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凤泉 教授

2014-02-28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韩山文艺学古代文学

刘凤泉 教授

刘凤泉教授,汉族,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1975年参加工作。1977年秋参加高考被录取,次年2月入包头师专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学工作。1985年考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温广义先生研习先秦文学,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被评为讲师。1992年调入济南大学文学院,1995年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被评为教授,先后担任文艺学、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被聘为济南大学古代文学学科重点岗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调入韩山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

刘凤泉教授在教学一线工作,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主讲过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古代文论、文艺学概论、文学鉴赏、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密度与理论深度,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外,给予学生为人治学的指导,受到学生欢迎和尊敬。

刘凤泉教授结合教学从事科研,勤勉求真,崇实黜虚,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其中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摘要,被《中国文学年鉴》等述评。独立或合作出版著作十多种,有《中国早期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近思录译注》、《孟子选译》、《韩非子选译》、《中国历代军旅诗三百首鉴赏》、《中国古代蒙学四书》、《中国历代名臣上皇帝书鉴赏》、《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辞鉴赏》等,其中有的得到国家级、省级报刊及《中国出版年鉴》等好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被国内多所高校用作教材,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独立承担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鹊华馆诗话》校注,书稿完成尚待出版。

刘凤泉教授科研重点是中国早期文学。在《早期文学研究的科学观念》中,将自觉前之文学称为“早期文学”,包括源文学、杂文学两种文学形态。为探究早期文学演进的轨迹,他对神话、《易经》、《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先秦两汉小说、《史记》、汉赋、汉乐府等文学现象,均撰有论文深入阐述。在《韩非政论的文学特征》中,提出“议论文学”概念,从理论上确立议论文学的类型,并通过个案研究,厘清诸子散文的特殊文学性质。他注重学术考辨,《先秦两汉“小说”概念辩正》、《汉赋辩说》、《也论〈毛诗序〉之作者问题》(上、下)等,均以扎实考辨廓清历来的模糊认识。其研究也延伸到文艺学、传统文化、古代汉语诸方面。如《论文学发展的矛盾运动》、《社会过程中的文学发展》、《论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等,从理论上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如策划《中国儒哲十大名著》丛书,出版后多次印行,对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释“载”》、《古书解读拾零》等,剖析文字语言,发前人所未发。这些研究成果均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在韩山师范学院蓬勃发展形势下,刘凤泉教授以饱满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力争多做贡献,繁荣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韩山文艺学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苏州国画院名宿展·韩山篇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更 正 声 明
论文艺学批评的元理论思维
另类惩罚
刘会军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论文艺学学科创新与地方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