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山湖退洪闸闸基及深层砂基抗渗稳定性分析

2014-02-27邢朝阳

治淮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行洪砂层抗渗

邢朝阳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蚌埠 233000)

荆山湖退洪闸闸基及深层砂基抗渗稳定性分析

邢朝阳

(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蚌埠 233000)

通过对荆山湖退洪闸闸基及深层砂基抗渗稳定性分析,给出了闸基及深层砂基抗渗稳定性的理论依据,结合工程处理措施,使工程的安全度和功效得到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闸基 深层砂基 稳定性

荆山湖退洪闸为淮河干流蓄(行)洪区,退洪闸主要确保荆山湖行洪区及时、有效的畅通行洪,同时具有反向进洪和汛后退水功能,与进洪闸联合运行,可改变荆山湖行洪区口门行洪难度较大、效果差的局面,增强防汛调度的灵活性,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闸基渗流稳定性分析

荆山湖退洪闸均坐落于重粉壤土上,局部坐落于轻粉质壤土上,可简化为透水性均匀的地基考虑,闸基渗透压采用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如下:

1.1地基有效深度计算

式中:TE—地基有效深度,m;

L0—地下轮廓的水平投影长度,m;S0—地下轮廓水平投影长度,m。

1.2分段阻力系数计算

1.2.1进、出口段阻力计算

式中:ξ0—进、出口段阻力系数;

S—板桩或齿墙的入土深度,m;T—地基透水层深度,m。

1.2.2内部垂直段阻力系数计算

式中:ξy—内部垂直段的阻力系数。

1.2.3水平段的阻力系数计算

式中:ξx—水平段阻力系数;

S1、S2—进、出口段板桩或齿墙的入土深度,m。

1.2.4闸基水平段和出口段出逸坡降计算

式中:Jk—闸基水平段允许出逸坡降;

h—闸室底板段水头损失值,m;

L—闸室底板长度,m;

Jc—出口段出逸坡降;

hc—出口段水头损失值,m;

T—地基有效深度,m。

荆山湖退洪闸设计防洪水位:淮河侧23.85m,湖内侧17.0m,水头差H=6.85m。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求得闸基水平段和出口段出逸坡降结果见表1。

从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水闸的水平段和出口段渗透坡降均小于对应的允许值,满足要求,但由于闸基渗流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上述基于水平渗流问题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差异,因此,闸基应埋设地下水位测压管,并根据测压管资料加以分析论证,以确保闸基的防渗安全。

2 深层砂基抗渗稳定性分析

退洪闸闸底板下也为相对不透水粉质壤土,下卧细砂层,层顶高程约4.0m左右,层底高程在-4.5~7.0m之间,砂层内的承压水与淮河连通,砂层与上部粘性土的渗透系数相差100倍以上,形成双层地基。非行洪年份防洪期,下卧砂层具承压性。消力池水平段建基面高程在12.3~12.5m之间,60m长的海漫段顶高程在14.4~12.4m之间,防冲槽顶高程12.4m,最小覆盖层厚度为7.9m。需验算防洪期深砂层渗流稳定。根据上游设计洪水位23.85m、下游17.0m的水位组合进行闸基渗流计算,防冲槽段位势为38%,渗压水头2.603m,出逸坡陡降为J=2.603/7.9=0.33,小于允许出逸坡降0.45。可见,整个闸室下游部分的构筑物在防洪运行期间抗渗稳定性均有保证。由于下卧砂层含水具有承压性,非汛期其位势受上层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位与潜水位相当,施工期防冲槽底挖至9.4m,基坑抗渗稳定性难于保证,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降低砂层承压水水位,以保证基坑稳定和施工顺利进行。

表1 闸基水平段和出口段出逸坡降结果表

3 闸基及深层砂基基础处理

鉴于以上因素,为确保闸基及深层砂基无渗透现象,故在退洪闸淮河侧采用多头小直径水泥深层搅拌墙再次进行处理,以便加强闸基及深层砂基的抗渗稳定。

多头小直径水泥深层搅拌墙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样,定出桩位,搅拌机安装就位、调平,多个并列的钻杆推动钻头,钻至设计深度,然后再提升搅拌机至孔口,在钻进和提升过程中,水泥浆泵搅拌制造水泥浆,水泥浆通过高压输浆管和钻杆输送至钻头,随钻头顶进转动喷入土体,水泥浆和原状土充分拌合,完成一组桩的施工,桩基纵移就位,然后多次重复上述操作过程,使桩与桩相切割连接形成一道防渗墙。通过对防渗墙施工连续性、深度和渗透试验检测结果可知,防渗墙的效果较好,起到了加强闸基和深层砂基抗渗稳定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行洪砂层抗渗
大型熔铝炉用特种抗渗高铝砖的研制与应用
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
基于抗渗性试验的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研究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第四系胶结砂层水文地质钻进技术研究初探
滨海厚砂层地质水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富水砂层盾构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及其失稳风险的分析
汽车制动检验台滚筒粘砂层脱落的原因及维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