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内在意蕴
2014-02-26高俐
高俐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把文字读活,才能读出感受,从而真正读懂它,读好它。
一、把文字读活是走进文本的必经之路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少学者认为语言作品可分为“文”、“象”、“道”三个层次,阅读过程是“循文明象”、“析象悟道”的过程,如果阅读过程不能透过语言文字复活、再现形象,就无法理解作者的表达用意,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就不能很好地走进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读活文字、读出形象。如《草原》这篇课文,第一段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但草原离我们这儿的学生较远,学生较难体会文中描写的情境,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赏草原那如画般的景色,引导学生理解“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等词语,让学生说说“这时你站在大草原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也就自然地走入了文本。
二、把文字读活是品悟语言的自然之法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那培养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自然也是阅读课上的重要任务之一。品一品,悟一悟,在语境中感受词语的准确、形象,首先就要读懂它,读出画面,读出感受,把文字读活。如《安塞腰鼓》第六自然段中“骤雨一般,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段话气势磅礴,体现了本课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那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表演,再聆听那充满节奏感的范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通过读,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热烈,通过读,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要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文字读活,品味文本内在意蕴呢?
1.创设情境,读活文字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缺少形象的情境支撑,常常把一些词语孤立地加以理解,或停留在其表层意义上,把一些文字读“死”了,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感受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分析学情,在学生理解偏颇处和疑难处创设情境,或出示直观画面,或演示多媒体课件,或引导学生去画、去表演,或用音乐渲染等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语言。如《雨点》这首小诗中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中散步,在江河中奔跑,在海洋里跳跃”,不仅可让学生表演这里面的一些动作,更要让学生观察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水的特点,让学生把小雨点放置于不同的情景中去朗读,这样学生才能懂得作者表达的意思。
2.引导联想,读出体验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而想起相关的人或事来,一般都是自己经历过的,或者看到的、听过的。学生通过联想激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画面更充实,通过联系自我产生体验,读出感受。如《家》短小而精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分别在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中活动或生长的情景,这样才能读好前四句,然后再说说自己在家中以及在学校幸福、快乐生活的事儿或场面,学生在这舒展的联想中进行朗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又如高年级的《海伦·凯勒》中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学生难以感受,于是教学前一天,我让学生在家里蒙上双眼、捂上耳朵做一件简单的事来体验,课堂中,学生联想自己的体验过程,对文中描写她痛苦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词句理解就较深刻了。
3.激发想象,读出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和内容”中提出“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运用想象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读活文字,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透过这段文字,从这幅“奔波”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呢?我启发学生想象谈迁会到哪儿呢?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通过想象,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谈迁在逆境中不屈服、坚持信念的可贵品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字值得读者去想象,但一些学生却未能品悟到,教师就要善于在关键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使形象细腻起来、丰满起来,让原本枯燥、抽象的词汇活起来,从而走近作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