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视域下国内网络伦理研究现状分析
2014-02-28蔡靖芳沈文锋
蔡靖芳,沈文锋
(1.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泉州广播电视台福建泉州362000)
文献计量学视域下国内网络伦理研究现状分析
蔡靖芳1,沈文锋2
(1.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2.泉州广播电视台福建泉州362000)
互联网的极速推进,使网络伦理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通过运用相关数据的计量法分析得知,目前网络伦理研究呈持续升温之势,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内容多为网络元伦理、网络交往、青少年教育、伦理道德及网络技术等问题,现实适应性不足。因此,网络伦理研究应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及现实融合度等方面继续拓展,以发挥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前瞻性和指导性,适应网络的飞速发展。
网络伦理;文献计量法;研究现状
互联网的极速推进,使网络伦理成为一个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近年来,网络伦理的研究全面铺开,涵盖了网络传播、伦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但理论研究尽管亦步亦趋,却依然无法追上现实飞行的脚步。因此,在密切跟踪现实的同时,也有必要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以利于网络伦理研究的学科化、规范化和动态化。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迄今为止收录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目前国内网络伦理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网络伦理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方法
1、本文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的“网络伦理”学术论文为样本。根据文献计量法,对年发表论文数量、相关学者、文献内容、文献来源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以“网络伦理”为检索词,针对全文进行专业检索,截止2013年12月9日,检索结果共有1132篇相关文献。其中,期刊论文901篇,学位论文209篇,会议论文22篇。[1]
二、文献数据与分析
(一)年发表论文量分析
有关网络伦理研究的文献,根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显示,起于2000年。自2000至2013年,网络伦理的研究呈不断发展的趋势,表1显示,这十余年间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之前,网络伦理研究开始起步,尚处于萌芽阶段;第二阶段:2002—2005年,网络伦理研究稳步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基本呈逐年上升之势;第三阶段:2006—2012年,网络伦理研究的热度继续上升,年发表论文数基本在百篇以上(除2008年外);2013年论文数量显示为66篇,但数据尚不完全。从论文的类型看,除期刊论文外,209篇的学位论文也不在少数。其中,硕士论文占绝对优势,有195篇;博士论文13篇;另有博士后论文1篇,显示出高校学校学术研究对网络伦理问题的关注。[1]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对网络伦理问题的日益重视,网络伦理研究还将继续深入而全面。
表1 年发表论文量
(二)相关学者分析
通过对网络伦理研究相关学者信息统计,显示有329位学者。依其发文量排序,列出前20位相关学者,如表2。
按发文数量统计,在网络伦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学者,如:沙勇忠、郑洁、李伦、陈晓英、薛伟莲、王怀诗、王正平、何国清等,他们都是高校教师,是网络伦理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
按发文单位看,相关学者无一例外均来自高校。除2所高职高专外,其余都是本科院校,尤其以重庆邮电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师大、南京邮电大学等为重点研究单位。其中,湖南师大设有道德文化中心研究机构,该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体现出网络伦理领域专业化的研究力量。
从相关学者的研究背景看,郑洁、胡玉东等7人来自理工类大学;沙勇忠、陈晓英等6人来自综合性大学;李伦、王正平等4人来自师范类高校;另有王凡林、王金山2人来自财经类院校。[1]
可见,网络伦理领域虽具备了多学科视角、多元化研究主体的特点,但仍缺乏来自党政相关部门和网络媒体一线的具体实践者。因此,网络伦理研究还须有来自社会不同层面研究主体的关注和参与,才能丰富其基础研究和理论提升,使网络伦理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表2 相关学者发文量
(三)学科类别分析
按学科类别统计结果,此处仅列出前18位,制作如表3。占据前18位学科的文献篇数为486,不足总数的一半,可见研究的学科视角较为分散多样。[1]在486篇文献中,集中于信息与知识学科的最多,以下依次为教育、自动化技术、中国政治、法律等。这一数据说明,网络伦理的研究呈多学科分布状态,但在融合各学科研究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在广度上拓展、在深度上钻研。
表3 学科类别
(四)关键词分析
在全部1132篇文献中,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统计,由高到低,列于前20位的是:网络伦理、网络社会、高校、传播模式、虚拟、网络交往、道德、创造性变革、困境、纯网络科技期刊、网络道德、编辑出版模式、盈利模式、技术工具、难题、社会主义道德、传统伦理、教育模式、整合。[1]可见,网络伦理研究较多集中在网络元伦理、网络交往、网络版权、青少年教育、伦理道德及网络技术等问题上,而现实层面新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如:电子商务、网络监督、网络反腐、网络群体性事件等问题,则没有进入高频关键词中,这说明,网络伦理研究呈现出了不能适应现实的滞后性。因此,不论理论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必要更紧密地追踪社会现实,跟随社会的发展同步以至前瞻性地开展研究。
(五)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虽然部分专家持有异议,但目前,被引频次依然是各方较为认可的评价文献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因此,此处依照文献被引频次,列出了排名前20位的网络伦理研究文献,具体排序如表4。表中显示,被引频次最高的是陕西师大王志萍的《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达到42次。该文认为网络伦理并非与传统伦理迥异的伦理,虽然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基础不同,一个是虚拟社会,一个是现实社会,但网络伦理的建设,要利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网络道德的生成和运行机制。其他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也多比较网络空间和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的不同,并提出网络元伦理建构、网络道德建设等观点;教育方面,针对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存在的网络伦理问题提出相应规范的文献,也较多被引用;另外,有关网络伦理的基础研究以及探讨网络参政、电子商务伦理问题的文献也位列被引频次的前20名。[1]
表4 文献被引频次
(六)文献来源分析
按文献出版篇数列出前20名期刊,如表5。发表有关网络伦理文献最多的刊物是《中国医学伦理学》,11篇;其余均在10篇以下。重庆邮电大学作为网络伦理研究的重点研究单位,其学报也有多篇文献;而湖南师大虽也是重点研究单位,并设有《伦理学研究》期刊,却没有成为重要的出版阵地。[1]可见,文献出版来源极为分散,除了四家大学学报,其余是来自医学、法律、信息、哲学、经济、教育、科技等多门类的学术刊物,并没有形成集中的出版主阵地。目前,网络伦理问题已经进入“深水区”,其研究需要各种社会力量众志成城综合完成,除了学界,政府机构、大众媒体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推动。[2]
表5 文献出版来源
(七)研究资助来源分析
通过检索统计,共有81篇文献得到过13个基金的资助,如表6。表中可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网络伦理研究的资助力度最大,占总数的37%。其次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文献篇数分别为14篇和7篇;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有4篇,可见,江苏省也颇为重视网络伦理的研究。此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也都各有5篇,各高校自设的科研基金共计9篇。[1]这说明,网络伦理问题学术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些基金项目的支持的。
表6 研究资助来源
三、研究结论
我国网络伦理研究现状
网络社会催生了崭新的社会模式,它以极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动摇着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基础,人们不得不开始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的伦理道德范式。[3]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大势之下,我国网络伦理研究自2000年以来,热度不断升高,年发表论文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学者,高校成为最主要的研究阵地。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由于学科的多元化,网络伦理研究维度不一,但大致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理论问题,即由网络伦理问题引发的深层次哲学问题。如:网络伦理的“形而上学”即基本世界观问题;网络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即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网络伦理具体规范背后的“元伦理学”问题等。二是具体问题,指网络具体使用和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部分现实问题。如:网络主题具体权力和义务的规范,网络行为具体性质的界定,网络风险的抵御和防范等。三是交叉问题,即网络与社会其他现象相关联而出现的问题。如: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协调,如何利用网络既促进人的道德进步又抵消其消极影响,信息范围内商业竞争、版权之争的限制等问题。[4]
从研究来源看,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成果具有浓厚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但缺乏政府机构及大众媒体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也即意味着来自实践层面的新鲜血液不足,规律性总结不够,其现实适应性与引导操作性必然有所削弱。因此,虽然国家和部分省市、高校在这方面已经给予了一定的支持,理论成果不断出炉,但从学科发展的长远角度判断,目前仍处于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体现在:一是缺乏普适性研究成果,医学、法律、信息、哲学、经济、教育、科技等学科的参与,拓展了研究广度,但学科间并未形成互动;二是研究来源单调,政府机构及大众媒体关注度不够;三是理论成果多,现实融合度不足,对政府管理和网络主体的应对与引导性不够,网络伦理研究还需继续推进。[5]
对我国网络伦理研究的思考
1、在网络伦理研究内容方面不断深入
虽然网络伦理的研究和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可喜成绩,但仍远远跟不上网络自身的发展,因此,首先应在研究内容方面继续深入:基本理论问题方面,构建“元哲学”和“元伦理学”理论,制定完善的网络伦理规范体系;交叉方面,加强技术层次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理思辨研究和技术层次研究的比例为9:1,应多从技术的角度对网络伦理进行价值的考量;具体问题方面,应注重案例积累,增强与现实融合方面的研究。[6]案例是理论抽象的基础,通过占有案例,对网络伦理共性、个性问题进行总结,以更好地应对和引导现实。
2、增进合作和交流,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使网络伦理研究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一方面,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者应相互合作交流,集思广益,进行多元化的探讨,从学理层面提高研究层次,激活研究视角,扩大研究范畴,丰富研究内容;另一方面,应调动更多的力量,加强高校教师与政府机构、媒体从业者通力合作,统筹理论与现实层面,增强理论研究的现实融合度,提升理论研究的说服力和指导性,促进理论研究走向成熟和完善。
3、寻找研究空白点,充实薄弱环节
从所有研究内容的论题结构看,呈现出部分方向论题饱和、部分方向研究空白的状况。如:网络伦理规范尚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网络伦理教育覆盖面不宽,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多而对其他人群影响的研究少;学理思辨研究的多,技术层次研究的少;网络伦理相关性研究不足,应将其置于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去彰显其价值的合理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学界应加强与实践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1]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B/OL].http://www.wanfangdata.com.cn/,2014-03-10.
[2]宋吉鑫.网络伦理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肖燕飞.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5]杨月辉.我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J].东南传播,2012,(5).
[6]张丹丹.21世纪以来国内网络伦理研究现状与评述[J].法制与社会,2009,(19).
(责任编辑:王 林)
An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 Researches into the Network Ethic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bliometrics
CAI Jing-fang1,SHEN Wen-feng2
(1.School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Fuzhou 362000,China; 2.Quanzhou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tation,Quanzhou 362000,China)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internet,network ethics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After analyzing relevant data by means of metrological method,we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the researches into the network ethic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the researchers are mainly in Higher schools;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are about network meta-ethics,network communication,adolescent education,ethics and network technology,which are not realistic enough.Therefore,the studies of network ethic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play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and its studies should continue to be broadened or horizoned in order to me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network ethics;bibliometrology;status quo of research
B82-59
A
1009-3583(2014)-0012-05
2014-05-12
泉州市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2013Z06)
蔡靖芳,女,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新闻采编等。沈文锋,男,福建诏安人,福建泉州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副台长、高级编辑,博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