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审题训练,优化思维品质
2014-02-26赵国庆
赵国庆
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应该也是可以提升优化的,优化的路径有很多,诸如压缩语段、概括段意、归纳主旨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鉴于学生经常跟“审题”打交道,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这个角度来谈一谈。
一、“审”义探秘
“审”是个会意字,从番。宀表房屋。番表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因此它是个动词,本义是“详究;考察”。如:“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丘迟《与陈伯之书》)由此引申出“审核,审查,检查核对”的意思,如“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贾谊《过秦论》)类似的意义,常见的词语有“审覆”“审决”“审律”“审音”等。
在某些语境下,“审”又由动词转化为副词,从而引申出“详尽,仔细”的意义,如“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刘开《问说》)类似的意义,常见的词语有“审辨”“审度”“审虑”“审求”“审说”“审详”“审酌”等。
同样的,“审”还可以转化为形容词,如“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类似的,词语有“审练”,这些“审”可以解释为“慎重,小心谨慎”;还如“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类似的,词语有“审期”,这些“审”可以解释为“确切”。
当然,“审”还有别的一些义项,但是,我们认为,谈“审题”,抓住这些义项是关键,即:“详究;考察”“审核,审查,检查核对”“详尽,仔细”“慎重,小心谨慎”“确切”。
二、“审题”新解
《现代汉语词典》对“审题”的解释:“动做文章或答题前仔细了解题目的要求。”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这样几点:1.不仅做文章要审题,其实回答任何问题,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也都必须审题;2.“审题”是答题之前而不是之中更不是之后应该做的事;3.“审题”要做的工作是“了解题目的要求”,但这个“了解”必须做到“仔细”。4.最后,“审题”是个动词;既然是动词,那就意味着在“审题”这个过程中审题者不是无所事事的,而是应该完成某些动作的。只有这样,“仔细”才可能落实到位。
那么这些“动作”是什么呢?“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规》)尽管这是朱熹就读书做的经验总结,但把它借鉴到“审题”上,我认为还是合适的。当然,对“审题”的要求我认为还应该更严格些,即要加上“手到”这一步,也就是说“审题”有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和手到。
所谓“手到”,是要求学生在答题前能动手握笔,在题目特别是题干上圈圈画画切切分分做做标注。不要小看了“圈圈画画切切分分”这一小步,题目题干上哪些该圈哪些该画切在哪里分到何处,为什么要圈要画这一些为什么要切在此处分到彼处以及该怎么圈怎么画如何切如何分,都大有讲究值得重视,因为只有将“手到”这一步做到做好了,“心到”“眼到”“口到”才算落到了实处。否则,“三到”可能还在“九霄云外”跟自己一点不沾边。教学实践一再提醒我们:学生答题之所以似是而非丢三落四甚至答非所问,关键是“审题”“手到”这一步没有到位。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给“审题”下一个操作性定义:所谓“审题”,就是为了回答好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通过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这些步骤,小心谨慎地仔细而详尽地考察题目,在检查核对的基础上,确切的了解题目的要求。
三、落实“四到”,优化品质
“审题”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分析、认识和理解,唯有透彻地分析、深刻地认识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才能把握题目的要旨,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美地解决问题。正因为它是一项高超的智力活动,因此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优化。“四到”落实的前提是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民主这条路给堵了,真正的审题训练是无法开展起来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民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民主的。他还谆谆告诫教师道:“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活跃的头脑。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智慧,教师一旦把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思维的火炬点燃,他们精神世界所进发出的“深刻”“独到”“新颖”“睿智”等等会大大超出教师的想象,恐怕也是绝大部分教师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的。因此,当课堂教学真正民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够得到优化。反之,课堂上教师耍“聪明”摆“权威”,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就只能是天方夜谭了。
审题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准确、清晰,在此基础上,再提全面、深刻、迅速等。这些要求无疑与良好的思维品质密切相关,这里就不多说了。审题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动手“圈”“画”“切”“分”。(当然,独词题还必须“增增补补”,这里对此不展开。)“圈”“画”很实在,也容易做到做好。这里结合教学重点谈谈“切”和“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出的是一道命题作文:“拒绝平庸”。虽然说这道题自身比较平庸,但绝不意味着不可以利用它从审题角度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事实上,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像“水滴石穿”这样的简单、陈旧的试题,有时反而能激发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优化学生思维的品质。
在和学生一起审这道作文题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落实“心到”——师生一起排除杂念,屏气凝神,准备审题。这一步是为了营造紧张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优化思维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落实“眼到”——师生一起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看题。我甚至建议学生不妨像小朋友一样用手指指着题目的字眼来看。然后落实“口到”——师生一起捧起书本(试卷)、挺起胸膛、亮开嗓子朗读题目。大部分时间我会读得比学生更响亮,学生也愿意顺着我的节奏来读。最后落实“手到”——师生配合共同完成“切”“分”工作,主要由学生根据我提出的教学要求来逐步完成,比如在审这道题时,我就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切”“分”上,切分得尽可能细——越细越深刻。第一刀——把“拒绝平庸”切分成“拒绝5 平庸”——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但要再切第二刀学生就感到为难了:或者没有想到还可以进一步切分,或者知道要再切分但根本无从下手,或者不敢切分。“‘拒绝平庸和‘品味时尚结构上不是差不多嘛,怎么还要我切分呀?”学生表露出来的话语暴露了他们思维品质在深刻性全面性上的欠缺。我从旁提示:“拒绝”肯定不能再切分了,“平庸”呢?大胆地把它切分开!终于上黑板的学生勇敢地切下去了这一刀。但是,写满狐疑的脸表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思维还没有全部打开来。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了“平庸”的内涵,审题才算到位,文章才有可能写好。经过讨论,师生终于达成一致:原来“平庸”并不平庸,它除了“庸俗”之外,还包融了“寻常”“平凡”“平淡”等等意义。当“平庸”被切分成“平5 庸”后,我们要拒绝的就只是庸俗;像“寻常”等恐怕你想拒绝都拒绝不了;至于“平淡”“平凡”,不仅不需要拒绝甚至还应该提倡。
为了巩固“切”“分”审题的成果,我们师生又一起对“好奇心”“书生意气”“吉人自有天相”“重视父教刻不容缓”等题进行了训练。当大家将它们分别切分成“好//奇/心”“书//生/意气”“吉人/自有//天///相”“重视//父///教/刻不容缓”后,都有了豁然开朗、豪情满怀之感,个个不亚于武松喝完了十八碗酒就要大踏步奔向景阳冈了。
随后,我请学生就“审题训练”完成课后作业:我对“切分审题”理由、方法与价值的认识。从交上来的作业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由众多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便构成了事物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横向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不同的侧面,纵向可以分解为深浅不同的层次。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这些侧面与层次,才可能把握住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得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议论才有广度与深度。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你就必须去“分”去“析”,力求切中肯綮,全面、深刻地理解、认识它们。有学生更这样发感慨道:王安石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对事物、现象的观察、认识、分析尚且能既深且广,为了优化我们的思维品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做呢?
事实证明,经常进行这样的审题训练,学生在全面性和深刻性等方面有所欠缺的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及时的补救和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震川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