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些结论推断 多些前提分析

2014-02-27顾海兵

领导文萃 2014年4期
关键词:总量灰色经济

顾海兵

依笔者孔见,不少有关中国经济的分析都是结论推断过多,前提分析太少。太多的人、太多的文章只追求结论,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给中国经济开药方、开秘方、开大方、开狠方。问题是前提清晰准确吗?是虚设、自设前提吗?我以为,前提比结果更重要。

我的基本观点是:一方面,中国经济几乎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分析,因为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相当强的可维持性。另一方面,要想对中国经济做科学分析非常艰难,因为缺乏基本前提。下面做点具体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的可维持性之基本特征,大体有这样四点支撑:

1.巨国经济的东方不亮西方有亮。人口绝对数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现在近14亿;土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经济规模世界老二,且要不了6-10年,无论情况如何,中国经济总量一定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老大。再看很多基础性实物产品产量,中国早已经稳稳地位居世界老大。所以,笔者这里放弃使用大国经济,而使用巨国经济。

2.梯度经济的东高西低但却“有补”。所谓“有补”即这种梯度的存在对经济发展的承接有裨益作用。对全部省市区做人均经济水平的GDP比较,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差距最大的达到7倍;扣除直辖市,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也有3倍多。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由此形成了梯度经济,有所谓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之说,避免或减少了经济共振,也就减少了全国性的大起大落,在总量上比较稳定。

3.转轨经济的官府市场互相角力。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制度已经被市场经济取代,但实际上,转轨远远没有完成。代表计划经济的国家机关或官府与代表市场经济的市场或民间,还处于持久的角力之中。政府的集权依旧相当严重,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远没有完成。进入21世纪以来的10多年,市场化程度不仅没有进一步提高甚至是徘徊下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中国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总体上可以说是半市场经济。

由于这种混合性体制,中国经济既不可能高风险、高创新、高质量地发展,也不可能没有发展、没有进步,似乎是各种力量的相持阶段,也许还要持续若干年。

4.回避风险过度求稳的历史经济。笔者想说的是,中国经济要想做些科学的分析,非常困难,欠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首先,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缺乏最关键的指标。就宏观经济来说,关键经济指标主要有价格、就业、收入等,其中就业尤其重要,是最核心指标。如果没有如此关键的核心经济指标与准确的经济统计数据,要做科学的经济分析研究,其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分析中国基本经济问题的一些基础数据缺乏可信性。比如现有的政府统计基本不考虑黑色经济与灰色经济。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广义居民收入数据、经济流量数据、广义金融数据等,不仅官方体制内统计有水分,而且根本不包括普遍存在的黑色经济与灰色经济数据。

从概念上看,黑色经济是现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各类经济活动,但各国的划分范围很不同;灰色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非正规经济或非正式的经济。黑色经济与灰色经济没有被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当中,没有独立地对外公布。我国目前处于发展转型的过渡时期,这部分经济规模应该相当大。有学者的研究资料说,中国“隐形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10%以上,甚至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比例可能高达15%以上,其总量按照2012年国民经济总量估计,可能达到5万-10万亿。显然,如果我们的研究和教科书根本不讨论这部分经济,经济研究还可能有怎样的质量?

现实中,常常听到我们的经济推断、经济分析、经济结论,特别是在宏观层面上,如果缺乏关键指标,又缺乏可信数据,缺少了这些前提,还有多少科学含量呢?科学的分析,让我们从基础做起吧。

(摘自《改革内参》)

猜你喜欢

总量灰色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浅灰色的小猪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ICP–OES测定饰品中砷、镉、汞、铅总量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