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性思维“全程渗透模式”与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2014-02-26李曼曼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创新型英语专业

李曼曼 邹 莉

(1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外语系,重庆 400067)

1 序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也有人把它定义为信息社会,无论什么样的称呼并不重要,但它都向人们传递了大众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即这个社会不缺乏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是这个社会的核心要素,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个时代,因为各种高科技的兴起,特别是网络的异军突起,使得每个个体接触知识和信息的机会变得均等,这就决定了成功由个体对知识的占有量转向对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处理和运用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的首要任务。为了应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充分论证21世纪英语专业将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后,明确了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但是大纲并未给出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什么,这就为各个高校英语专业实施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带来了困难。本文从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界定标准,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一线经验,深入阐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关系,希望为英语学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方法。

2 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界定标准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毋庸质疑,这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不要考虑学科和专业的差异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国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就会走进误区,从而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探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以下3个问题。

2.1 创新

创新是什么?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但是不同的学科都从不同的侧面对创新进行了描述。哲学认为创新是人类的实践行为,是人对于发现的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创新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社会学认为创新是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经济学上的创新理论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他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书中首次使用“创新”一词,但这里的创新主要指把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结合引入生产实践,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把“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同时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70-80年代更多的经济学家参与到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来,创新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

由此可见,创新有其深刻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创新在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有丰富的理论背景,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创新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描述。

2.2 创新型人才

正如学界对创新的研究一样,从国内外现有的资料来看,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国外学者多把创新型(innovative)人才当作创造型(creative)人才来讨论,但是实际上两者并不完全一致。创造的“创”字在《广雅》中解释为“始”,创造就是“始造,开始造”。创造含有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意味。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革造新的,革新”。这里有两种意思:其一是创造了新的事物,这点与创造同义;其二是在本来存在的事物基础上,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英语中的创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本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就行替换;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则是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所以,虽然创新与创造有重叠,但是创新不完全等同于创造,创新型人才也不能等同于创造型人才。

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尚为形成系统理论,多集中于探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功能或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者说“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1]是创新型人才,有的则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具有创新精神(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2]

2.3 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标准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性人才的理解会有一些差异;对于不同的行业、职业,创新型人才的特质要素也会有所侧重”[3]英语专业是一门以语言技能学习与运用为主的专业,这决定了它不能像经济,企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专业那样可以创造新的事物。那么,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性该如何界定呢?创新不单纯是创造新的物质,也包括创造新思维、新描述和新方法。因此,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应是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4]。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有求新、求异和自信三方面组成。求新,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求异是对约定俗成的事物质疑的能力。求新求异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自信是创新的保证。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人格则指与创新实践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包括气质、动机、兴趣、信念等等。

3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

新《大纲》要求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培养批判性思维入手。

3.1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瓦利曾经总结了人类的五种反思模式,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最高形式的反思模式。[5]20世纪90年代,鉴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严重分歧,美国哲学学会运用德尔菲(Del-phi)方法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6]结合上述定义,可以推断“批判性思维”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批判性思维”理念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②批判性思维包括思维技能和思维情感,思维技能主要包括解释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包括质疑的勇气、公正的态度、谦逊的品格、以理服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品质等等。③“评判”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创新性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独立的思考能力、健全的专业知识、独挡一面的专业技能,最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创新。

3.2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7],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创新精神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勇气、毅力和决心。创新精神的精髓在于不迷信书本、管理和权威,敢于根据事实和思考权威,这和批判性思维情感的特点是一致的。

创新能力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创造新思想、新理论、新发明和新方法的能力。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对旧思想、旧方法、旧技术和旧观念质疑之后进行积极改造的结果。完整的创新行为过程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结果进行评估的批判性反思过程是吻合的。所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个体的创新能力。思维的研究也表明,“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创新能力。”[8]

3.3 批判性思维国内外研究现状

批判性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同时这种思维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后天可造性使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西方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他们认为“思辨能力培养应该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不是自由选项,这是受教育的必须条件。”[8]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标志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国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思考和判断;90年代以后,批判性思维不再是某几项思维技能的开发和利用,而是思维技能的综合利用和人格的完善。1991年,《美国教育目标报告》明确强调,在知识社会与信息时代,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要求,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到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 。

我国的批判性思维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外语专业学生大学毕业时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低于其它专业学生”[9],这是由我国英语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决定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对语言技能的强调使得模仿、记忆、背诵和复述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导致学生表现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能力较差,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与其它文科专业比较起来,外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普遍不足。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如何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从而推动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呢?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学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培养应用性的创新型人才。为了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课题组实施了为期3年的"全程渗透"行动研究,期间外国语学院以批判性思维为理论基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性、创新型和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渗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下是这个研究的回顾和总结。

4 批判性思维“全程渗透”模式,培养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

4.1 改革传统教学理念,确定以生为本的思想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的思想和想法。没有创新的教学理念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手段和内容的。教学理念好比是教学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正确,才能保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教学过程顺畅。时代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成果的评价方式发生转变,从评判老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转变为评价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这种转变使的教学方式从以教师陈述知识为中心的模式转化为基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课题组帮助学院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等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为了让老师自身对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在理论上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课题组组织本院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习研讨活动,以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实施。这些都为新教学理念的实施垫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4.2 注重教材选材,突出批判性思维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的落脚点。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必然要求使用能够体现这一要求的教材。根据德尔菲报告表,思辨能力主要有包括对问题的阐释能力、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评估能力、推理能力、解释能力和根据结果自我校正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通过相应的教材内容得到训练。为此,我们的教材进行了数次调整,摒弃语言技能机械模仿过多的教材,选用练习形式多样,能够兼顾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展的教材。发散性思维是根据已知信息创造大量新信息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因循守旧的特点;收敛性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方式,具有方向性、结果性和条理性强的特点。两种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却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4.3 改革课程设置,有效训练批判性思维

结合实际,把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三个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英语专业实践课,把训练批判性思维融入专业课程的模块设置中。3个模块有各自明确的培养目标,兼顾知识和能力并重,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能力的培养,坚持批判性思维在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专业技能课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专业知识课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广泛涉猎语言、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实践课训练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专业技能课是专业知识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基础,遍布英语学习整个阶段,听力、口语、综合英语、写作、语法、高级英语、语音、阅读、笔译和口译等传统课程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课程是学生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没有这个阶段的学习,就不可能有后面的能力培养。在这个基础上,开设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向选修课,如演讲与修辞,视听说、旅游英语等。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模块的设置是科学而有效的。

4.4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始终贯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实践,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能一味地抛弃。例如在以传授语言技能为主的课程中,模仿、重复、记忆和背诵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其次,提升能力的教学环节,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督促者,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教学方式效果显著。采用课堂提问吸引同学参与讨论、辩论,课下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再在课堂上用groupwork的方式进行检查,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多提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锻炼了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改善和提升了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5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考察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我院把批判性思维也渗透到改革后的教学评级体系中。评价体系由单纯依靠一次性期末理论课考核(笔试)形成的价值判断体系,改为平时(20%)+期末理论课(50%)+实践(30%)的动态形成评估模式,增加了对能力的考核,同时克服了一次性评价的不足。

4.6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践课程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具体做法如下:

4.6.1 把实践课程细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以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逐年提高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中的比重,例如专业实践课程已从2009年的8个学分增加到了10个学分。

4.6.2 每门专业课程都要制定课内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依托这个环节开展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如人文教育、课堂提问、讨论、辩论、课文主题探讨、热点时事分析等,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每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地形式提高了同学的思辨能力

4.6.3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方式。包括与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构建毕业前集中实习和日常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机制;坚持"技能实习周"的实验即对英语专业学生从进校开始一直到毕业对他们进行全程化、渗透式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

5 结语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实施,我院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见表1和表2。

皖西学院2010年—2012年“双证书”教育情况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课题组为期3年坚持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切入点,改善和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表2 2010-2012皖西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

表2表明,课题组为期3年坚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增强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课题组为期3年的研究表明,以批判性思维为切入点,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课题组只是研究了专业-技能-职业一体化模式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待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1] 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J].人力资源开发,2008,(3):6-8.

[2] 刘霖.简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20-21.

[3] 王亚斌,等.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320.

[4] 庄智象.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6):71-78.

[5] 张贵新,饶从满.反思性教师教育的模式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03-108.

[6] 王祥兵,等.培养英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91-93.

[7] 马艳.外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16-18.

[8] 冯艳.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关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2-25.

[9]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80.

猜你喜欢

批判性创新型英语专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