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4-02-26马菊香
马菊香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三自能力”,是当下小学德育的目标。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三自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任务来抓。
一、开展系列活动,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基础
学生的“三自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系列活动。学科智力活动,如利用谈话课、自习课进行“谈天说地”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个人理解能力;班队主题活动,如开展“庆六一”主题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排节目,做导演,布置场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计划、安排、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情景模拟,了解家庭、职业和文化生活等领域的设施、结构、功能,通过调查、访问和情景模拟开阔学生视野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交和实践的能力;兴趣小组活动,这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并让学生自我管理。兴趣小组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主动性、多样性的特点,能使学生知识丰富、头脑敏捷、手脚灵活。对培养学生“三自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二、参与集体建设,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核心
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班集体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更重要的,要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人,教师要发挥班级集体“选择———锻炼”、“凝聚———激发”、“对话———比较”的功能。一是建立小干部制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集体。每学期班干部、管理员、科代表,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值日班长轮流当。在小学高年级,还可引入竞争机制,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集体管理的机会,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二是让学生自己组建小组,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组织的作用。三是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有意识地从台前退到幕后,重协调、重指导为主,从包办代替、保姆式转为学生参与管理。四是在班集体建设中,寻找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如班级的“调皮大王”鲁建寅,我发现他乐感较强,就试着让他参加了鼓号队,果然在指导老师的训练指导下,他的小号吹得嘹亮动听,小家伙浑身洋溢着一种成功的喜悦。我抓住契机进行守纪律、爱班级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好结果。五是利用集体舆论,开展“对话”。如让全班评议班集体的情况。在对话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好习惯。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必要保证
学生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由于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独生子女大多较为溺爱,养成独生子女既“娇”又“骄”的不良品质。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更要统一学校、社会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力量。具体做法为:举办“家长会”,使家长懂得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建立联系卡,学生和家庭的有关情况及时反馈,便于教育;要求学生在家里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家长只在必要时予以适当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家庭小天地”,孩子在家里应有自己的学习场所,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在这个小天地里坚持一切都得自己来干,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
四、由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实践而引发的思考
从活动实践过程中,引起我们对如何提高德育实效性这一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小学生德育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思考之一,如何去分析和把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如何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直接参与德育管理和评价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德育的最大功能?
思考之二,如何去把握德育内容的针对性,选择贴近学生的德育题材?如何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学生德育内容?如何将品德、生活、科学教育、社会文化有机整合?
思考之三,如何去把握德育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何改包办式教育为自主式教育?如何进行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思考之四,如何去沟通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渠道?如何减少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校德育的削弱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树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