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本及其阅读图式
2014-02-26田卫华
田卫华
何谓实用文?根据王荣生教授的看法,就是指诉之于理的文章,这是相对于诉之于情的文艺性文体而言的。它既包括过去所说的论述类文本,也包含了实用类文本,具体有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论文、评论、杂文、公文等类文章。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文类,要确定它的教学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不同类别的文章其体式和阅读目的有别,即便是同一类文本,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也不尽相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为一种文类,必有其共有的特征,那就是理性,是实用的社会功用。因此本文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力图从理性、实用的角度,探寻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
当然,探讨一类文本应该读什么,除了关注文体特征而外,还得看具体的阅读情境,是日常社会生活的阅读情境还是课堂情境?同一种文本在两种情境下的阅读在目的和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下的阅读,主要目的是实现文本的社会价值,即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阅读,而课堂情境下的阅读主要是实现文本教学价值,即为教和学而阅读。而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便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日常社会情境下的阅读,这是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独立阅读的能力。具体到实用类文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一个自由的读者阅读该类文本应该是带着理性的、实用的姿态,去获取和理解文本信息,以了解周围的世界。而在课堂情境下的阅读,其目的和主要内容就不只是获取和理解信息,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即让学生建构实用类文本及其阅读的图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基础,人们处理外界的任何信息都需要调用大脑中的图式,依据图式来解释、预测、组织、吸收外界的信息。就阅读而言,阅读过程就是利用阅读材料中的线索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然后用已有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用以接受新知识,从而进一步完善、丰富已有图式。有实验表明,读者大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则被调用的可能性越大,调用的速度越快,阅读效率也越高。因此从认知角度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既是正确选择、灵活运用已有图式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和构建新图式的过程。那么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需要学生具备怎样的图式?实用文阅读教学要建构的是什么样的图式?我们认为一是关乎文本的图式,二是关乎阅读这个活动的图式,即怎么阅读的图式。
一、关乎文本的图式
(一)实用文语言图式的建构
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没有相应的语言图式,就不能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也就无法利用文章中提供的信息和线索去调用大脑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因而也就谈不上对文章的理解。总体来讲实用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浅易直白,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语言的理解上没有多少障碍。但是某些文章的语言,如科技说明文、政论文、文艺论文、公文等专业性、专用性较强的文章,由于用了一些专用语、惯用语,如果读者缺乏这方面的语言图式,还是很难读懂这类文章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地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用语,尤其是公文中的惯用语。但需要注意的是,积累用语绝对不可机械死记,而是要将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意思建立联系,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时需要对其中的“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概念进行把握,郑桂华老师教学时让学生结合语境、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说出它们的含义或举例加以说明,这样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既记住了这些概念,也建构起了这些概念的含义。
(二)实用文内容图式的建构
尽管实用类文章浅显易懂,没有像文学类文本那样话中有话,言外有意,象外有象,但在教学中,我们还是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尽管读懂了文章的词句,却还是无法理解全文的意义。我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学生或者未具备有关的内容图式,或者缺乏调动内容图式的能力,因而无法将文章中的信息和大脑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提供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或者围绕某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形成类型化知识,完善和建构新的内容图式。比如教学《人生的境界》时,在拓展与应用环节可以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之一:
①收集你喜欢的人生箴言,并与同学交流。
②组织一次讨论会,各自畅谈人生的意义。
③有时间的话,请以“人生”为主题,进行拓展阅读,材料可以是诗歌、小说或论著。
苏教版语文教材是以“主题”来组织单元的,如果在教学中多围绕主题开展一些比较阅读,内容不仅涉及单元内文章的比较阅读,还有单元文章与《语文读本》中相应的专题进行比较,我想应该是有利于主题图式的建构。
(三)实用文结构图式的建构
当然,学生无法理解或不能较快地理解文章的意思,除了受到读者语言和内容图式的影响外,还受到结构图式的影响。我们知道,每类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框架,如新闻大多是以“倒金字塔”结构组织内容,说明文大多是以总分(包括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展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调用了相应的结构图式,就能够准确、较快地获取文章信息,理解文章大意以及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结构图式去获取信息,理解文意,另一方面要通过不同文类、不同体式文章结构的分析整理、完善已有图式,或建构新的结构图式,从而为学生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提供图式方面的支持。如学习《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我们就要让学生建构起驳论文三种结构图式: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指出路(《拿来主义》);树靶子→直接批驳→正面立论→小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树靶子→正面立论→总结全文(《不求甚解》)。
二、关乎怎么阅读的图式
读者具有了与阅读对象相关的文本图式就一定能够读懂一篇文章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文本图式只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有时即便读者具备了相应的图式,如果没有能将文本图式和文本信息建立联系的线索和策略,就不能使读者的图式发生作用,因此也就依然读不懂文章。但如果我们能够为读者提供合适的线索或策略,读者就有可能理解文章了。这里的线索和策略本文将其称为阅读图式。那么阅读实用类文本需要怎样的阅读图式,或者说我们要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实用文类的阅读图式?前文说过,在日常阅读情境下,阅读实用类文本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文本信息,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阅读实用类文本就是帮助学生建构获取信息的图式。由于划分的角度和理解的不同,对获取信息的图式类别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获取信息的程序图式和策略图式。
(一)获取信息的程序图式
程序图式,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阅读的程序是怎样的?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评价框架确定了读者在两种阅读目的(为文学体验而阅读;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中要使用的四个理解过程: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结合实用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目的,我们认为阅读实用类文本大致应经历这样的路径: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合信息→评价和反思。具体地说就是:先找到文章中明确陈述出来的信息和隐含在文中的、文章没有直接说明的信息,然后运用分析性阅读方法,结合语境理解提取出来的信息的含义,接着在此基础上,对文本的各部分信息综合起来建立联系,以对所读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或是更为深入、广泛地思考文本的内涵。至此,我们基本上弄明白了“文章说了什么——或者文章想说什么”,再接下来就要跳出文本,客观地看待文本,展开对文本的批判性思考。
下面我们以郑桂华老师教学的《人生的境界》①为例加以具体说明。在这堂课中,郑桂华老师主要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明确作者谈论的对象,即核心概念或者核心话题,然后找出文章中重要的概念,接着就是看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对这一篇文章提出自己的质疑。在提取重要概念的过程中,郑老师还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对重要的或理解有难度的概念加以解释,如她问:“自然境界的意义是什么?哪里看到的?”“能举个例子吗,什么样的人是属于道德境界的?”“说出你知道的什么人是属于道德境界的?”其中明确对象,查找重要概念,意在获得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是将目标指向从整体上把握文意,而对文章的质疑主要是对文章主题的批判性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教者并没有把它隔离开来单独作为一个环节,而是伴随着重要概念的筛选进行的,这样处理既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自然展开,又有利于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而且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她也没有要求从学术上做科学的界定,而是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理解,或要求用原文的话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转述原文意思,或举例加以说明,她似乎在借这种解读方式暗示学生,文章词语的理解关键是建构而不是机械记忆。统观这堂课的教学流程,郑桂华老师应该有这样一个教学意图,那就是让学生建构一种阅读这类文本的程序图式。
当然,以上教学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当面对特定的文本、特定的阅读对象时,在教学环节与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作变式处理。比如“提取信息”和“形成解释”环节是不是一定要截然分开进行?“评价与反思”环节是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每篇文章评价的角度是否一律?这些问题当我们面对“这一篇”文章的时候都是需要加以认真考虑的。
(二)获取信息的策略图式
阅读实用类文本除了选择、运用恰当的路径外,我们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其它阅读策略。例如,在上述获取信息环节,要引导学生掌握抽取要义的一些知识。如将一个语段的首句作为该段的“主题陈述”或“概括陈述”,利用文中含有的一些提示语,如“总之”“由此可见”“最后”等作出某种概括。如果提取的是全文要义,还可以提醒学生利用文本结构图式对所读内容进行整合和概括。如果阅读目标是获取学术论文的主要信息,那么相应的策略就是搜索与该信息有关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假如目标是了解新闻的主要事实,那么相应的策略便是浏览标题和导语。如果目标是寻找关键词,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莫蒂默·J·阿德勒关于关键词语的识别方法:①作者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明确强调的词语。他或用引号或合体字等印刷手段为你标出,或明确讨论这个词的多种含义,或多处使用来引起你对它的注意,或给以这个词命名的事物下定义来强调这个词;②作者明确阐明他的基本命题的有特定含义的词;③每一个知识领域的专业词汇;④作者与其他作者展开争论的某个词。②
以上我们从图式的角度探讨了实用类文本教学的应然目标和内容,希望能够给一线的同行们带来一些帮助。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探讨的实用类文本包含的文章体式十分宽泛,当我们面对“这一篇”文本的时候,要因文因人而化,根据不同的文章体式和学情确定教学的重点。
————————
注释
①王荣生、郑桂华:《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试教交流》(语文教师手册)(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109-119页。
②[美]莫蒂默·J·阿德勒等:《如何阅读一本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92-96页。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