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江西卷)

2014-02-27林逾静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周树人奥数鲁迅

林逾静

在“怕”的背后

一考生

“奥数、英文、周树人”,大多数中学生谈之色变。我们因奥数难寻的解题方法而退缩,因英文脱离母语原则而不敢靠近,最后面对周树人艰深难懂的文字,我们彻底恐惧。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

“怕”的背后,有你我的“惰性思维”。

我们所惧怕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恰恰是需要我们长时间深度思考的。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现在盛行的娱乐节目,一步步地蚕食着青少年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一步步地引导着青少年走向仅仅满足于大脑皮层微量兴奋的深渊。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志士,“头悬梁,锥刺股”的学子,还有“凿壁偷光”的读书人,他们抛却惰性思维,勇于向课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终将难以降服的知识收入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难以接受之处,但如果我们能破除惰性思维,征服这一切自然不在话下。

“怕”的背后,有老师的引导不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重要作用。著名英语专家俞敏洪在创立“新东方”初期,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并规定所有新进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只知道照着教辅念,不注重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打开知识这扇大门,最终只会让学生对知识感到恐惧。

“怕”的背后,有国家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在德国,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也正因为这样,德国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在我们国家,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而非真正四肢健全、头脑发达的知识分子。学习方式的单一化以及应试教育制度下学习目标的绝对化,让我们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产生不满、厌倦甚至恐惧的情绪。

在“怕”的背后,我们逐渐慵懒的思维宣告着对“难点”的让步;老师的不当引导尘封了我们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另外,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抹杀了我们探索的兴趣。

“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畸形的价值取向。

[点评]本文开头针对“三怕”现象,提出中心论点——“这一系列的胆怯,有我们自己的原因,也有学校、国家的责任”,其观点明确,表达简练。接着从个人(自己)、学校(老师)、国家(教育体制)三个方面,设置三个分论点并逐一展开论证,其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不会思考的‘沙发人”、“不健全的教育体制制造出一堆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等文句,彰显了考生认识问题的深度,又洋溢着鲜明的个性色彩。篇末处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惰性的思维、学校和国家不完善的引导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社会畸形的价值取向”收尾,读来催人警醒,引人深思。全文时时处处紧扣材料,既不旁逸斜出,也不拖泥带水,表现了中学生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揭露问题的胆略和勇气,以及善于思辨的能力,的确是一篇立意深刻、思考全面、体式规范的优秀议论文。

难易相成,怕与不怕相生

一考生

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在我看来,怕与不怕也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何为畏惧?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在此,我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解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对其敬而远之。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过害怕。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说是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害怕与不怕的区别。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我要说:真正的不畏,不是避开难题,而是敢于直面问题。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并不是一个数学天才,然而他有一颗强大的心,面对数学问题他从不退缩、逃避,而是选择直面难题、认真钻研,体味其中的乐趣。于是,他强了,畏惧便弱了,他对数学的喜爱也就多了一分……最终,他登上了数学研究的“高峰”。

徐志摩在《想飞》一文中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只有当你鼓起勇气,直面问题,坚定你那颗积极向上的心,你的喜爱便会战胜畏惧,你便会攀上高峰。

[点评]此文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引用。起笔就引述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的名言,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提出“怕与不怕也是相依、相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既自然地引出对中学生“三怕”的分析,又巧妙地点击标题,切入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在以“怕奥数”为例具体剖析“三怕”时,先引理查德·怀斯曼的名言,进行第一个层面的分析,指出“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进而化用林徽因的话,从第二个层面展开论述,突出了“敢于直面问题”的重要性。两个层面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智商、思维能力,后者侧重于心态、主观努力。结尾段又引徐志摩的话收束文意,强调了文章的论点。这些直接引用或化用的名言,既作为行文线索贯通论证过程,同时也展示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淀。行文表达也有特点,如“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等,读来颇有妙趣。endprint

“树人”需要鲁迅

一考生

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对于前二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奥数、英文是两种很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能得其真滋味。“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要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们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当今中国的进步!

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点评]本文开篇援引材料,概述“三怕”的原因,随即将话题重点转到“怕周树人”之上,表现出考生对材料的深切理解以及把握重点的写作能力。主体部分驳斥鲁迅文章“晦涩难懂”的论调,以古代文学为证,指出“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能得其真滋味”,并枚举了鲁迅的一些格言、诗句。尤为醒目的是,第五段联系当前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以鲁迅小说中人物“复活”来表现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正义的渴求,行文锋芒毕露、酣畅淋漓。这样写文章,本身就有对鲁迅精神的传承。最后,站在“当今中国的进步”、“复兴、崛起”的高度,论及“怕周树人”的后果以及“树人”的价值,回应了“‘树人需要鲁迅”的立论。全文拟题精巧,首尾呼应,脉络清晰,论理有据,且表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公民意识、人文情怀。

英花飞扬

一考生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山里娃。幼儿园对于我们山沟里的娃娃来说,是稀奇物,不知其门开向何方。小学也是在村里上的,之前几乎没有走出过山沟。

考上县城里的初中后,第一次来到了县城,第一次坐进了明亮宽敞的大教室,第一次梦幻般地与她不期而遇。

她的身材是那么艳丽,耳手口鼻随便那么一打扮,就活脱脱打扮出一个美人胚子;她的声音是那么悦耳,咿咿呀呀,嘀嘀咕咕,已然像是天籁;她的话语是那么神奇,同样一个意思,她会用很多词语表达,比如她说的“Cash”、“Fund”、“Bill”、“Note”、“Banknote”、“Change”、“Coin”、“Dough”……其实都是“钱”的意思,只是钱的状态不同而已。

她的家庭非常特殊,兄弟姐妹众多,一共有26个之多。她家里的兄弟姐妹非常团结,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她们很少有人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基本上是团队协作,团队作战。

我和她的关系非常好,天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和她幽会,和她窃窃私语。她常常会用她十分温柔的母性般的柔情抚慰我那受伤的心灵。

她知道我是一个农村娃,知道我非常勤奋,很能吃苦,所以,常常在我其他科目考试失败时,给予我极大补偿和安慰。我正是在她的补偿和安慰下,渐渐地走出伤悲,走出数理化学习的尴尬境地。应该说,我的各科成绩迅速提高,都是她的鼓励、帮助的结果。

她不仅在思想上引导我,在信心上鼓励我,在本领上增强我,她还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在眼界的开阔上等等,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关爱和乐趣。

读高一时有一次,有个外宾来我们学校参观、讲课。有些自以为是的同学急急忙忙就想一显身手,向外宾问好说“You good”,结果弄得外宾不知所措,外宾还反问道“Your goods”。原来外国人问好时,从来不这样说。外国人一般的问好话语是“Hi”、“Hallo”或“How are you”。我及时出手,进行解释,消除了双方的误会和尴尬,并让双方大笑不止,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互动与交流。

因为她的大气,她的大度,她的儒雅,她的爱心,她的耐心,她的循循善诱……使我这个山里娃、丑小鸭也改变了,变得自信满满,并亭亭玉立了。

她究竟是谁呢?她就是英文,我特别喜欢学的英语,我言之为“英花”——轻扬曼舞、舞姿曼妙的“英花”。

[点评]在众多考生选写议论文的情况下,本文却用记叙文体裁来表达,的确是与众不同,吸人眼球了。更为不同的是,全文采用了隐喻加拟人的方式,并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文章紧紧扣住“飞扬”,写“英花”的风采、她的爱心、她的循循善诱等,突出“她不仅在思想上引导我,在信心上鼓励我,在本领上增强我,她还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在眼界的开阔上等等,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关爱和乐趣”。其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整篇文章有事件、有人物,切合记叙文体;拟题出彩,中心明确,叙写生动,语言流畅,像“天天早上一起床,我就和她幽会,和她窃窃私语”等文句饶有意趣。

中学生,你何必怕?

一考生endprint

时下,校园里流行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这实在是道出了大部分学生的心声。我们不禁反思,这种“怕”源自何方?

实际上,这种恐惧心理一方面迫于家长制造的沉重的压力,一方面也出自中学生不够成熟的心理。

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纷纷将子女送到诸如“奥数强化班”、“英语提高班”、“写作兴趣班”里苦读。这无疑是给孩子套上了手铐脚镣,让其身心疲惫。这种揠苗助长、一厢情愿的做法,焉能不让孩子深陷恐惧的泥淖之中?如是,孩子们的人生路又怎能走得远呢?

再者,中学生处于人生最叛逆的时期,叛逆之心膨胀到极致,父母叫我往东,我偏要往西;别人嘱咐我去撵鸡,我偏要去打狗;若是你叫我学好一口ABC,我非但不学,还深深抵触,理由是“我爱中文”。逐渐地,抵触、反叛心理让我们离奥数、英文越来越远,到了关键时刻,我们却为之头疼、为之抓狂,但就是学不好,然后一颗惶恐的心始终在半空中悬着,又焉能不怕了?

这种来自不良起源的“怕”,只会对我们的青春造成一种浪费,只会让我们在碌碌无为中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亲爱的父母啊,放下为孩子制定的充电计划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家长都有,但莫要在追求世俗的成功中让孩子晕头转向,迷失他们本该去往的方向。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在母亲那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捆绑他在教室里硬着头皮读周树人,强做奥数,不是全天二十四小时围绕他转,而是让他独立思考,自主选择。龙应台对此克制着自己的冲动:“他十八岁了,我要对待他就像平常的成年人一样。”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吧,让我们自己去探索生活的奥秘,因为,生活毕竟不是只有奥数、英文、周树人。

与此同时,作为反叛的中学生,我们更要时刻反省自己,克制自己。李阳曾口出狂言:“我学英语,为的是让汉语成为世界的母语!”这种轻狂怎能不误了自己?换一种心态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物——奥数、英文、周树人,或许会让我们思路更开阔,道路越走越轻松!

初生牛犊不怕虎,何必怕奥数、英语和周树人呢,中学生们?

[点评]本文以“中学生,你何必怕?”为题,反问有力,引人深思,又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紧扣材料,提出“怕源自何方”的疑问,而后从家长、学生两个层面对“怕”追本溯源、寻根究底,针对家长揠苗助长、一厢情愿的做法与学生心理不成熟、叛逆心重的特点,结合龙应台的实例与李阳的狂言(一正一反),提出家长应放绑松压,学生应自我反省、克制的解决“怕”的做法。整篇文章情理兼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主旨鲜明,真实可感。

丢失了鲁迅

一考生

“鲁迅,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生于1881,死于1936,浙江绍兴人……唉,这些从小就知道。”阿树呆呆地想着。“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多丰富的童年啊……”“还有淳朴的保姆老妈妈,让他一生受益的藤野先生……”“人怎么可像《风筝》里那麻木的人啊?中国人的自信力怎可失!面对一所大宅子,可别成昏蛋,别成孱头啊……”“还有为他守了41年的朱安,与他相濡以沫的许广平……”

此时此刻,阿树正在百草园里徜徉,与长妈妈、藤野先生、朱安夫人相会,和鲁迅一起掷出投枪,将那些昏蛋、孱头驳斥得淋漓尽致……

“喂!又想鲁迅呢,给你个好机会,后天有个辩论赛,你来吧,原辩手掉链子了,靠你这个鲁迅迷来撑场子啦!我们是正方,语文课本不能少迅哥啊!”声音来得快,去得也快,说罢,来人就扬长而去了。

辩论赛上,阿树放连珠炮似的击得对方遍体鳞伤。“就算你把鲁迅了解得再透,你高考能涨分吗?”这时,对手回击道。这句话貌似在哪听说过,阿树张开嘴巴,就要投放匕首了:“这——”“这样子,你还考什么考?鲁迅顶什么用,叫你阿树是叫你去追鲁迅吗?你知道再多,它能涨分吗?”他耳边响起的父亲的话,使他朝自己的喉咙里开了一炮,顿时摧损。脑子一时糊涂成了一锅粥,迷茫地自问着:“我?‘树,鲁迅?”“你这是——”他又张开了嘴,但耳边又传来个女声:“你这是不让奶奶放心,奶奶希望你有出息,但你呢,看看那些成绩啊,阿树!”接着,他听到越来越多人在叫他,回声一遍一遍响。“分啊!分啊!分啊!”一直一直不曾停,这,怎么了?辩论赛大败,这时耳边又响起辩友的嘲笑:“你这个鲁迅迷怎么不顶用啊!”

英语老师将阿树叫到办公室,一题一题地给他讲解英语题目,告诉他现在的严峻形势,他的英语成绩是如何如何地差。“分啊!分啊!分啊!高考啊!高考啊!”回声又来了。

“阿树,你少看鲁迅的书吧!”“阿树,今天你怎么没提鲁迅啊?”“为高考努力哈!加油哦!”“一分也别丢!”阿树的头顶炸起了一个雷,丢?丢了什么?到底少了什么?你们说的什么?模模糊糊的是什么?阿树感觉心里少了一样东西,却不知道少了什么。那些在耳边嗡嗡嗡一直重复的东西圈成了螺纹漩涡,把阿树卷了进去,他找不到自己了。

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高三学生正在拼全力冲刺。阿树正读英语读得起劲呢,现在他什么也没丢了,他在捡分啊,就像淘金者在沙砾中找寻金子一样精神焕发。

高考,终于到了。阿树自信地走进了考场,语文作文题: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周树人……“周树人?”他咬了咬笔杆,敲了敲脑袋,“跟我一样带‘树字。”出了考场后,一人拍着他的肩说:“阿树,看到鲁迅笑开花了吧!”阿树大惊:“鲁迅?周树人!你说的是谁?周树人姓鲁?”阿树短短一秒钟的时间停滞了,那些模糊的东西开始逐渐明晰,那些缺失感开始弥补,漩涡中浮起一句话:“我?‘树?鲁迅!原来我丢的是他!”

[点评]这是一篇难得的小小说,作者从“喜欢”的角度出发,刻画了一个鲁迅迷的形象——阿树。阿树这个鲁迅迷,对鲁迅很熟悉、很喜欢,但因为繁杂的学习任务和众人的劝告迫使主人公抱起自己不喜欢的奥数、英语,而远离了鲁迅。文章通过描绘阿树的心理变化来反映当今中学生为了高考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的现实,同时还借主人公与旁人的对话来揭示这个社会对待学习那种于分有利则毫不畏难地学、于分无利就弃之远之的态度。此外,行文中多用夸张手法(结尾处的处理尤其具有反讽的色彩),针砭有力,启人深思。endprint

父亲的奥数

一考生

岁月的年轮,渐渐风干了模糊的记忆。思绪的阳光,悄然把记忆中父亲的影子拉得悠长、悠长。怕奥数,更怕父亲;因为奥数,更因为父亲。

对父亲的记忆,总是驻留在数字的路口,总是弥漫着昏黄的夕阳。父亲是一个数学教师,一个无证的乡村代课教师。与众不同的是,当其他教师执著于转正,执著于为生活奔跑时,父亲却顽固于对奥数的追求。父亲的追求,胜过了花儿对光和热的渴望,胜过了鱼儿对水与草的向往。我怕奥数,怕奥数会无端地将我的童年蚕食;我怕父亲,怕父亲对奥数的痴迷会转化成对我的苛求。

光太强了,热太多了,花儿会枯萎的;水太深了,草太密了,鱼儿会长不大的。

刚上初中,父亲便将奥数凌驾于我的兴趣之上。当别人早已入睡,我却还要执著于难解的奥数难题;当别人在球场挥汗如雨时,我却在题海中乍浮乍沉、苦苦挣扎。我害怕奥数,讨厌这样的生活;但我无奈,更不敢去抗拒。对奥数恐惧的阴霾一直罩在我心头,常让我噩梦连连。

终于,机会如一缕春风吹到父亲的脸上。初三那年,通过奥数考试,可以破格录取到县重点中学;通过后,还可免费入学。我知道,免费,对代课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没通过又对父亲意味着什么。不知是哪一个清晨,父亲毫不犹豫地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替我报了名。不知是哪一个清晨,父亲像个小孩那样得意地笑了。

其实,我一直都怕奥数,可父亲却浑然不知。

怕奥数,于是,我失败了。那一天,雨一直淅沥着,父亲站在红榜前愣了半天。

成绩公布后不久,代课教师被清退了。父亲放下教鞭,拿起了锄头,面朝着黄土,背朝着蓝天。

或许,我早该知道那是父亲的唯一,也是他最后的机会;或许,我早该知道我是父亲的梦想,父亲的期望,是父亲的鱼儿。但是,鱼儿太不懂事了,鱼儿还没长大,父亲就累了。

有一年春天,久雨初霁,父亲把霉湿泛黄的奥数课本晾在走廊上。炊烟还是炊烟,流水也还是流水,鸟儿在高树上欢叫。我却再也不怕奥数,不怕父亲了;取而代之的是,爱奥数,更爱父亲。

[点评]本文写得很是成熟、有味。具体说来,其亮点主要有:(1)紧扣材料,感情真挚。文章展示“我”由“怕奥数,更怕父亲”再到“我却再也不怕奥数,不怕父亲了;取而代之的是,爱奥数,更爱父亲”的心路历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层次清晰,语言出彩。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满。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先写父亲的情况,尤其是对奥数的痴迷;接着写“我”刚上初中的事,后写初三奥赛的事以及父亲下岗的事,条理非常清楚。语言表达很有文学味,像“光太强了,热太多了,花儿会枯萎的;水太深了,草太密了,鱼儿会长不大的”、“不知是哪一个清晨,父亲像个小孩那样得意地笑了”、“那一天,雨一直淅沥着,父亲站在红榜前愣了半天”、“炊烟还是炊烟,流水也还是流水,鸟儿在高树上欢叫”等,都耐人咀嚼。(3)性格鲜明,主旨深刻。父亲与当初的“我”对奥数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是狂热痴迷的形象,一是恐惧痛苦的形象。文章通过父子俩学奥数的故事,反映现实生活,蕴含人生百味,读来启人深思。

“怕”字背后的追问

一考生

中学生“怕周树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人不妨扪心自问,自我反思一下吧。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从封建社会的荒漠中走出,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一派和谐的太平盛世,而是处处隐藏在光明背后的阴暗,而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泱泱大国。于是,他抱着大无畏的勇气走进了人心的荒漠。他愤怒,是因为他听见了来自社会底层撕心裂肺的呼号;他悲伤,是因为他看见惨死在所谓执政府门前的学生冰凉的尸体;他控诉,是因为他深爱脚下的土地……能够在那个道路以目的时代,站在枪口前放声大骂的人是谁?唯鲁迅而已。

或许,有些人不满于鲁迅凌厉的文风、犀利的笔触;或许,有些人觉得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根本不符合现代国情,但是,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篇伟大的作品都必须与时代光芒交相辉映,任何一位伟大的作家其思想必然深深扎根于祖国的泥土中。“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鲁迅的文风是那个时代历练出的产物,早已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既然我们并不能忘却鲁迅所经历的那个时代,那么,我们便不能忘却鲁迅所做的一切,更不能因为“怕周树人”而故意疏远鲁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教育也应当深刻反省:鲁迅的文章虽然已经进入了中学课本,且篇目是其他作家所不能相比的,可是,为什么校园内总是流行“怕周树人”的话语呢?教育是百年大计,“树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中学生对“周树人”总是惶恐不安时,我不禁要发问:中国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在此世界大势风起云涌之时,若想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万世不倒,我们当然应当不怕难度很大的奥数、英文,也应当不怕难度很大的“周树人”。那么,我们就不能任由历史的跫音渐行渐远,让我们的青年人在那些喧嚣中听到鲁迅深沉的呼喊吧!

让我们的未来,能够在鲁迅坚定、执著的脚步后打造一个无坚不摧的中国吧!

[点评]这篇文章逻辑严谨,感情充沛,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作者着重阐明了鲁迅对历史、现代社会的精神贡献,以及与当今学生的血脉联系,从中华民族未来前途的高度来立意,读来发人深省。此外,“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名句的援引非常得当,为全文增添了光彩。

对你爱不完

一考生

一缕晨光映照在我的脸颊,我捧起一本英文书,尽情而忘我地朗读着。英文其实也很美,没有古典诗词的韵律感,却带给人一种摩登意味。对于很多人害怕的英文,我却有一种高声呼喊“对你爱不完”的冲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似乎成了一种必需品,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要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学号英文无疑是我们的必经之路。endprint

记得李阳曾经说过,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而英语是最容易学的语言之一,学好英语,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汉语的无穷魅力。进行文化交流需要双方没有语言障碍,的确如此。我非常热爱母语的学习,领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绝美之境。然而要将中国如此美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分享,让世界为之赞叹,我们还要学好英文。

有人说:“英语不及格,证明我爱国。”我想如此言论未免有些偏颇。若真如此,那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老先生岂不就是忤逆的叛国贼?可以说不怕英文、学好英文是为了更好地爱国。外交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要是连国际通用的英文都不熟练,只怕会遭世界诟病吧!如此想来,学好英文真的是另一种爱国方式。

行走于街头巷尾,偶尔听到老外说着生硬的汉语,心里不禁觉得好笑。要是我们在异国他乡,断断续续地说着英文,手脚并用向外国人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许也会觉得尴尬吧。

我喜欢诗词韵味,我也爱学习英文。书到用时方恨少,切莫等到需要用时才黯然伤神,后悔当初没有努力学好英文。如今,世界各国孔子学院不断涌现,汉语热席卷全球,面对一位位能将被称作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的汉语脱口而出的老外,我们没有理由只会说几句蹩脚的英文,然后双颊通红,只留下远去的背影。

“对你爱不完”的表白,是我对学习英文的重要性的认可;“对你爱不完”的倾诉,更是我一次勇敢的宣言。我想大声呐喊,就像绽放青春一样果敢:“英文,我不畏惧!”

[点评]本文的成功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立意较高。文章中心明确,集中阐述“学好英文是为了更好地传播汉语和汉文化”、“学好英文是为了更好地爱国”,表达了作者爱英文、对英文不畏惧的思想。正因为作者站在时代文化交流和爱国的高度,该篇文章才在众多同类作文中胜出一筹。其次,结构清晰。文章从正面论述为了让世界赞叹中国的诗词歌赋而学好英文的必要性,从反面批驳“英语不及格,证明我爱国”言论的偏颇,两方面内容精确恰当又相互补充,有效地论证了观点。最后,行文流畅。文章语言优美华丽,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出众、语文功底的深厚。作者不是一味地鼓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而是立足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将中华文化放之世界的大视角,洋溢着一股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树人奥数鲁迅
鲁迅31岁才谋得一个铁饭碗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刘西洁作品
鲁迅《自嘲》句
奥数是不是数学
1918年的“中国好声音”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二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