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014-02-26许燕刘利才
许燕+刘利才
自2010年开始,教育部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和三届“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迅速掀起了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学习的热潮,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他们有从事职业教育的韩亚兰、徐英杰、张金波、汪秀丽等,有搞特殊教育的刘佳芬、代建荣、黄金莲、杨小玲等,有扎根山区的汪金权、范妹锁、王生英、孔庆菊等,有从事幼教的石利颖、孙明霞、吴绍萍等,还有来自小学、中学、大学的李吉林、张丽莉、金展鹏、胡遂等。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热爱教育、关怀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把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
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内涵及其人物魅力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之所以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与它丰富的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从评选目标来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其次,从评选程序来看:由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候选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刊登候选人名单及简介,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开辟专题网页刊登候选人名单及详细事迹,面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投票。根据投票结果,评选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评选,最终确定10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2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获得者。层层筛选的推选流程体现了全社会对优秀教师的价值判断,表明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我国1600万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师的期待。最后,它将全国教育的工作会议精神具体化,是教育部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尝试,是建立激励机制的有效措施,也是时代对教师楷模的呼唤。楷模身上凝聚着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严谨笃学、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特征正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倡导和要求的精神特征,他们以卓越的业绩和突出的贡献,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昭示了努力的方向。
纵观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这些教师,他们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师德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品格素养构成高尚的师品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无不彰显着教师必须具有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坚守高尚情操,遵纪守法,廉洁从教;发扬奉献精神,甘为人梯,教书育人。“中国的霍金”金展鹏,疾病虽然摧垮了他健康的身体,但他的学术思想和师德素养,始终站立在高处,卓尔不凡。作为导师,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培养出40余名博士和硕士,其中有近一半是他患病后培养的。他们都相继成为国际相图界的骨干,在美国相图委员会中,就有4名金展鹏的学生。金展鹏常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愿我的学生都超过我。”吴绍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7年来,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汪金权主动放弃在黄冈中学的工作机会,扎根山区回报家乡;扶贫济困甘守清贫。在这些楷模身上都体现了“身正为范”的力量,教师高尚的师品具有榜样的作用。
(二)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谱写伟大的师爱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刘佳芬、周小燕、黄金莲等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用细心关怀展现博爱。宁波达敏学校的校长刘佳芬凭着女性特有的慈爱和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20年来她用爱呵护一群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走向未来的勇气,让那些迟开的花朵拥有属于自己的春天。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常怀爱国情,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中国歌唱家要首先唱好中国歌。“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这是周小燕发自肺腑的一句话,爱祖国、爱学生、爱音乐就是是她生活的全部。她从事“妈妈”事业;她把特别的爱献给特殊的教育;她当好孩子的耳朵、孩子的眼睛;她就是孩子们的“校长妈妈”。她就是黄金莲,一名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尽管教育对象、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年龄各不相同,然而在他们的教育经历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一项共有的特质,那就是对事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见证高超的师能
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巧和教育技术,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石雪辉、李吉林、黄希庭、刘开吉等教师用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严谨笃实的态度累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葡萄教授”石雪辉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并身体力行,数十年风雨奔波,分文不取地示范、讲学,将致富的钥匙交给农民朋友。李吉林为了更多儿童的发展,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潜心研究,开发情境课程,她用自己的“情境教育”,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书写了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诗篇。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50年来,坚守学术前沿,开创了中国时间心理学和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走出了独特的学术轨迹。编写多本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在心理学的应用与普及上成果显著。重庆警察学院教授刘开吉,20年如一日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而今,他已经取得了3个国家级、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和其他学术成果。
(四)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汇成良好的师风
教师不仅仅是言传的代表,更要用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求知、做事、做人。贺红岩、张金波、莫振高、谢小双等正是用他们自身的魅力感染了无数的学生和教师。贺红岩就是学生们心中的妈妈和朋友。22年了,凡是贺红岩教过的学生,大部分至今还和她联系着。大学毕业了,找女朋友要请她把把关;读到博士,结婚时要请她当证婚人。因此很多学生叫她“贺妈妈”。张金波感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通过赏识教育和言传身教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让学生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会创新、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对自身要求“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自我否定”,不断充实自己、修正自己。莫振高正是通过自身的影响让很多他的学生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人民教师的道路。在师生们的眼中,莫振高是个特别有爱心的“爸爸”,爱校如爱家;同时又是个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在“前门”为贫困生入学大开绿灯,自家的“后门”却堵得很严。
二、弘扬“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促进当代师德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新时期对人民教师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的集中概括。这些人物蕴涵着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挚的爱、无私的奉献等,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说服力、震撼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重要资源,对当代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引导教师关爱学生,以生为本
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因为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所以,教师要拥有一颗关爱的心,以生为本。
教师要用纯洁而真挚的爱走进学生的内心,用阳光和爱给学生们勇气和希望。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学生,他们之间性格、才能、爱好、成绩等都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能用一个方法、标准去对待、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就要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桂贤娣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就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前提条件,盲目的关爱会导致溺爱,学生自我为中心,不能将教师的关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通过用心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解决好学生的担心和顾虑,让学生在融洽、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成长。最后,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信任本身也有很强的暗示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能维系一生。学生的自信一开始的形成就是外界对他的信任,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教师发自内心的信任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
(二)引导教师严谨笃学,开拓创新
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刘延东在接见北师大师生和校友代表时也强调,广大教师要有笃学之风,要有创新之勇。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尖锐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李吉林、桂贤娣、孙明霞等就是用他们严谨的笃学态度、开拓创新意识披荆斩棘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代教师就要以他们为精神明灯。第一,严谨治学,培养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门育人的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精心组织教学、大胆管理和精湛的讲课技艺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探索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就能都日臻成熟和完善。第二,善于学习,优化教学模式。陶行知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教师要广泛利用互联网、局域网等现代化工具,利用共享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第三,与时俱进,提高创新能力。教师是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本身就要有创造精神。教师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三)引导教师淡泊名利,乐于奉献
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人们誉为“人之模范”,他甘愿抛弃教授之位,放弃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亲自到贫穷落后的农村创办“乡村教育”。陶行知先生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养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他们一生扎根山区,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只为孩子们能够自由翱翔。大山里走出的魅力“土老师”的范妹锁、“我不留下谁留下,我不坚守谁坚守”的普琼、“水泥地板”上承接起山村教育的希望的左相平等。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首先,树立崇高理想和抱负。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历程,磨练意志,不因现实社会存在着的某些阴暗面,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怀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明确高度的责任心。时代赋予教师要承担起为实现我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的责任,面对教育处境优劣不等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是长期坚持的,尤其是工作在艰苦贫困的广大教师就要有在高度责任感的指引下,心系祖国,无私奉献。再者,锻造坚强不屈的精神。广大教师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利益时,不能随波逐流;在挑战和困难面前,不能一蹶不振。
(四)引导教师自尊自律,追求卓越
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尊自律。在自身独处时且存在多种道德选择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自愿地、主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纠正自己,能够始终如一地严格按照道德要求行事,不是出于勉强,而是出自内心的要求,也就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中强调的“慎独”的境界。
要达到“慎独”境界,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追求。首先,“静”中体悟。作为教师,应能时常处于“静”的状态,即人的身体、心灵处于祥和、安宁的状态。“非宁静无以致远”,教师只有学会“静”,善于“静”,才能体悟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真谛。其次,“思”而不罔。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思”的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另外也要学会“思”,既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也应学会非科学的诸如宗教的、艺术的、常识的、直觉的方法等。其中,尤其要学会和运用哲学的反思。最后,“行”而自发。教师只有身体力行,在做中见证学生和自己的成长,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酸甜苦辣,认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继而把教师工作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通过“静”“思”“行”的不断循环进步,以真实的“我”的生存去影响学生,去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