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无痕”策略
2014-02-26傅莉
傅莉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当代素质教育也要求初中思品教学追求“无痕化”。教育要力求覆盖学生的全部学习时空,形成多维教育情境,有效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无痕的知识导入———于无知处寻巧思
课堂教学始于导入环节,传统的导入通常是要求学生识背相关知识,或者进行相应的阅读教材等预习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准备,无痕的知识导入则要求我们精妙构思,精心安排。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学会合作”时,教师和学生玩叠报纸游戏:要求一组同学只能共同站在一张报纸上,报纸面积最小的小组获胜。一下子学生的热情就被激发了,热烈讨论之后,有背着同学以减少站立面积的;有抱团各自用一只脚站立的;也有男生托举女生的。虽然他们看似为了最后的比赛结果,实际上却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了最真切的知识体验,学生当然更愿意主动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主动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最终内化教学目的。
二、无痕的课堂传授———于无师处见学生
课堂知识传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思品课由于其德育功能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容易走入“说教”误区,总感觉“不讲透不放心”,事实上教材中的知识学生看书基本都能领会,听讲的过程味同嚼蜡,学生积极性不高。而思品学科价值的真正体现,应该是学生的自觉道德践行,教师若注意无痕处理,往往能起到“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教师改变教法,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发言、辩论甚至与教师互换角色等。例如,先让学生用一节课到计算机房搜集相关素材,并进行分组归类,小组整理,到第二节课自主展示这一环节时,学生非常活跃,他们不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还主动与别组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自己组内作品的成败。把讲台给了学生,其实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探索权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实现了无痕,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实质性提升。
三、无痕的学习管理———于无律处求缜思
学生的学习活动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经过无痕处理的思品学科教学,在学生学习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管理不能“缺位”,相反应该要紧密贯穿全程,当然这样的贯穿,是精心预设的“暗线”,如同串联珍珠的那根线,存在但不张扬。
具体落实到教师备课时,这就需要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思考如何组织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需要重整教学资源,依据校情学情合理增删相关内容,甚至重组知识顺序,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充分预设好四个方面:学生会做的、不会做的、学生可能提的问题、学生想提却提不出的问题,善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尤其要体现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和知识达成度,寻找知识根脉,关注重点环节等,这些都重点表现在教学案等相关载体上。也就是说,教师先要从教材和学生中“走几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学”,实现扎实但无痕的学习管理。
四、无痕的对话智慧———于无心处窥真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教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中学思品教师,就必须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机,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一次,班上的一名学生在校园浅池塘边发呆,与他平时的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性格不符,我心中一动,过去说:“你这是在干啥呢”?“数金鱼,哦不,我要回教室。”他慌忙中准备走,看来,是真的在数金鱼,我笑一笑,说:“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啊,学校也有一个小池塘,不过里面不是金鱼,是那些河鱼,我们有时学习累了,逮到机会也会去那数数鱼,散散心。”“是吗?”他眼睛一亮,显然,没被老师批评,是他没料到的,这也让他放松了戒备心理,“是怎么了,心情有些不太好?”我问,“嗯,爸爸好久没回来了。”我知道这是他心里的痛,单亲家庭孩子的敏感有时就在那别人看不见的瞬间显露。“是吗?我明白了,你真不容易。”一路走着,我的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什么都没有再多说,孩子的短暂脆弱,老师的有力支持,就在这看似巧合的瞬间发生和结束。
这样的无心对话,其实是一种教育铺垫。看似可以滔滔不绝进行教育的瞬间,在寥寥几语后悄然翻过,相对于立竿见影的教育追求,这种对话看上去似乎没有目的也谈不上教育,教育目的在这里被智慧地隐蔽了。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教育目的”已经“隐蔽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和学生进行的自然而然的、“不为什么”的对话交流,会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基于真心的真诚关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五、无痕的情感渗透———于无形处悟真爱
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是对学生无条件的积极情感。师生都是生命体,都是情感的收发体,教师爱学生,应当爱得深沉,爱得稳健。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身心敏感,容易情绪化,因此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教师的情感表达就更要注意方式,自然不做作、不留痕迹的情感教育,比较适合初中学生,也唯有这样,才不会成为学生的情感或道德负担。
教师的情感体现在教学言行中,于细节处见真情,教师也要在细节处注入感情。语言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教师的语言要追求情感美:首先,思品教师的平时语言要带“笑意”,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相对心智弱小的学生,教师的“笑意”会让学生自然感觉到亲近,从而愿意“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思品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带“善意”,作为德育特色明显的学科,教师的“善”透露出学科追求,也散发人类文明的芬芳,容易激发学生向善的欲望;再次,思品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带“爱意”,表扬中饱含鼓励与期许,批评中饱含惋惜与厚望,这样的评价容易让学生听进心里,主动接受老师的鼓励或鞭策。同理,教师的一举一动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课堂上鼓励的眼神,运动会上的摇旗呐喊,课后谈心时的一次拍肩,伤心哭泣时的一个拥抱……这些行动无不传达着师爱的讯息,无不感染并激励着莘莘学子。
教育的意义在于过程,而过程的评判,归根结底在于师生内心的触动与改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追求无痕的思想品德课教学需要教师的潜心研究和反复实践,需要运用教育教学的智慧拿捏每一个尺度分寸,这样的无痕教学才会“于无声处听惊雷”,激发思品学科教学的巨大力量。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