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与展望

2014-02-27姚剑婷

教育观察 2014年28期
关键词:官微博文微信

姚剑婷

(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广东广州,510006)

新媒体可以界定为“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在具体的外延上,则包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类型。学者对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有多种不同的界定,但这丝毫不妨碍新媒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按年龄段统计,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率为31.2%,在中国网民中所占比率最大;按职业统计,学生网民的比率为25.5%,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在该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处于高位。大学生既符合“20~29岁年龄段”的特征,又具有“学生”这个职业身份,处于二者的交集区域,在该群体中,互联网普及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以电脑、手机为终端,具有资源丰富、交流便捷、实施交互的优势,这使之迅速成为大学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媒介,受到大学生的追捧。BBS、论坛、社区等早期网络空间曾经是大学生进行信息传播、拓展视野的天地,MSN、ICQ、QQ等即时通讯工具曾经使大学生与他人沟通变得无时滞、无隔断,朋友网、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曾经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交渠道之一,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应用工具层出不穷,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宠,大学生对于使用微博、微信乐此不疲,但是这同时给高校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鉴于微博、微信是近年来大学生使用最普遍、影响面最大的新媒体工具,而且不少高校利用官方微博积极应对安全管理的新挑战,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笔者就以高校官方微博、微信的建设和应用为例,结合典型个案,分析新媒体在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现状,为其应用前景提供新的观点和角度。

一、高校官方微博的概况

本文提及的“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发展历程不必追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调查显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中,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已经达到88.81%,微博用户量约为3.27亿。

正是在微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的趋势下,从2009年开始,国内就有高校陆续开通官方微博(以下简称“高校官微”),积极参与其中,并将微博作为本校信息发布的新渠道,将其打造成“学校—学生”“学校—社会”互联互动的交际平台。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截至2014年4月30日,“新浪校园”中的国内高校板块共拥有高校认证账号769个,经人工筛选,剔除24个,实计745个(含独立学院)。这仅仅是新浪微博这一个平台,如果把规模不相伯仲的腾讯微博和规模稍小的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等也考虑进来的话,国内高校开通官方微博的数量远远大于745个。如果把非认证账号也纳入统计范畴,这一数量将成倍增长。另外,部分大学院系、大学部处、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内部组织也拥有独立的官微,如果将其也算作高校官微的一部分,高校官微的队伍将更为宏大,在学生中的渗透度将更高。

二、高校官方微博发布安全管理信息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不少高校把官微作为服务平台,这使之受到大学生的热捧。但纵观众多较有影响力的高校官微可以发现,其内容多集中在学生活动、教学管理、社会热点等方面。安全是大学生对高校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大学生极度活跃的高校官微上却难觅安全管理相关信息的踪迹。

在新浪微博“新浪校园”中的国内高校板块,广东地区的认证账号有63个,人工剔除4个,获得有效账号59个,笔者选取了其中8个账号所对应的8所高校的官微作为样本,并对其博文内容进行分析。这8所学校包括粉丝过十万的重点本科院校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粉丝过万的普通本科院校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大学,发表博文过千的高职院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粉丝较多的独立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表1 广东8所高校官微的关注、粉丝和博文数量

以上述8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官微为研究对象,笔者选取2012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为统计时间区段,对该时间区段内高校官微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并筛选出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博文,比较分析。选取该时间区段为统计区段,主要是因为2012年是高校官微迅速发展、粉丝活跃度迅速增加的一年,而9月为开学月份,12月临近年末,这期间正是高校最需要实施安全管理的,选此时间区段内的博文进行研究统计更具代表意义。

表2 广东8所高校官微发布的安全管理信息数量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笔者发现高校官微在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高校官微发布安全管理的博文数量偏少

从表2可以看出,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博文是高校官微的“稀客”,8所高校中有两所在四个月内未发布过相关博文,其他高校即使有发布,其数量也寥寥可数,大部分的月均数量只有1条左右。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四个月内发布的264条博文为例,按内容来划分,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学生活动57条、励志情感54条、学校官方新闻40条、失物招领28条、校园风景27条、校园趣闻23条、教学信息13条、时政新闻12条、安全管理6条、其他4条。显然,官微内容庞杂,而安全管理并非其主要的着力点。

(二)安全管理的相关博文内容单一,关注度低

安全管理的相关博文数量偏少,而这些为数不多的博文,具体内容大多数以基本的安全提示为主,安全消息通报、安全教育等更深层次的安全管理内容极少在官微中出现。以暨南大学为例,在以上统计的四个月内共发布相关博文3条,分别为“假饭票诈骗提示”1条(2012年9月20日,转发1次,评论6次)、“关于商业中心一楼厕所发现男尸事件的情况通报”1条(2012年10月23日,转发568次,评论83次)、“防盗、防诈骗等安全防范知识宣传”1条(2012年12月6日,转发1次,评论4次),只有一条属于安全消息通报,而其转发数和评论数明显多于另外两条安全提示。从评论的具体内容看来,消息通报发挥了辟除谣言、安定人心的作用,带来了正面的效应。反观安全提示型的博文,由于在粉丝中的关注度低,这一类型的博文并没有有效地发挥提高安全管理效果的作用。

(三)高校官微尚未发挥信息权威的作用

在高校中,除了学校拥有官微外,各院系、大学部处、学生社团、团委学生会等内部组织都拥有官微。如广州大学,除了1个校方官微外,还有院系官微8个,部处官微1个,学生社团官微18个,团委学生会官微20个,这些官微之间通常互相关注,避免信息重复。在一所高校中,校方官微作为官微之首理应发挥信息权威的作用,但校方官微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远非如此。例如,2013年5月8日凌晨,广州大学城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两所高校学生近百人聚集,发生斗殴事件。作为涉事学校之一的某师范大学,有多个院系、社团等官微发表了与该事件相关的博文,校方则翌日晚上在微博上发布了该事件的情况说明,反应比较迅速,但却选择了在校报的官微上发布这则说明,而校报官微的粉丝数仅有六千余人,尚不及在校生人数的五分之一,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该校未开通校方官微,无法发挥校方官微信息权威的作用。

三、新媒体在高校安全管理领域的前景展望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当高校刚刚抓住了微博腾飞的翅膀,它却已经开始迅速地坠落。2013年,微博发展出现转折。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为2.81亿,较2012年底减少2783万,下降9.0%。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较上年底降低9.2个百分点。是什么导致微博的用户数量迅速下滑呢?是竞争。过去两年腾讯控股的微信(We Chat)聊天工具备受欢迎,截至2013年9月底,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了2.72亿人,同比增加了一倍多。微信一出现就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追捧,那么,作为管理方的高校有没有把微信像微博那样作为管理工具呢?

(一)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高校

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8月18日正式开放,由于形式新颖、简单有趣,很快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相较于微博的强媒体属性,微信有更强的粘性和沟通感觉。公众账号可以通过后台的用户分组和地域控制,用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实现精准的消息推送。

2012年8月25日,国内首个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华中科技大学开通。该微信平台开通后,短时间内即吸引了三百多个“粉丝”,网友通过文字或语音等形式留言一百多条。

截至2014年4月30日,国内高校共开通了140个经认证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与新浪微博745个高校官微相比,规模和发展速度都逊色不少。在研究的8所高校中,仅有广东海洋大学1所高校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中山大学等其余7所高校均未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这与他们的官微粉丝众多、博文量大、活跃度高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此看来,微信虽然受到了大学生的热捧,但是遭到了作为管理方的学校的冷遇,这与高校管理模式的稳定性和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不无关系。从微博的热捧到微信的冷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高校安全管理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新媒体?

(二)微博、微信给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管理的启示

1.正视新媒体挑战,用积极行动回应

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度大于其他群体,而大学生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其接触的信息数量多、范围广,这与他们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呈现不平衡的发展状态有关。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性,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十分深入,这在不少学者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同时,近年来多地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都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信息传播的不顺畅、不对称带来的恐慌、疑虑,使安全事故的影响远远大于事故本身。这些研究结果和真实案例无不在警醒高校更新安全观念,正视新媒体的挑战,用积极的行动做出回应。

2.合理利用新媒体,为安全管理服务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不少高校积极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构建服务大学生的平台,受到了大学生的肯定和追捧,高校不妨在已有的服务平台上加强安全管理服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变得方便而迅速,给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模式。一方面,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熟知国家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安全管理和学生工作走在大学生的前头,相关工作人员应提高技术水平,用新技术管控新媒体,主动介入大学生群体,对其形成影响;另一方面,高效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用户平等性,弥补传统“学校—学生”单向管理模式的不足,以网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正面引导,实现全方位沟通无障碍。

3.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学生的反思和防御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是迫在眉睫的,如果说校方的管理是坚盾的话,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是利箭,后者能更有效地应对千变万化、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威胁。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使大学生保持头脑清醒,学会甄别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构筑抵御负面影响的坚实防线;另一方面,使大学生切实学会运用新媒体工具,利用它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开拓更广泛的资源,甚至利用它谋划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被新媒体所“奴役”。

4.以人为本,把握安全管理核心

人,才是科学之根和制度之本,人的问题才是安全管理最需突破的核心所在。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安全事件管理中,学校都应当利用新媒体的正面效应,防范新媒体的负面效应。作为管理方的高校和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都应当科学对待新媒体,学校管理方不对新媒体深恶痛绝,大学生也不对新媒体趋之若鹜。新媒体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影响却十分广泛,对人类的生活、沟通方式的影响也非常深刻。然而,新媒体仅仅是人类文明的承载工具之一,终将被代替和遗忘。对待新媒体,应始终不忘“人之根本”,这才是高校安全管理的根本目标。

[1]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

[2] 王东熙.论新媒体之“新”——从传播模式角度谈新媒体的分类和定义[J].东南传播,2009(5):25.

[3] 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1.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微博蓝皮书:2012年[DB/OL].[2014-07-18].http://vdisk.weibo.com/s/cWAM5.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2014-07-1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猜你喜欢

官微博文微信
第一次挣钱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谁和谁好
“官微”该是什么模样?
微信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微信
浅析全媒体时代“官微”和“传媒”的微妙关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