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广州四份报刊的历史渊源
2014-02-26陈雷刚
陈雷刚
毛泽东在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领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非常关心和重视报刊工作。在大革命时期和建国后,毛泽东分别与广州的四份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革命时期,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曾三下羊城进行革命活动。期间,他出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分别主编和创办《政治周报》和《农民问题丛刊》两份报刊,在宣传革命思想和广东革命政府的成就、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和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以及提供政策指导、介绍农运经验和传播知识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大革命运动和全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建国后,毛泽东曾先后亲自为《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题写报头。从毛泽东在广州的新闻实践和对广州两大日报的关注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一个重视宣传的“杰出新闻工作者”。
1925-1926年,在广州主编国民党中央机关报《政治周报》
1925年9月,毛泽东开始代理国民党宣传部长,他非常重视新闻出版工作,提出有条件的省份自己办党报,无条件的则津贴原有的报纸,使之改变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他以中央宣传部的名义在广州创办《政治周报》,并担任主编。办报写文章是毛泽东的强项。《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是国民党政治委员会的机关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写道:“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幸福。”这“便是《政治周报》的责任”,“《政治周报》的体裁,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之叙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对于反革命派宣传的辩论。”据《政治周报》统计,1926年6月北伐前夕,国民党系统出版的报刊有近百种,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党规条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在国共合作报刊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前四期是毛泽东亲自编辑,杨开慧助理编辑的。毛泽东后来竭力邀请沈雁冰和恽代英来参与编辑《政治周报》的后几期。沈雁冰和恽代英等五人是于1926年初作为上海代表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二大”的。国民党“二大”闭幕后,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要沈雁冰到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沈雁冰一听,二话没说就问何时到宣传部?来人回答说,明天就去吧,先到毛润之先生那里,他会具体与你谈的。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沈雁冰见到毛泽东和肖楚女,肖楚女与沈雁冰虽初次见面,但一见如故。肖楚女指着旁边的单人空床,诙谐地对沈雁冰说,这床是留给你的,我陪伴你,说得毛泽东和沈雁冰都笑了起来。安顿好以后,毛泽东说,近两三天要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他将提议沈先生为宣传部秘书,请中常委通过。沈雁冰感到不解,宣传部一个秘书也要中常委通过?毛泽东解释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各部都是部长之下就是秘书。沈雁冰担心不能胜任,有些犹豫。毛泽东说,不要紧,肖楚女暂时可以帮助你处理部务。我要筹备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不能天天到宣传部办公。《政治周报》从第五期起也由你编辑。《政治周报》从第五期开始,是沈雁冰主编,经毛泽东审定发行的。
毛泽东除了参与编辑《政治周报》之外,还以“子任”、“润之”等笔名发表政论、新闻、时评、通讯的文章近20篇。《政治周报》主要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的专稿,有部分新闻报道材料,辟有《反攻》专栏,刊发短小犀利的时评。《政治周报》创刊后,恰逢国民党右派刚刚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公开进行反共、反统一战线活动,宣布开除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的国民党党籍。帝国主义和一些军阀也公开对聚集在广东的革命势力造谣中伤。于是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办报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反革命的宣传进行反攻。毛泽东指出,在方法上“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
《政治周报》第2期和第4期,以《革命派党员群起反对北京右派会议》和《反对右派会议者遍于全国》为题,摘要刊载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声讨西山会议的文电49件。毛泽东用“子任”的笔名发表了十几篇文章,揭露一切反革命宣传的实质,是“以国民革命指为共产革命,以国民党指为共产党,以国民政府指为共产政府,以国民革命军指为共产军,无非承了帝国主义意旨,制造几个简单名词散布出来,企图打破国民革命中各阶级合作的联合战线”。那时,许多人担忧,分裂出一个国民党右派,对国民革命是一个很大的不幸。毛泽东在《政治周报》上的许多文章,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必然性。他认为,从国民党自身的历史和结构成分来看,国民党右派分裂出去“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我们虽不必以此为喜,却断不是什么不幸的事”,因为它“并不足以阻碍中国的国民革命”。
《政治周报》高举新三民主义大旗,热情宣传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以铁的事实告诉人们贯彻三大政策的正确性与必要性。《政治周报》在反对西山会议派、维护国共合作、准备北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革命阵营内部一份具有权威性的政治刊物。《政治周报》每期发行数达4万份,1926年6月停刊,共出14期。
1926年,在广州孔庙主编《农民问题丛刊》
1926年,毛泽东把广州孔庙(番禺学宫)变成了革命的摇篮,办起了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农民运动培养骨干。在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期间,毛泽东还主编出版了一套《农民问题丛刊》。这不仅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宣传革命思想和指导全国农民运动的重要文献,而且是研究中国近代农民问题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举行后,国共合作正式开展。为了促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培训农运干部,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的共产党人彭湃倡议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后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于同年7月在广州开办。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等先后担任主任。至1925年底已举办五届,培训农运干部四百多名。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毛泽东成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endprint
在担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期间,毛泽东除了请周恩来、肖楚女、恽代英、彭湃等任教员外,还亲自给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和《地理》三门课程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专题。他还十分重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员学习革命理论,参加社会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他还带领学员到韶州和海丰农村调查实习。他把学员按省组建成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主持拟定租率、田赋、地主来源、主佃关系、抗租减租、农村组织状况、农民观念和民歌等36个调查项目,要求学员根据家乡情况如实填写,最后形成各省农村的调查材料。毛泽东把当时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农运的重要文献,农讲所教员对农民问题的专题研究,以及第六届农讲所学员的调查材料等,汇集起来加以认真审订和修改,最后编成一套丛刊出版。
丛刊为32开本,1926年9月起陆续出版,广州国光书店发行。原计划出版52种,因时间仓促和经费有限,最终只出版了26种。具体包括:(1)孙中山先生对农民之训词;(2)中国国民党之农民政策;(3)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4)广东省农民协会章程及农民自卫军组织法;(5)广东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之重要决议案;(6)广东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之重要决议案;(7)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8)湖南农民运动目前的策略;(9)农民合作概论;(10)列宁与农民;(11)农民国际;(12)俄国农民与革命;(13)中国农民问题研究;(14)土地与农民;(15)苏俄之农业政策;(16)社会革命与农民运动;(17)日德意三国之农民运动;(18)广东农民运动概述;(19)海丰农民运动报告;(20)广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21)普宁农民反抗地主始末记;(22)中国的重要农产物;(23)中国重要农产物之对外贸易概况;(24)全国农业行政机关试验机关及教育机关;(25)各国之农业进步及其原因;(26)中国之农业生产问题。
丛刊第一辑出版时,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序言《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并被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农民运动》第8期全文转载。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除了宣传革命思想、阐述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之外,丛刊还登载有政策、法规和决议之类的学习材料以及中外历史与国情,为农民运动提供政策指导和知识信息发挥了作用。在丛刊中,毛泽东还用大量事实说明了农民运动的伟大作用,称赞海丰农民运动开展起来之后所取得的大好形势,并对当时那些敌视农运的国民党右派以及忽视农运的党内机会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极大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解放后,为《南方日报》和《广州日报》题写报头
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一度为华南分局机关报)和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承载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怀。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亲自为两大报纸题写报头,为广东新闻史写下了一段佳话。
《南方日报》的报头“南方日报”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已经与广大读者相伴60多年了,它是由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3日亲笔书写的。然而,翻开《南方日报》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从1949年10月23日至1949年11月12日这21期报纸的报头,却并不是毛泽东主席的书法。那么,这21期报纸的报名是什么人写的呢?为什么这21期没有采用毛泽东主席写的报头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广东,全省人民精神振奋,翘首以待解放军的到来。10月14日下午,在叶剑英的指挥下,解放军前锋抵达广州北郊。香港工委得知消息后,次日便宣布《华商报》停刊。15日零时,《华商报》的停刊启事和前几天写好的终刊词——《暂别了,亲爱的读者!》发下排字车间。当一切安排妥当后,工作人员马上聚集在一起,坐船前往广州。
当《华商报》的干部职工在香港接受筹备《南方日报》的任务的同时,在赣州,曾彦修等人也接受了参与创办《南方日报》的任务。据曾彦修回忆说:中央宣传部组织部调他南下时,是要他担任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的。到达赣州后,叶剑英、方方找他去谈话,叶剑英说:“进城后宣传工作,第一要抓的倒是报纸。你在根据地这么多年,去抓报纸比较适当。所以,要你先担任一个时期报纸的总编辑再说。”就这样,曾彦修接受了新的任务。他是在10月18日左右,乘坐南下干部的大车进入广州的。20日,当文教接管委员会接管了位于光复中路48号国民党《中央日报》后,他和吴楚、曾艾荻、周宁霞四人也进驻,着手筹办《南方日报》。与此同时,《华商报》原班子成员饶彰风和杨奇等也于21日赶到了广州。22日,华南分局宣传部长肖向荣亲切地说:“到广州来的南下干部中,办过报的只有几个人。你们从香港回来,好极了”。然后,他郑重地传达了叶剑英的指示,说华南分局已任命饶彰风为统战部副部长,兼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奇任副社长,曾彦修任总编辑。并决定:广州解放已经六天了,《南方日报》必须在23日创刊。
经过两天忙碌而紧张的筹备,各版的稿件也准备好了,《南方日报》出版在即,只是还差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毛泽东主席为《南方日报》题写的报头尚未拿到。原来,叶剑英、方方早在广州解放前,即致电在北京的张云逸,请他转请毛主席题写《南方日报》的报头,由他带回广州。张云逸在回京前写信给叶子龙说明此事,并说他拟于第二天离京南下,请他转请毛主席题字。
10月13日,毛主席题写了《南方日报》的报头,并在张云逸给叶子龙的信上批示:“照写如另纸。送张云逸同志。毛泽东十月十三日早”。但1949年10月23日《南方日报》创刊时,张云逸仍在途中,赶不上在创刊前将毛主席题写的报头字送到。经肖向荣请示叶剑英同意,报头字由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李凡夫同志先写暂用,因此从10月23日到11月12日这21期报纸的报头字,皆由李凡夫书写。
1949年11月12日,由张云逸带回来的毛主席的题字送到报社。编辑部的同志打开一看,“南方日报”四个字每个字都有好几个体例,及横竖款,都写在一张宣纸上。原来是毛泽东写了供大家挑选的。见到主席的题字,大家都很兴奋,连日马不停蹄的工作疲劳似乎一下子抛到了九宵云外。经杨奇、曾彦修等社领导研究,从中选下四个字剪下来再安排好,然后送去制版。第二天,也就是11月13日,读者们看到的第22期《南方日报》报头,就是毛主席的题字了。
经历60年的风风雨雨,《南方日报》经过多次的改革,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最早的时候是对开四个版,现在的《南方日报》则越来越厚重,有黑白版,也有彩色版,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从1949年11月13日一直到现在,毛主席题写的报头从没有变过。
《广州日报》是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1952年12月1日创刊,当时的编辑部设在丰宁路54号(现人民中路264号)。纵观《广州日报》的发展史,可谓是几经磨难。它曾先后两次停刊,又两次复刊,而今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报。广州市刚解放不久,广州市委就设想办机关报指导全市工作,但因缺乏熟练的办报人员和印刷设备而没有办成。1952年5月,华南各民主党派主办的《联合报》社委员会要求市委接办该报,市委于是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联合报》报社职工有151名,其中不乏熟练办报人员,加上市委从市属单位抽调了一些干部,又经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调来《兴梅日报》职工32人,办报的物质条件和人员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自10月17日开始,有关人员筹备出报。11月15日,作为报社领导机构的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
领导机构成立后,领导班子在讨论请谁题写报头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请毛主席题写报名。于是,《广州日报》筹办组相关领导找到叶剑英元帅,请求帮忙斡旋。当时正值初冬,时任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发出电报,请求毛主席题写《广州日报》报头。毛泽东得悉祖国的南大门要办一张《广州日报》,欣然提笔用宣纸书写了两张《广州日报》报名,他亲自比较一番之后,才选定比较满意的一幅,并用毛笔在右上角画了一个圈,然后将两幅报名交由秘书叶子龙寄往广州市人民政府。叶子龙附言:“主席很客气,书写报名两幅,可任由广州日报社同志选用,主席在自己满意的题墨画了圈。”当报社工作人员接到广州市副市长朱光转来的毛泽东主席题字后,全社员工深受鼓舞,雀跃欢腾。经认真研究,选定其中一幅报名题字,沿用至今。毛主席所写两帧《广州日报》真迹,目前仍作为“镇社之宝”珍藏在报社里。广州日报社成立55周年时,报社从社里面收藏的500余幅各界馈赠的丹青墨宝中挑选出180余幅作品进行展览。这些作品都是“优中选优”的精品之作,最珍贵的无疑是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本报题写的报头——“广州日报”四个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