10.01%,学习理工农医经管的超过50%。即便是近代湘军发源地湖南,留学生有519人,学习军事的约占4%。为什么安徽留学生学习军事、政治、法律的和人文科学的比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在近代,安徽先有李鸿章创建的淮军,在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此李鸿章成为晚清重臣,后有段祺瑞领导北洋军阀,主政北洋政府,叱咤军政两界多年。李、段两人都十分重视地缘关系。据欧阳跃峰教授的《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一文显示,在1861-1870年间李的幕僚中,有皖籍老乡约达40人,占幕僚成员的多数[6]。二、近代从甲午以后,变法图强,革新政治成为时代不可抗拒的思潮,强大的社会需求也推动着青年学子热心学习政法。三、与当时国内高校专业设置有关。据1931年统计,全国大学中设法科的占49%,设文科的占70%;设农科的占22%;设工科的占27%;设医科的占12%[7]。

四、学历分布:欧美学历层次高,日俄文凭获得少

表4:安徽留学生学历(位)分布

表5:安徽留学生各学历(位)来源分布

在319名安徽籍留学生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70%以上,硕士、博士学历(位)接近40%。学历普遍较高,且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多来自欧美国家,这也反映了留学生的层次。其中,赴日留学总体教育层次偏低。1902年3月9日张之洞《致京张冶秋尚书》说:“现与日本文部商酌办法,若派人往学速成者八个月可毕,回华后令其教师范生四个月可毕。每一人可教六人,若派五十人赴东,回华后四个月可教成三百人,再四个月可教成一千八百人。学浅者赴东学寻常师范,以充小学教习;学深者学高等师范以充中学教习。若虑出洋费重不能多派,可一面聘东西洋高等师范生来京教之。”[8]由此可见,当时官派赴日留学的学历要求。在此背景下,日本也成立了专门接收中国留学生的速成学校,如宏文书院、日华学堂、庆应义塾专门学校、明治法律学校等。这些学校“务为省功而于实用,勉就简捷而速成其艺。”[9]正因为如此,在319名有影响的留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无学历的是来自日本。至于留学苏联无学历的原因是,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为了给东方各国培养革命人才,先后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东方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但这两所学校都不是以学历教育为目的,而是以培养政治人才为宗旨。从这里虽然走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政治、军事人物,但基本是没有学位的。

五、国内母校:省外高校占主导,毕业安徽母校少

表6:安徽留学生国内母校情况

从安徽籍留学生毕业的国内母校看,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是来自省外学校,其中京、沪、宁的学校最多,尤其是毕业于江苏高校的多,这与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与兄弟省份相比,近代安徽高等教育起步虽然并不晚,早在20世纪初即成立安徽大学堂,开启了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篇章。但是由于近代安徽战争不断,自然灾害频发,政局动荡,安徽的教育相对落后。到1949年解放时,安徽高校有在校学生1052人,教职员工428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10]。如此落后的高等教育状况,显然吸引不了优秀学子报考安徽高校,而近代山西留学生虽然只有105人,仅有安徽的三分之一,但是山西籍留学生中有35.2%从山西高校毕业,其中有27.6%从山西大学堂毕业,两相对比,可以看出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差距。因此,安徽学子纷纷报考省外知名高校,京、沪、宁作为近代的大城市,不仅高校集中,名校林立,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另外,在319人中,传统私塾和母校不明占一定比例,这也是安徽学子毕业于家乡母校少的原因之一。

六、留学学校:欧洲名校占多数,日俄普通比例高

表7:安徽留学生国外留学学校分布

安徽籍留学生中来自欧美的名校偏多。如在留学美国的117名学生中,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的占80%以上;在留学德国的22人中,毕业于柏林大学的有15人,占68.19%;在留学英国的38人中,毕业于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名校的亦占70%以上。综观319名安徽留学生,毕业于欧美各国名校的约占65.7%,毕业于普通学校约占34.2%。这与全国亦大体相当。相比之下,到日本和苏联留学的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的比例偏高。如前所述,到日本留学的许多学生因起点比较低,不具备直接到大学学习的条件,只能选择先到像宏文书院、速成师范学堂、陆军士官学校等校读书,许多人没有获得文凭,只有部分优秀者才继续到高校深造。而留学苏联的学生,当时多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大学学习,这两所学校严格意义上说是政治培训机构,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因为如此,莫斯科中山大学仅存在5年时间,莫斯科东方大学虽然存在十多年,但是,相比欧美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校、名校来说,不仅是昙花一现,更是无足轻重。

七、贡献影响:军政科教有地位,经济工程稍逊色

近代安徽留学生人数虽说远远比不上江浙等省份,只约占江苏的30%,浙江的35%。但是,其中有影响的重量级留学生却如璀璨的明星,在近现代中国格外耀眼。在思想文化领域,譬如陈独秀和胡适。前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旗帜性人物,后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近代白话文的倡导者,他们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科技领域,如杨振宁和邓稼先,前者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曾让全世界的华人为之骄傲。后者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鞠躬尽瘁,其精神曾感动过无数中国人。在教育领域,譬如陶行之先生,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倡导救亡运动,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在政治、军事领域,如段祺瑞,以他为首的皖系军阀曾在民国历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段本人亦曾叱诧民国政坛近20年,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相比之下,作为历史上名闻全国的徽商发祥地,本应薪火相传,涌现更多的新徽商,但是到了近代徽商衰落。虽然在东至有以周馥为首,其子周学熙为代表的周氏家族,在寿州有以孙家鼐为首,其侄孙孙多鑫、孙多森为代表的孙氏家族,在当时实业界颇有建树,但是就留学生来说,安徽籍的实业家、金融家偏少。有名气的更屈指可数,名气最大的可能是寿州的孙多鈺,早年留学美国,学习土木工程,后转入实业界,曾任北京通惠实业公司总裁、中孚银行总经理等职务。其次是龚心湛,早年留学英国,1919年后致力于兴办实业,任启新洋灰公司总理、董事长多年。其他还能称得上实业界佼佼者的可能是金邦平,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启新洋灰公司经理、耀华学校校长。他们与近代江浙留学生相比逊色许多。在江浙两省,仅在金融方面,留学生的表现就耀眼得多。譬如,江苏的银行家陈光甫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周作民创办的金城银行,谈荔孙创办的大陆银行,在民国时期闻名全国。而浙江籍留学生中的李铭、钱新之、陈朵如、吴鼎昌等人都是在全国金融界名噪一时的银行家。以江浙银行家为基础形成了江浙财团,在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军政科教相比,在医药卫生、土木工程等领域,近代安徽留学生的优秀人才亦不多。另外,笔者在梳理安徽留学生贡献时还发现,仅有20%左右的留学生回家乡效力,这其中还有相当多的人仅工作几年就离开安徽另谋发展。有学者研究,近代安徽从李鸿章、周盛传到周馥家族、孙家鼐家族等安徽名人巨士,或选择天津或选择上海作为自己创办实业的基地,却很少有人以安徽作为发展的重心[11]。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近代安徽政治、经济发展的局限。

当然,在谈到安徽留学生的贡献与影响时,也不能不提到王揖唐、崔克讷、周龙光、刘殿坤等极少数留学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光彩的汉奸角色。他们是近代安徽留学界的耻辱。但是,瑕不掩瑜,他们并不能影响对近代安徽留学生的整体评价。

综上可见,相对于数以千计的近代安徽留学生而言,笔者撷取的只是319位有影响的留学生,但是他们基本反映了近代安徽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即区域分布:南多北少中突出,区域分布不平衡;留学国家:美日伯仲占多数,其它国家人数少;留学专业:军政文法专业多,理工农医学科少;学历分布:欧美学历层次高,日俄文凭获得少;国内母校:省外高校占主导,毕业安徽母校少;留学学校:欧洲名校占多数,日俄普通比例高;贡献影响:军政科教有地位,经济工程稍逊色。近代安徽留学的发展是近代安徽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变革与进步的结果,它从侧面反映了近代安徽人不断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束缚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也反映了安徽人不断奋斗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作为历史的总结,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1]季羡林:《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报春鸟》,《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王国席:《晚清安徽出国留学人员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朱庆葆:《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清末民初安庆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页。

[4]汪谦干:《论安徽寿县孙家鼐家族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贡献》,《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

[5]汪丰云、顾家山、杨林霞等:《丁氏家族与中国近现代化学》,《化学教育》,2011年第5期。

[6]欧阳跃峰:《李鸿章幕府的形成及其主要特色》,《安徽史学》,2011年第3期。

[7]《中委陈果夫氏之改革教育方案》,《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2期,第87-88页。

[8]张之洞:《致京张冶秋尚书》,见陈学恂、田正平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9]《日华学堂章程要览》,见陈学恂、田正平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10]陈晓雯:《近代安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11]唐先田、施立业、汪谦干等:《论安徽人对天津近代化建设的贡献》,《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The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Group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Overseas Students of Anhui Province in Modern Times——With those Selected in the Dictionary of Characters in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 as an Example

JIANG Guo-jie
(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

Anhui Province;the group of overseas students;composition

Anhui Province had thousands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modern times,whose group characteristics can be generally feat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319 people selected in the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aracters and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Overseas Students.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in regional distribution,more students came from the South than those from the North,with most from the central part,which is unbalanced;in destination countries,America and Japan were the most favored countries;in majors,most pursued military,political,literary,and legal studies,and fewer studied science,engineering,agriculture and medicine;in the origin of degrees,most obtained diploma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fewer from Japan and Russia;in alma maters,most graduated from higher institutions out of Anhui Province;in the destination universities,the majority studied in prestigious European schools,and higher percentage of them in Japan and Russia;in contributions and influences,most distinguished themselves in military,political,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fields,followed by those in economic and engineering world.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eriences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of Anhui Province in modern timeSWere a miniature of the advances in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which reflected how people in Anhui broke the shackles of feudal history to embrace the world and boosted the social progress.

K265.2

A

2095-5170(2014)05-0006-06

[责任编辑:周 棉]

2014-05-27

蒋国杰,男,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安徽留学生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室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