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维性课堂 彰显数学的美丽
2014-02-26
思维性课堂,是指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活动为中心活动的课堂教学。构建思维性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中枢,主动探究和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知冲突,诱启思维发展之门
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发现新旧认知存在冲突,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找到充足的动力,并开启学生有效思维之门扉。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二)”时,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思维方法,于是教师出示了苏教版五上数学第98页例题7,并提出问题“海狮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分?”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40÷60,然后毫无迟疑地开始了自己的计算。但是,不到一分钟时间后,所有学生都很为难地抬起了头,“老师,怎么老是除,老是有余数呢?”“老师小数除法的商能像整数除法一样写余数吗?”学生的疑惑、猜测接踵而至,此时此刻,他们的表情和难色是那么真实而美丽。这时老师引导“正像大家所见,这道题如果除下去,余数会重复出现40,商会重复出现6,往复循环根本没有穷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循环小数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98页页脚的注解,看一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开始研读书本资料,并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冲突引发的疑虑中,思维被深层激发,此时的进步也是学生所经历的最真实的体验。
二、自主建构,导引思维成长之路
学习活动必须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精于谋划,从课堂的“引入”、“情境”、“活动”“意义建构”等方面具体着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钻研,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时,教师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曾经历了怎样的尴尬局面?“我在讲台上不断地用手比划、用课件展示,试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体积?可是,学生还是以死背课本概念结束了这一知识的学习。”的确,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从一个层级向下一层级跃迁的过程。只有学生亲历了这个思维过程,才能在经验中获得知识。首先,教师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以“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为中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解答,学生试用了很多已有的知识,最终还是发现是因为石块占据了水中的空间使得水面上升了。于是,教师再加引导:没有足够数量的石块,乌鸦能喝到水吗?学生马上发现物体占据的空间是有大小之分的。自此,体积的概念已经在学生的心目中呼之欲出,教师所要做的仅仅是帮助学生总结和明确。思维之美,就好像花儿的开放,静悄悄,但当时机成熟,我们看到的将是五彩缤纷的花园丽景。
三、应用迁移,绽放思维成熟之花
迁移是基于类似联想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迁移是帮助学生从一个知识模块到达另一个知识模块,从一个知识领域到达另一个知识领域的桥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迁移是有效刺激学生思维由已有的知识向未知世界延伸、拓展的有效策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知识的共同点,勤于类比推理,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同时,也要谨慎对比,引导学生抵抗类似问题情境中的干扰因素。
例如,在教学“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完“梯形面积公式”后,和学生谈话说“可不敢小看这个公式,有人把它称为面积计算的‘万能公式呢。”学生惊奇与哗然之情使课堂进入另一个转折。于是,教师用动画演示了一个梯形向三角形变化的全过程,学生恍然大悟,“我们可以认为三角形是一个上底为零的梯形。”自然而然,他们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果然计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有了这一“奇妙”经历,学生又开始探索用这个公式求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结果一一得以印证。这时,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一问题,并且主动和自己的伙伴一起分析其中的联系,“以长方形为例,公式中上下底之和是长方形的两条长的和,除以2就相当于还原了一条长,公式中的高是长方形的宽,这样一来,从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述说着、推演着,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的知识做了总结。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师专泰兴附属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