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近年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2014-02-28闫姸
闫姸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天津滨海新区近年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闫姸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以《2009—2012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等大量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2008年—2012年近5年的产业结构发展特征,并重点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天津滨海新区的概念于1994年提出,作为天津的经济新区带动天津市老区共同发展。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根据国发[2006]20号文件,天津滨海新区被获批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做为北方的经济中心,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2009年11月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3个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在“一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和“一带”(海洋经济发展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3个城区和9个产业功能区。
2013年滨海新区的新一轮改革又拉开了序幕,国务院也在新的一轮改革中提出了希望天津成为北方地区的“排头兵”和“领军者”的要求,将天津定位于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创新区,突出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规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特点,形成“东港口、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五大产业板块,集成海港、空港、物流园区自主创新示范等优势。
伴随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与优化,以实现其发展的定位目标。本文针对近5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对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特别针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1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的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统计的数据,天津滨海新区2012年的生产总值达到7 205.1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30.21%提高到了55.88%,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9.36亿元,占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5.5%;第二产业生产总值4 857.76亿元,占全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72.9%;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 338.05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8.6%。在天津滨海新区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从1997年114.42亿元到2012年2 338.05亿元,增长了19.5倍,如表1所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天津滨海新区已然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
表1 2008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各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虽然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在绝对值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最猛,但产业内的结构构成基本保持稳定。1997年,天津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8∶68.77∶29.95,2013年该比例为0.13∶67.42∶32.45,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到,总体上,天津滨海新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具体特点如下。
(1)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如数据显示,在1997年到2012年间天津滨海新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而且均保持在60%以上,这与其功能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一只鸡、一碗面、一瓶酒已被现在的空客A320总装线、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维斯塔斯风电设备、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取代,产业结构逐渐呈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及现代冶金、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军工八大产业支柱,2012年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创造的生产总值达到4 857.76亿元,占全市第二产业生产总值72.9%,对推动天津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天津滨海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1997年至2012年,其比例始终在1.5%以下。2012年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0.13%,全年创造的生产总值为9.36亿元,仅占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5.5%。一方面天津滨海新区辖区内多为盐碱地,盐碱地并不适宜耕作,因而导致天津滨海新区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其功能定位也决定了第一产业并不作为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重点对象,故在本文中不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
(3)第三产业比重起伏震荡。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14.42亿元到2012年2 338.05亿元,增长了近19倍,但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以2012年为例,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32.45%,而同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46.99%,这也说明了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不利于阻碍新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也成为了实现提升区域服务功能,成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区域服务中心的目标实现的瓶颈。
2 天津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自建立以来,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工业优势尤为明显。2012年,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 622.81亿元,拉动新区经济增长1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虽然第二产业成为了拉动新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但纵观新区十几年的发展,为了实现新区未来的功能定位,还要针对第二产业内部的构成进行调整优化。天津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内部特征归纳如下。
(1)主导行业内部组成有所调整。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近5年的单位数以及创造的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2012年之前新区第二产业行业内部主要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创造工业产值的主导力量,成为滨海新区的重点行业。2008年,五大行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到45 861 032万元,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4.8%。2011年,五大行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到74 812 454万元,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58.3%。201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取代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成为新的五大主导行业之一,共创造工业总产值77 768 934万元,占新区工业总产值53.6%。
(2)传统制造业仍为主导。虽然5大主导行业创造了过半数的新区工业总产值,但只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现代制造业,其他均属于传统制造业,这与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趋势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传统制造业产生的“三废一粉”(废水、废气、废渣和粉尘)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这也与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建立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目标有悖,凸显了目前工业结构内部的不合理性,如表2所示。
表2 2008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三废一粉”排放情况
(3)大型重工业企业优势明显。根据统计的数据,新区工业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导,自2009年至2012年间,新区中重工业企业的数量超过工业企业总数70%以上,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新区工业总产值80%以上,2012年1 138家重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1 242 325万元,占总量的83.5%。
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以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为指标,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微型。从统计中得出的数据分析,90%以上的中小型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不足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0%,新区的工业主要还是依靠大型企业来拉动。为了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趋势,以科技推动新区经济发展是必经之路,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小微企业中的潜力股,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群体,但就目前来看,新区的中小企业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从科技创新都还很薄弱。
(4)私营企业实力薄弱。2008年至2012年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量占全部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以上,但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则不足新区工业总产值的1/10,远远落后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规模较小,以2012年为例,私营企业资产总计仅为5 037 008万元,占总额的4.08%,主营业务收入7 833 863万元,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5.37%。此外,私营企业涉猎新区八大主导产业范围有限,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中,这充分说明了最具活力、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在新区的经济发展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如表3所示。
(5)科技研发水平有待发展。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科研与实验发展(R&D)活动情况,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科研与实验发展活动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以2012年为例,仅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进行的R&D项目数就高达3 379项,占总项目数47.67%,比较而言,涉及生物医药、轻工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R&D项目则较为有限。
表3 2008年—201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及工业总产值
3 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内部特征分析
纵观天津滨海新区近20年的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114.42亿元,到2012年的2 338.05亿元,在绝对值上增长了近19倍,2012年新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较2011年增长了16.1%,占新区地区增加值的32.5%,占天津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6%,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市的比重为42.2%,批发和零售业占39.8%,住宿和餐饮业占11.6%,金融业占24.8%,房地产业占32.6%,如表4所示。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其内部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1)传统第三产业优势地位明显,但近年有所下降。从1997年到2010年间,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和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传统第三产业占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0%以上,2012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高达4.77亿t,年均增长13.4%,2012年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9亿元,年均增长25.25%,但从发展趋势分析,两者的主导作用在近几年有所下降,2011年两者比重之和为45.48%,2012年则仅占到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2.04%。如图1和图2所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近年来滨海新区基于功能定位对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构成所进行的调整与优化。
表4 2008年-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内部产值及比重统计表
图1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
图2 天津滨海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但具有发展潜力。新区主导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新兴产业的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产业在新区第三产业发展历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偏小,在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仅占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8%,这与基于功能定位将滨海新区未来建成北方金融中心的目标相差甚远,这也说明了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结构需要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作为工业化进程发展的金融业等辅助服务业在发展上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发展潜力。2005年后,新区金融业的发展一直稳步提升,2012年,其增加值达到248.46亿元,是2002年最低值的36倍,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年均增长57%。随着新区人气的不断聚集,区域内常驻人口不断增长,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2.81亿元升至2012年的146.76亿元,后者为前者的52倍,形成了以商品房、限价房、蓝白领公寓等多种供给模式,同时商业地产也在蓬勃发展,新兴商务区域初见雏形,但房地产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比较低,平均为6%左右。
(3)旅游会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其他现代生产性服务行业有待发展。作为后工业化发展必然产物的现代服务行业是信息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业,对于助推第二产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滨海新区接待游客9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举办包括夏季达沃斯论坛、亚欧财长会议等高水平展会67个,参观人数约为50万人次。十一五期间,依托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区,新区共集中了服务外包企业175家,涉猎软件开发、信息服务、医药研发等领域。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两者尚未形成利益共同体,没有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龙头企业不足,辐射能力不强,起不到提升第二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4 结束语
目前,新区产业结构内部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阻碍了新区的快速发展。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滨海新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目前新区产业结构特征,新区在未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为:
(1)提升高端制造功能。主要体现为大力发展以航空航天、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科技和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以石油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食品加工和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趋势。
(2)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推进航运物流、金融创新、旅游会展等十大服务产业的发展;以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建设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适合新区特点的服务业,如金融业、旅游休闲业等;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层次,配套发展会展经济和房地产业。
[1] 天津市滨海新区统计局.2009-2013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 王永萍,寇小萱.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54-56.
[3] 杨钊,李晅煜,孙洋.关于天津滨海新区构筑产业新优势的战略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2(1):33-34.
[4] 刘建军.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发展途径及与浦东新区,深圳特区比较研究[J].华北金融,2012(10):18-21.
[5] 安虎森,周亚雄,刘军辉.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路径分析—与浦东新区的对比[J].经济与管理,2012(3):131-136.
[6] 吴建新.滨海新区“十二五”期间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2):23-25.
Analysis of featur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YAN 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n the last five year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statistic data from Statistic Yearbook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2009-2012 and specially illustrated the internal features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for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adjust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Binhai New Area;industrial structure;the second industry;the third industry
F127.21
A
2095-0926(2014)03-0039-04
2014-03-06
天津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11ZD);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32147).
闫 妍(1978—),女,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