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阳街道的“凝聚力工程”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

2014-02-28韩秀琪

人民公仆 2014年5期
关键词:华阳凝聚力街道

■ 本刊记者 韩秀琪

华阳街道的“凝聚力工程”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

■ 本刊记者 韩秀琪

临近春节的上海清晨,润润的空气让人心怡。在一幢小楼前的甬道上,50多人排成4队,随着广播体操音乐的播放,华阳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正在做早操。此时是8点20分,见我有些惊诧,陪同的小王忙说:“这是办事处每天上班前的第一件事。”我笑道:“像个中学,先做早操再上课,你们是先做早操再工作。”“做早操是我们天天坚持的一件事,办事处领导与工作人员都在这儿会齐了,站在前面做操的就是我们李书记。”顺着小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位臂膀结实、伸展有力的中年人。小王告诉我:“办事处十几年如一日,每周的第一天上班举行升国旗仪式,每年的第一天上班,办事处全体人员集体宣誓公务员誓词。”

这幅情景,正是前不久荣获第八届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光荣称号的华阳街道办事处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个有着50多位公务员的单位,是上海市“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党组织等40项全国荣誉称号和170项市级荣誉称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华阳视察工作时曾说,华阳“凝聚力工程”是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

华阳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凝聚关爱的行动持续传递了20年,在平凡中坚守,在担当中升华。

担当解民难,圆万家“新房梦”

问民需,排民忧,担当更要解民难;知心甜,关爱暖,共建美好新家园。凝聚民智,点点滴滴系民生;凝聚爱心,温暖之心百家传。

华阳街道凝聚力工程的起源,还得从改造旧居说起。20多年前,华阳街道面临最难堪的状况是“四多”:马桶多、倒粪站多、给水站多、棚户简易房多。老人们说:“每天早上听到的都是倒马桶的声音,有时还要为抢一个水龙头吵架,整个弄堂都是稀里哗啦的声音,感觉很不好。”居民没有煤卫设施,都是生煤炉,拎马桶,倒痰盂,水是公用的,要从外面公用龙头放了水,再拎进屋来。最难的是,一到下雨天,棚户区里一些破旧的房子,房顶漏雨还得用水桶和脸盆来接雨水。一场暴雨下来,十家有九家要进水,家家门口都摆着锅、盆、瓢、桶等各种淘水的用具。

老百姓居住困难,成了街道领导干部最难解的“心事”。“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 凝聚力工程就将“旧区改造”作为华阳街道办事处第一个重点攻克的难题。

“老百姓最大的盼望就是我们最要紧的工作目标”。华阳街道办事处的领导集体,带领全街道包括居委会干部,把旧区改造当作第一件实事来抓。为了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具体的调拨地块,审批,拆迁,建房,搬家等事务,街道专门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建设指挥部。一轮热火朝天的搬迁、改造、建设大会战展开了。从1983年开始到90年代初,一共动迁了6000多户人家。20年来,华阳3次旧居改建新楼工程,圆了14000余户居民的“新房梦”。

从棚户简易房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房,每个居民都喜笑颜开。有的老人说,住到新房最乐的事就是有了抽水马桶,真舍不得用哟。每天擦了又擦,擦得亮堂堂的,看着也开心。居民再也不用生煤炉了,以前生煤炉,眼睛被烟熏得流泪,呛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有了煤气,烧水、洗澡都方便了。

老百姓满意的是他们从旧区改造中受益了,有了自己的新居。办事处协调建设单位投资公益项目,修了路,建了福利工厂、儿童乐园、敬老院。而街道办事处在搬迁中没有拿1平方米的房子,赢得华阳街道居民由衷的赞誉。

在旧区改造中第一个战役,华阳街道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圆了6000多户百姓的“住房梦”。更令人称赞的是,由此开创了“凝聚力”工程的一个标杆:“廉洁公正做榜样,心中只为百姓想。”

10年间,华阳改造了约40万平方米的棚户简易房 。当时华阳街道办书记陈建兴不但带头动迁,还亲手把“强迁”的通告贴在自己哥哥的家门上。尽管家人不理解,但他坚持这样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此告诉所有的街道干部,严格按动迁政策规定办,任何人都不搞特殊化,更不能谋私利。华阳街道的干部没人开后门,没有一个人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搞特殊,凡是住在本街道动迁区的街道干部,全部签了字,带头动迁。街道领导黄兰英的妹妹找她,只是要求自己的姐姐帮助换一处近一点的房子,可是黄兰英没有答应,反而劝说妹妹要严格按原分配方案入住。凝聚力工程使旧区改造了,百姓安居了,干部的威信也树起来了。

新楼建好,回来住进新房的一些居民把在棚户区里养成的陋习也带回新的社区。金谷苑是新建的高层小区,但有的居民在小区绿地种菜,养鸡养鸭;有的居民为图方便直接把垃圾从窗口扔下去;有的居民嫌楼下健身的人太吵,直接将酒瓶从楼上掷下去。小区的“脏乱差”已经远近闻名了。面对陋习和问题,居委会的干部们下决心整治,彻底改变社区精神风貌。于是想出许多办法,一个一个突破。先是在小区内的醒目处建立起“凹凸镜”,发动居民对小区里面一些现象进行评议,好的不好的都如实说,让居民自己对号入座。有一个住在高层的居民抽完烟把烟头直接扔下楼,正好掉到楼下住户晾晒的棉被上,把人家的被子烧了,引起一场小火灾。这件事被居民采集收编在小区“凹凸镜”上,请大家点评。由此在居民间无形地形成一种道德和行为上的约束。

十几年前,华阳街道面临的现状是:老年人多,残疾人多,精神病人多,“两劳”释放人员多,下岗待岗人员多,孤老和孤独人员多,支疆回沪人员多,动迁住房条件差的人员多。如何帮助“十大困难群体和敏感群体”,“凝聚力工程”就是从社会求助发展起来的。

凝聚力工程的魅力是温暖之心百家传。华一居小区有户居民夫妇双双下岗,儿子不幸得了尿毒症,家庭十分困难,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华一居党支部书记吕翠娥得知这一情况,就自己拿出钱来,并发动居委会的党员干部带头捐款,还在小区里出黑板报向居民宣传助困献爱心。居民得知后纷纷解囊,最后终于凑够了治疗的费用。当吕翠娥与居委会的同事把钱送到孩子父亲手中时,这位父亲含泪说:“我们小孩生

了这个病,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来,甚至在国外亲人也没有打电话来问,就怕我借钱,没想到华一居好人这么多。我真不知道怎么报答大家!”关爱之心得民心,民心齐聚暖人心。“哪怕每人只出一点儿力,都能凝聚成强大的力量。”

“参与凝聚关爱行动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今年已60多岁的芦开福,是一位到江西插过队的知青。1978年回到上海就在街道办事处当办事员,1998年担任华阳街办事处保障科长。他回顾道,为了能帮助社区内更多有困难的群众,华阳街道设立了上海市第一个助老帮困特色基地,并设立了帮困基金,把街道经济部门每年经营“三产”获得收益的50%投到帮困基金中。于是华阳社区内的大街小巷每年上演这样的一幕幕:冬天,华阳的干部不辞辛苦地拎着棉被、棉袄挨家走访困难家庭,嘘寒问暖;夏天,华阳的干部们顶着烈日带着风扇、绿豆汤挨户慰问受助的群众,送上问候。“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从华阳开始成为一个传统,而这个传统在华阳已经坚持了20年!

保障科是最忙最辛苦的部门,芦开福当科长这些年,每一个其乐融融的合家团圆之夜,没有在家中陪妈妈吃过一顿年夜饭,而是在敬老院里陪着一群“妈妈”吃年夜饭。大年初一的早上,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困难群众家中。他常说:“有一群妈妈很幸福,能为居民群众做点事情,能够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我感觉最幸福!”

公益“组织人”,让关爱来到每一个人身旁

从“凝聚”走向“和谐”,“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而“社会人”也会成为公益“组织人”!爱的凝聚力促生坚韧的生命力,成长传递出强劲的核心价值正能量。

“在华阳创业的这段日子里,我从华阳干部的身体力行中了解了‘凝聚力工程’。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记忆犹新。”蔡成,一位普通的女企业家,2001年在华阳创办了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在10年后,她又在华阳组建了上海“繁华之上”都市志愿者服务站。她回顾在华阳际遇的往事:“第一次到华阳街道经济办公室是一个炎热的夏日,我走到弄堂口,刚想打电话联系时,发现街道经济科的张晓路同志站在弄堂口的马路边,烈日之下,已经汗流满面,一问才知道,他是担心我不熟悉周边情况,走冤枉路,特意在弄堂口守着。当时,我真的很感动,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我对华阳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之后十几年里,华阳街道的干部在我的创业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指导与协助,我的公司也逐渐步入正轨。我与华阳接触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华阳的干部是认认真真做实事的。”

华阳干部的真诚与热情让她感动,于是她倾心投入到凝聚关爱力量的行动中来。2010年4月,在蔡成的带领下,上海“繁华之上”都市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了,企业里很多员工成为“凝聚力工程”的志愿者。在服务站成立最初几个月,蔡成跟随华阳街道的干部走进居委会,走进敬老院,走进基层百姓家。她说:“这段时间,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华阳人,奔波在社区很充实,也让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接下来该做些什么。”蔡成在走访敬老院与社区困难老人时,了解到一些独居老人买菜难。于是,她的企业已在郊区租了菜园,把新鲜无公害的蔬菜配送给独居的困难老人和敬老院。当她把这个想法说给朋友和公司员工,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大家纷纷主动请缨送菜。参加送菜活动的企业员工和一些青年志愿者看到老人们那种欢喜劲,都感受到一种幸福之情。随后,蔡成还与社区团工委一起策划了“乐工坊”项目,定期组织由职业学校老师指导,让一些青年志愿者与智障学生做“西点”、做“软陶”。一方面让智障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同时也使青年人通过活动了解智障孩子的精神世界,帮助智障学生提升学习乐趣。她还发起 沪藏爱心接力活动,形成街道社区内外志愿者大合作,募

集物资支援西藏需要帮助的孩子。在关爱行动中,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让人更充满活力和信心”,于是,她又带动一大批年轻的志愿者,提出让“举手之劳,快乐公益”的志愿行动,不仅让被服务对象得到实在的帮助,也让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得到充实和快乐。蔡成,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作公益的“组织人”,也带领企业员工成为“社会公益人”。把关爱送到每一个人身旁。

当你把关爱温暖带给别人,温暖关爱也同时来到你的身边。华阳社区的许多“社会人”正是因为温暖与关爱,而又成为了“组织人”。华阳一位已退休的老大姐叫李吉华,她是华四居民区的普通居民,也是华阳志愿者服务的带头人。她和志愿者将“凝聚力工程”的关爱“精髓”传递进千家万户。

1988年的一个清晨,李吉友和老伴像往常一样在中山公园锻炼,遇到两位愁眉紧锁的妇女,她们气色不好,情绪低落。李吉友上前与她们攀谈,得知她们都是胃癌患者,一位30多岁年轻妇女已做过手术,胃被切除了一大部分,“我听人说癌是绝症,没办法治好,接下来的日子我就是等死了……”话没说完,眼泪就落了下来。李吉友曾是长宁区中心医院内科的主治医生,从事过外科、公共医学、预防学等多门学科工作,是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她听后,马上告诉她俩就是老医生,并用医学知识开导她们,说癌症不是全无希望治疗的绝症,只要坚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癌症病魔也是可以战胜的,还给她俩举了一些例证,并启发她俩除了认真治疗还要坚持运动,邀请她俩一起在公园锻炼。从此,她们每天早晨就在公园一起锻炼,一起活动,有什么烦心事都向吉友老大姐夫妇倾吐。不久,笑容重新回到她俩的脸上,她俩也走出了癌症病魔的阴影,身体状况有了好转。这件事启发了李吉友大姐,她明白了“只要肯花精力,肯花心思,健康人是可以帮助癌症病人的”。她与老伴做了分工,让老伴去学气功,学书法。她组织癌症病人一起学习锻炼,渐渐地,跟他们一起活动的病友越来越多,有六七十人,大家一起锻炼,一起交流,欢声笑语。也有人说她:“你是个老医生,给你工作机会不要,整天和癌症病人在一起,贴时间,贴精力,贴金钱,图个啥?”但李吉友认为:“关爱癌症病人,关心弱势群体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中获得的快乐用金钱是无法买到的。”

在跟随李吉友锻炼的病人越来越多时,大家都称她“李奶奶”。华阳街道的民政科长陈雅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给他们一个家》,引起了较大反响,也给“李奶奶”一个启发,如果把癌症患者凝聚在一起“群体抗癌”,效果一定会更加显著。“李奶奶”组织大家研究,了解到全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癌症。其中,有的由于恐惧而死,有的是误诊、误治而死,有的是由于其他疾病诱发而死,只有少部分患者直接死于癌症。事实证明,只要社会关心,治疗得当,正确引导,癌症不等于死亡。癌症病人可以通过人文关怀走向康复。于是李吉友坚定信心,开始组织有志于癌症康复事业的退休老同志一起,于1990年11月筹备成立了癌症患者俱乐部,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俱乐部成立初期很困难,没有专门活动的地方,李吉友就腾出家中20平方米的小屋,病人一个接一个,全家就通宵达旦地陪着他们。当时通讯不发达,没有手机、QQ,要组织活动只能挨家挨户打电话,电话打不通就写信。很快街道办事处就得知这些情况,时任华阳街道办党委书记陈建兴,亲自动员社区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俱乐部,还拨了1万元给俱乐部作为备用金,明确表态:“俱乐部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们!”在街道办事处带动下,社会各方面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很多宾馆主动免费借场地给李奶奶抗癌俱乐部搞活动,上海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李奶奶的事迹,癌症俱乐部以平台关心帮助癌症病人的方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华阳街道成立了全市第一个癌症病人爱心俱乐部,其他社区也纷纷效仿。关爱癌症病人的风气在全市兴起。华阳癌症患者俱乐部的影响从上海传到其他省市,甚至海峡对岸台湾的癌症患者同胞都慕名而来。

如今已经90岁的李奶奶感慨地说:“癌症病人都能那么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我们健康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奋进呢?我们帮助了癌症病人,但癌症病人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也启发、教育了我们。其实,关爱癌症病人的又岂止是我们,社会上默默帮助癌症病人的还有很多,将来也会越来越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为癌症病人付出我无怨无悔。”

信息化“翅膀”,让为民服务“飞”得更高

凝聚关爱迸发出强大可持续的正能量,显示出勃勃生机。以百姓之心为心,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办难事中凝聚正能量,借助信息化和扁平化的翅膀,让为民服务“飞”得更高更远。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记者走进“华阳综合服务管理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的探索社区综合服务的管理平台,它整合了街道职能科室、五大社区中心与“七所八所”力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4月,华阳街道办事处党委就提出探索一种为百姓服务,能及时快捷地解决问题,不扯皮,不推诿的新机制,有效克服分割的垂直型政府管理构架的弊端,解决了“九龙治水”顽疾。华阳决心“自下往上拱一拱”。街道办工委书记李忠兴提出分“两步走”,首先打破街道办事处内的科室边界;第二,“七所八所”工作人员进驻综合服务管理联动中心,与街道、社工等力量合署办公。联动中心下设信访调解室、人口管理室、公共安全室、联动指挥室和综合协调部。以居民电子走访日志、公共安全电子巡查日志和法人单位电子联络日志三大系统,对应实有人口、社区设施、企事业单位各类情况反馈汇总,既有社区工作信息汇总,又将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信访办、人口办、社保办、禁毒办、防范办、防火办、安全办等10个部门,集中在一个中心。加强协调沟通便捷,使互相借力相助成为常态,将扯皮推诿挡在门外。

在这里,诸多公共服务难题、问题和矛盾,都在集中同时敞开的窗口统一办公,信息追踪、走访日志、公共安全巡查日记在电子屏上时时显示,甚至安全监督员在基层行走的点、面、线等各方面情况,自动升成电子信息报告。在电子银屏上直观地展示出如城市管理、违法设摊投诉难点,矛盾集聚状况及重灾区在哪等等。这种社会治理方式,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的技术手段的整合运用,能够及时自动客观地呈报,推动了社会治理工作从“我能作什么”,转向“要我做什么”。一切从群众困难与需求出发,使得为群众的服务保障机制有了可靠的基础,提升了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能力。以一个入口接入居民各种诉求,以一张“办公桌”响应处置社区顽症。2012年4月运行以来,已接听市民热线2202件,答复率100%;办结2194件,办结率99.63%。

尤其是健全网格工作站的运行,实现了机制力量互联。通过网格平面实现了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有效衔接,使得为民服务做实做好,有了可靠的机制和扁平化“网力”。

李忠杰书记告诉记者,华阳推出社区治理新平台——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经过不到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以网络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利益诉求。华阳街道的“凝聚力工程”建设走过20年历程,告诉我们广泛地凝聚社会关爱之心、为民之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才能切实汇聚起蓬勃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正能量是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的凝聚魅力所在。李忠杰书记给记者讲了一个社区居民共产党员志愿者李秀明的故事:“那时我刚到街道担任书记不久。春节刚过,我就收到一封表扬信。信中讲述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一对年过60岁的丁老太太夫妇,大年三十正在家中吃年夜饭,等着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突然断电了,屋里一片漆黑。丁老太太摸黑给常常帮助他们的李秀明师傅打电话求助,接到电话的李秀明一听丁奶奶家断电了,二话没说放下碗筷,连外衣也没顾得穿就跑到李奶奶家。”

李秀明是上海地铁供电公司的技术员,他一查发现是保险丝烧断了,这让他有些犯难,大年三十的夜晚哪还有店铺营业呢?但无论如何也要让老人家亮堂堂地过年啊!“丁奶奶您不要着急,我一定要让您们能看上春节晚会!”李秀明安慰了老两口就跑了出去,也没顾得上回家再穿件外衣。他走街串巷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个经营五金店的老板。李秀明的热心感动了五金店老板,带着他就往店里赶。经过一番忙乎,丁奶奶家的灯亮了,电视也开了。丁奶奶拉着李秀明冰凉的手,掉泪了。老人非要李秀明留下吃年夜饭,喝汤暖暖身子。李秀明说:“您们吃吧,有事再叫我啊!”说着走了出去。

李书记说,这位上海地铁公司的技术员,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我们街道居委会一个志愿者团队的带头人。他组织自己单位50多名志愿者,在华阳成立了一支覆盖多个社区居民住户的常年固定服务队。他们利用工休节假日,义务地为社区困难家庭、社区孤老户修理空调、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坚持一家一户上门服务。常年累月坚持,一干就是十几年。

党员和干部垂范引领与群众自治管理,两者互相促进,双向传递,其效应在互动与互发中,使正能量得以扩散增强。街道办组织科长田晓麦告诉记者,华阳社区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就是一个肯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爱心凝聚正能量的中坚力量。她介绍说,华阳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以“凝聚力工程”为总抓手,以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主线,创新工作方法,把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辐射到社区各阶层群众和各类组织。服务中心运用布点划块的工作模式,在中心下建立了4个党员服务网格(即为4个党建

责任区)、45个党员服务点(覆盖21个居民区和36幢楼宇)、6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活动室。形成了一个跨单位、跨行业,具有凝聚力辐射效应的党建服务网络。街道还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总队,吸收了1400多名党员参加。分别设有社区在职党员、社区行政党组、社区文化团队、社区老同志、社区“两新”组织等党员志愿者服务分队。另外还有各具特色的23个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居民群众层面上,社区有265个群众团队、 56支志愿队伍、21个居民自治载体、21个学雷锋工作站、1千多名义工和1万多名志愿者。形成了一套公众广泛参与、社会全面协同、引导群众自我服务、民生领域全覆盖的社会治理机制。

接力关爱,成就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接力关爱如滴水穿石,平凡中融和,给予中沉静,担当中坚韧。华阳人充满关爱的传承魅力,成就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让这份真情永久传递!”这是80后的杨海鸥发自内心的声音。这位幼年丧母,父亲又远走他乡,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姑娘是华阳街道“百名困难学生助学行动计划”的受助者。她讲述了情牵华阳的难忘历程,“9岁那年,母亲在与病魔抗争多年后还是离开了我们……我就和外婆一起生活,全靠外婆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计。为了供我读书,60多岁的外婆又在外面找了份临时工贴补家用。有时还是入不敷出……是陶家宅居委会的许阿姨,在一次走访中了解了我家的情况,主动帮我们申请了临时补助,之后只要逢年过节,居委会干部总不忘上门看望我们。关爱牵起了我幼小的双手。上初中以后,在街道和居委会的关心帮助下,我成了‘百名困难学生帮助行动计划’的受助学生。街道居委会陈雅华、鲍秀琴老师在我的学业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们联系到了一家单位与我结成对子助学。每年开学时,他们都会给我送来助学金,当时1400元的助学金基本可以解决我学习上的全部支出。有了这笔助学金,大大减轻了外婆的负担。平时,街道和助学单位还会带着学习用品到我家来看我。”

正是这种关爱和帮助,在少年杨海鸥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使她始终念念不忘,“高二后,我家因为动迁搬离了华阳,但是爱心助学行动却并没有因为我离开而终止,一直持续到我读完大学……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没有街道的关心,没有好心人帮助,我也许无法无忧无虑地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银行工作,工作稳定,也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华阳给予过我的帮助,我始终没有忘怀。当我拿到第一份工资的时候,我想到的就是要履行当年许下的承诺,用行动回报社会。由华阳街道牵线,我认了一个还在读大学的‘妹妹’,和她结了对,每年资助1200元学费,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平时虽然单位工作忙,但每隔几个月我总要回华阳一趟,为社区晚托班代代课,去看看敬老院的老人们。华阳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传承。是他们教会了我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坎坷,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想,会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让这份爱心在华阳,在我们身边长久地传递下去。”

真心关爱升华的凝聚力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华阳几乎许多人都感受过这种关爱。

“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我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华阳华一居委会挂职锻炼。”上海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站长徐斌,讲起自己在华阳成长的经历:“那个暑期,我和同学采访了3个华阳人的小故事,还印了一份小报。听着居民的故事,让我感觉华阳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之后每个暑假我都在华阳实习,华阳是我的家。”

徐斌作为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一开始工作,就是拿着一张将近200人的闲散青少年名单,一个个走访他们。徐斌顶着压力,想尽各种办法,走近他们,打开他们的心扉,了解他们的需求。他服务的对象中有一个16岁的男孩,母亲与父亲离婚后就离开了家,他的父亲是一个长途客车司机,整天不在家。这个孩子就跟社会上的“朋友”混在一起,穿着怪异。“一开始他对我很反感,后来。慢慢接触,我了解到他喜欢踢足球,我便帮他一起组建足球队,让他做队长。通过这件事,我们的关系近了一些,他向我提出想读书的念头,于是,我帮他去报名。他现在已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马上就要结婚了。”徐斌很感慨:“我们社会工作者就是要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华阳是我梦想成真的地方。关爱产生希望,凝聚迸发力量。作为华阳的一分子,处在为人民服务的窗口,有责任关爱身边每一个人,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那是一次难忘的百家宴”,殷炳银老人搬新家的梦终于要圆了。万航渡路1254弄66号这个棚户区,殷炳银已住了30多年,难受的日子过得太久了,让老人一直担心签约率达不到80%启动线,新房就建不成。10月6日,签约终于过了80%,这天,居民们都自发出来庆祝,爆竹一路从居民住家,放到旧改的征收基地。最后期限21日晚8点,签约率达到93.71%,听到这消息,殷炳银老人太高兴了,他提议在弄堂内举办一场“百家宴”,好好庆祝一番。转天,66号几十户居民都喜气洋洋,扶老携幼,全家参加,104岁的黄阿婆都穿上了漂亮的唐装,被大家围坐在中间。居委会干部还为老寿星们买来蛋糕。上面题着“乔迁之喜”几个红字。

我听到这个故事时很感动,这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真巧,今夜子时零点,华阳新中山公园后的汇川路400弄签约限期将终止。午饭前,陪同我采访的蒋部长和田科长都说,尽管此块新区搬迁率已达到90%以上,远远超出80%的动迁标准,但是,华阳街道的每一位干部今天都必须坚守到子夜零时,因为每个人都分头领了任务,要坚持继续做工作,劝说不想签约的户主,做最后的努力。我有些不解,问为什么非要做工作,达到高百分比?蒋部长告诉我,因为签约居民每户都能得到一笔为数不少的奖励金,未签约的住户却会损失这份奖励金,最后只能等待法院判决。不能落下一户啊!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干部都在努力。“我们真是不想让任何一家住户吃亏啊!争取要在最后的时间内,不放弃一线希望。”

2014年1月23日,这个腊月的“小年”,华阳街道的干部依然忙碌在旧区改造的工作一线……晚上十点多,街道干部通过努力,又谈好了一户签约……午夜,24日零点刚过,我收到蒋部长发来的一条短信:“韩记者,您好!截止凌晨十二点,汇川路旧改基地,经过征收工作人员和街道及居民区干部共同努力,签约比例达到97.26%。特向您通报,旧改阶段性成果……向您致意!”看到这信息,我感到人民公仆的一种精神,虽然仅仅是百分之几,甚至是零点几!但它却是沉甸甸的,它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因为华阳人不想丢掉一个,也许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华阳凝聚力街道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热闹的街道
“如此凝聚力”
街道生活
血浓于水
嵇康·绝响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