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研究

2014-02-26汤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要素因素情境

编者推荐辞: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和谐起来,平衡的生态系统并没有出现。这种失衡表现在:公开课依然作秀、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电教媒体变成了彩色黑板……如何尽快促成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出现,作者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加入到这个研究行列。基于此,我们向读者朋友推荐了此文。

一.研究的缘起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现代语文发展史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多方探索,努力实现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今天,语文课堂仍然没有完全和谐起来。从语文课堂的微观之处看,这种失衡表现在:为了迎合常态缺失的评课标准,公开课依然存在“作秀”现象;在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学生“配合”的角色依然存在;教材只是例子,唯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依然存在;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手段,眼下却成了数字化的“彩色黑板”,成了“好课”必不可少的时髦元素;重基础知识传授,轻语文能力,轻语文素养的现象依然存在……语文课堂中出现的此类现象久而久之的富集,必将导致学生无心阅读、课堂安全感的丧失,渐渐地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效果低下,最终语文成了可上可不上的学科。学科生态位的下移,这也将强化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倦怠心理。这一切表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诸要素之间失去了它应有的平衡,在种种失衡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阻碍。

于是,语文课堂生态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高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大旗,提倡平等对话、交流合作、重师生感悟,提倡资源整合,提倡综合评价,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在新的理念下,语文课程也在呼唤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充满了生态关怀。

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失衡与新课标的要求,从教育生态学这一全新视角来审视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微观生态系统,显得很有意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建立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alssroom)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1932年的著作《教学社会学》一书中,它是研究课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要克服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不和谐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单靠教师,忽视课堂中环境对学生影响是不行的。他们设计出了“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也提出了“大语文”教学观念。主张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这些做法中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生态论的思想。

目前在我国用“生态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语文教学的著作,最早的当是1998年出版的于源溟、倪山编著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一书了。书中,作者从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态行为、语文教学与文化环境、语文教学与校园生态、语文教学生态规律几个方面,试图对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进行探讨,以建构语文生态学科体系。基本观点有:“语文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中的活动与环境不断交换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必须相结合的观点。”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书本与生活相结合;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教学空间上,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其它环境相结合;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注重讲授与语文实践相结合。在书中,作者根据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和结构把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又分为四个子系统:教师系统、学生系统、教法系统和教学内容系统。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空间子系统,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相对于语文教学大环境而言,它是个小生境。本研究就是立足于探讨课堂小生境中教师因子、学生因子与教材因子、媒体因子和教室因子等诸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试图探寻课堂生态环境之间的机理,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平衡的建立有所裨益。

三.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构成要素

教室是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当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便称为了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为了强化课堂的生态学意义,我们把课堂教学因素关系总和称之为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有: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师、学生和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我们可以把诸因子归为三类,即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物质因素(教室、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和人文因素(班级组织形式,包括班风等)。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也相互作用。作为主体因素的教师和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具有决定作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归宿。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语文教师是一种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环境因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物质因素的教室、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物质保障,保证了语文学习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学空间的教室,其颜色、光线、噪音等要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尤其是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教室中的各种交往活动。此外,教学内容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对话的平台,设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解读途径。

作为人文因素的班级组织形式和学风,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催化剂。它是学生与教师在长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它与课堂物质环境相比,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环境。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结构,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

四.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然生态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是个开放、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系统构成的要素之间既有矛盾运动,又有着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微观的特殊生态,其有着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性,又有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个体特征。具体的说,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四大特征,即动态调节性、整体统一性、课堂情境性和协同发展性。

㈠动态调节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状态,那就是和谐平衡。“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②在课堂小生境中,平衡就是课堂生态因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师生和组织形式等)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处于相对稳定、高度适应、协调的课堂状态。此时,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但平衡不是静止的平衡,系统中各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新的失衡。因此说,课堂小生境中,平衡是个动态的平衡,是个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运动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人——人”的结构,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生命个体,发展性是其重要的特征和内在要求。这必将是个动态系统。在各个构成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性。在课堂生态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和其它因素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在平衡的交流中,相对于主体之外的环境其作为教学的信息源,师生之间也互为信息源,在收授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中,师生最终获得共同发展。生态课堂中,人的每一次发展也必是打破平衡后的一次新的调节。在调节中,系统实现了由低级的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在调节中,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在平衡与发展中,课堂才有了和谐之美。

㈡整体统一性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它的元素或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一般地说,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我们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认识也不能脱离这一基本观点。

语文课堂生态系统是由主体因素(教师、学生)、物质因素(教师、设备、教材等)和人文因素(学风、班级组织形式等)要素组合而成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是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要素之间密切联系,每一项要素都会影响到其它要素,且它们之间相互不能替代。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整体统一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是语文学科具有整体性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③实践证明,整体鲜活的阅读材料,被肢解为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知识点后,语文便会失去不少优美和生动,而显得乏味起来。2.是课堂生态主题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呈现整体性。教师在利用自身或其它课堂因素去影响学生时,学生便会能动的做出反映,或接受,或排斥,师生在相互作用下,最终统一起来,达成教育目的。3.是课堂主体因素与课堂其它环境要素是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教学内容、学风和教学手段都会直接作用于主体因素,也会受主体因素影响而改变。只有当各要素之间和谐起来时,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㈢课堂情境性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情境性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现场或氛围。”④

在语文课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性要素。课堂生态系统也正是由于充满情感因素的人的存在和参与,使得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必然同时伴随着情感的流动。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具有情境性。情境性是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⑤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来自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涵着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这些课文也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教材中生动的景物描写、传神的想象塑造,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情境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获得生命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情境性还来自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观因素。个体的心理状态,主体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堂的民主气氛都会影响情境的创设。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课堂教学中的物理环境(教师、设备等)也对情境的创设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多媒体对于丰富课堂形象、营造情境也是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

㈣协同发展性

语文教学协同发展在生物界表述为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⑥

协同发展其源于竞争的存在,从进化生态学的观点看,“竞争的长效性的后果是协同进化”。⑦

课堂教学生态的主体因素之间、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的这种协同发展的特征,在我国古代就扎根在了人们的意识当中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协同发展观最早的流露。

协同发展性是语文生态课堂的最重要的特征,其直接指向了教育的目的——人的共同发展。协同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竞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方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协同发展与传统教育为了竞争而竞争,以最终击败对手为目的的竞争是有着本质不同的。生态课堂的协同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层次:㈠主要表现在课堂生态主体因素之间。从师生之间的关系来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师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中,教师也就实现了角色价值。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也会获得不同层面的个体发展。“教学相长”说的也正是这一点。从生生之间的关系来看,生态课堂的竞争是在同一目标下,或共同利益基础上,彼此友善、学习和促进,主要通过奋发努力,积极进取,去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这种竞争最大的表现就是以对方作为参照系的和谐发展。㈡还表现在主体因素与其它因素之间。国外学者H.科特查姆(Ketcham,H)曾对教室颜色变化与学生学习变化之间的协同性进行过比较研究。他选取了三个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把三个学校的教室漆成不同的颜色,经过为期两年的观察发现:作为课堂生态物理环境因素的教室颜色的变化与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学生学习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协同性。这项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作为生态课堂要素的教室颜色要符合教育的目的,要能为主题的发展提供正作用。

生态课堂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是人们认识竞争的一次飞跃。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因然生态特点,只能是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冰山一角,本研究也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

注释:

①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8.

②范国睿.教育生态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0:22.

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④于源溟,倪山.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54.

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7.

⑥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

⑦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20.

汤沛,江苏沭阳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要素因素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解石三大因素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