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演唱的影响

2014-02-25姜会敏

艺术评鉴 2014年2期
关键词:演唱新时代影响

姜会敏

摘要:湖南花鼓戏与“新民歌”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两者间虽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但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有源头的,从两者间基本的发声技巧和舞台表演角度来讲,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通过对音像资料的搜集和相关文献的查阅,本文从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花鼓戏的演唱气息、唱腔、歌词的方言性、表演这几个方面简单地论述了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的影响。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 新时代“新民歌” 演唱 影响

湖南花鼓戏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是湖南最为流行的地方小戏,它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生动的语言,活泼的曲调,诙谐的表演,贴近生活的题材,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现今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使得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新民歌”的发展日益壮大,深受老百姓的追捧。能有这样可观的成绩单靠自身力量是显然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民族声乐的壮大离不开对戏曲的借鉴与提炼。“新民歌”现象的出现也是多种艺术形式柔性融合的结果。

纵观当红的民歌手,湖南地区算是占了半边天。然而,这些湖南的民歌手中,有很多都受过湖南花鼓戏的专业训练,就是人们口中经常所说的“民歌湘军”现象。任何一种现象的成功足以证明其存在的可行性,也就是说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是肯定的,尤其对民族声乐中的新生力量新时代“新民歌”的影响更为重要,并且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解释“民歌湘军”的必然性以及找出两者之间潜在的关系,特写此论文来进行浅显分析。

一、湖南花鼓戏简介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因其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各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支派。湖南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戏直到能够演出一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湖南花鼓戏曲调的发展,是采用当地山歌、民歌、哼歌为素材,发展成为几个基本曲调,应用于有简单情节的戏剧之中,后来由于戏剧情节的复杂化和人物思想感情表达的要求,原始曲调变成了有各种不同节奏的、能表现各种不同情感的、分别适用于男声或女声演唱的曲牌。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前辈花鼓戏艺人,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运用“一曲多变”的规律,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曲调。花鼓戏的表演形式朴实、明快、活泼。内容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湖南花鼓戏来源于人民群众,同时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

二、“新民歌”的界定

新时代需要新音乐,新音乐是新时代的产物,对于“新民歌”的界定,有学者提出“新民歌”的内涵在很大意义上是对民族音乐文化追根溯源的音乐复兴。它既传承了原生态民歌的民族根基,又真切地反映了当代人们生活、情感。①新民歌的传播者洪启谈到:“新民歌”是在音乐形式上不拘一格,真切反映人们的生活、情感,创造出更好、更贴切的表现这个时代现象与状态的声音。”②“新民歌运动的旗手”孙维良在其文章中讲到作为新民歌这一概念,歌词适宜从小点着意,短小精炼,口语化中见意境,质朴中见空灵,题材和体裁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③还有学者从民歌新唱来源对新民歌进行分析:“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当今社会,民歌对广大青少年而言,已是过去时了。现在的民歌在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断层,有些现代意识很强的年轻人虽然喜欢音乐,但并不一定喜欢民歌,而一些优秀的老音乐人也很难唤起年轻人对民歌的渴望。于是有人开始将现代音乐技巧融入到民间音乐中,两相结合,使得“新民歌”这一新的音乐形式出现了”。

三、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演唱的影响

传统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是指以演唱传统民歌、民族歌剧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创作歌曲所采用的发声、咬字、行腔及表演等方面的综合艺术,它继承了戏曲、曲艺等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精华,同时吸收了西欧美声的发声方法,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科学的、民族化的演唱与表演艺术。新时代“新民歌”的“新”是全方位的,包括时代、创作方式、演唱方法、表演形式等等。“民”更鲜明的体现了它的根基,它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这也是其能流行、时尚并合理存在、健康发展倍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歌”是其艺术形式,也是其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同时,“新民歌”的演唱跟戏曲、曲艺等传统声乐艺术是息息相关的,它也是从戏曲、曲艺等传统民族声乐歌唱的发声技术中提炼出来的歌唱,也就是说,新时代“新民歌”的存在是离不开戏曲、曲艺和传统民歌的培育。而湖南花鼓戏就是属于戏曲曲艺范畴,自然而然,新时代“新民歌”的诞生离不开湖南花鼓戏的孕育。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并且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就从几个方面简单地论述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的影响。

(一)气息

《东府杂录》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意味着要唱好一首歌首先学会调节气息。由此可见气息的控制在戏曲和声乐演唱当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花鼓戏演员们在舞台上不单只是演唱,还要在演唱的过程中将人物形象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演员们要有相当足的气息来支撑表演。无论是声乐还是表演,气息是两者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桥梁一旦不稳固,彼此就无法相通。如果气息控制得不好,唱出来的戏上气不接下气,这样的效果除了让人听起来觉得难受之外,脸上的表情和肢体上的动作更加不会有感染力。把气用到正确的地方,眼睛才会有神,声音才会有感情。一个唱段能否唱得抑扬有致,顿挫有法,首当其冲在于气息是否控制得当。我们之所以每次听花鼓戏艺术家们演唱时,声音总是那么的清脆明亮,并且声音与表演配合得天衣无缝,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经过了气息控制的专业训练。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亦是如此。声乐演唱中所运用的偷气、换气、抽气、歇气等技巧都离不开丹田的支点作用。小腹的收放自如直接控制着声腔的完整与完美程度。借鉴湖南花鼓戏中的“丹田运气”方法,就能够帮助掌握民族声乐演唱中“声高气低、声高气提、声强气沉、声弱气稳”的气息控制方法,从而使演唱更加完美。endprint

(二)唱腔

由于湖南花鼓戏音乐高亢豪放,旋律跳荡,音域宽广,且最具特色的是装饰音繁多,小弯小拐处也特别多,所以花鼓戏的唱腔要求灵活、自如、圆润。花鼓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有触电腔,俗称“气颤音”、上下腔,也就是上下滑音、花舌腔,俗称“打花舌”。转来转去的装饰音使花鼓戏变得栩栩如生,富有内涵。

例1:

以上谱例是湖南花鼓戏著名的《刘海砍樵》中的一个选段,最后一句的“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就是一个典型的打花舌演唱技巧,将男女主角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打花舌的演唱技巧就是用人们通俗易懂的衬词根据歌曲调式的不同和演唱者的情绪变化来诠释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演唱技巧。“新民歌”的演唱中也有不少作品借鉴了打花舌这一演唱技巧。

例2:

以上是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中的唱段,其中歌词“得儿哟,咿儿哟”花舌音的运用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唱出了老百姓对家乡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更表达出对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花舌腔”这种演唱技巧不管是对于花鼓戏还是对于“新民歌”而言,无疑让每一个作品更加灵活生动,给听者一种行如流水,顺畅自如的美的享受。

(三)歌词的方言性

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湖南花鼓戏也不例外,每一部花鼓戏都反映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所以,花鼓戏的歌词也就是从老百姓的生活用语中提炼出来的,这样能更加形象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而引起老百姓的共鸣。几乎每一部花鼓戏里面都穿插了许多方言演唱。

例3:

以上谱例摘自湖南花鼓戏《讨学钱》,唱段中的“书(shu)”字唱成(xu),

“(jia)”字唱成(ga)。类似这样将方言直接运用到歌曲中的花鼓戏唱段数不胜数。那么,借鉴花鼓戏这一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更是如此,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作要数大家耳熟能详的《浏阳河》。它巧妙地将歌词用方言的形式来演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整首歌曲中,“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歌词中的“河”唱成了(huo)。“路”唱成了(lou),“出”唱成了(qu),“个”唱成了(guo)。,这样别具匠心的唱法使整首歌曲听起来让人感觉自己就身临其境在浏阳河边上。再如湖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例4:

歌词中的“封(feng)”唱成了“hong”,”书(shu)”唱成了“xu”,“钥(yao)匙”唱成了“you”这几处是最具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这样歌词中合理的运用方言,有利于气氛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更浓郁了歌曲的地方特色性。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与科学的发声共同表现出了歌唱的民族特征,一种民族声乐艺术必须要有独特的方言特征,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才不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局面。

通过以上几点简单的分析,不难看出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的影响不容小觑,“湖南出民嗓”的这句俗语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现今中国民族乐坛中湖南民歌手越来越多,无不与以上几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从小就在耳濡目染花鼓戏的氛围下成长,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启发更是不言而喻的。湖南花鼓戏是有着深远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它的存在给新时代“新民歌”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演唱技巧方面更是传授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由此可见,“民歌湘军”这一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爱好者,在学习民族声乐之前,应该拥有一颗好奇热忱的心去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唱腔特点,这样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更多实际性的帮助。吸收花鼓戏里的精华,更好的促进新时代“新民歌”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基金项目:

湛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类别:12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新民歌”的发展及其对民族声乐多元化构建的意义》(项目编号:QW1214)。

参考文献:

[1]李锐.长沙花鼓戏的音乐略述与演唱探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刁艳.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4]何怡.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的不解之缘[J].中国音乐学院,2010,(第5).

[5]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蒲亨强.中国音乐的新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亮.民歌的衰微、保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5,(第3).

注释:

①杜森:《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周青青:《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③孙维良:《浅谈新民歌的内涵与演唱》,《云岭歌声》,2004年第9期。endprint

(二)唱腔

由于湖南花鼓戏音乐高亢豪放,旋律跳荡,音域宽广,且最具特色的是装饰音繁多,小弯小拐处也特别多,所以花鼓戏的唱腔要求灵活、自如、圆润。花鼓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有触电腔,俗称“气颤音”、上下腔,也就是上下滑音、花舌腔,俗称“打花舌”。转来转去的装饰音使花鼓戏变得栩栩如生,富有内涵。

例1:

以上谱例是湖南花鼓戏著名的《刘海砍樵》中的一个选段,最后一句的“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就是一个典型的打花舌演唱技巧,将男女主角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打花舌的演唱技巧就是用人们通俗易懂的衬词根据歌曲调式的不同和演唱者的情绪变化来诠释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演唱技巧。“新民歌”的演唱中也有不少作品借鉴了打花舌这一演唱技巧。

例2:

以上是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中的唱段,其中歌词“得儿哟,咿儿哟”花舌音的运用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唱出了老百姓对家乡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更表达出对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花舌腔”这种演唱技巧不管是对于花鼓戏还是对于“新民歌”而言,无疑让每一个作品更加灵活生动,给听者一种行如流水,顺畅自如的美的享受。

(三)歌词的方言性

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湖南花鼓戏也不例外,每一部花鼓戏都反映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所以,花鼓戏的歌词也就是从老百姓的生活用语中提炼出来的,这样能更加形象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而引起老百姓的共鸣。几乎每一部花鼓戏里面都穿插了许多方言演唱。

例3:

以上谱例摘自湖南花鼓戏《讨学钱》,唱段中的“书(shu)”字唱成(xu),

“(jia)”字唱成(ga)。类似这样将方言直接运用到歌曲中的花鼓戏唱段数不胜数。那么,借鉴花鼓戏这一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更是如此,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作要数大家耳熟能详的《浏阳河》。它巧妙地将歌词用方言的形式来演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整首歌曲中,“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歌词中的“河”唱成了(huo)。“路”唱成了(lou),“出”唱成了(qu),“个”唱成了(guo)。,这样别具匠心的唱法使整首歌曲听起来让人感觉自己就身临其境在浏阳河边上。再如湖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例4:

歌词中的“封(feng)”唱成了“hong”,”书(shu)”唱成了“xu”,“钥(yao)匙”唱成了“you”这几处是最具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这样歌词中合理的运用方言,有利于气氛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更浓郁了歌曲的地方特色性。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与科学的发声共同表现出了歌唱的民族特征,一种民族声乐艺术必须要有独特的方言特征,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才不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局面。

通过以上几点简单的分析,不难看出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的影响不容小觑,“湖南出民嗓”的这句俗语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现今中国民族乐坛中湖南民歌手越来越多,无不与以上几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从小就在耳濡目染花鼓戏的氛围下成长,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启发更是不言而喻的。湖南花鼓戏是有着深远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它的存在给新时代“新民歌”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演唱技巧方面更是传授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由此可见,“民歌湘军”这一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爱好者,在学习民族声乐之前,应该拥有一颗好奇热忱的心去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唱腔特点,这样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更多实际性的帮助。吸收花鼓戏里的精华,更好的促进新时代“新民歌”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基金项目:

湛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类别:12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新民歌”的发展及其对民族声乐多元化构建的意义》(项目编号:QW1214)。

参考文献:

[1]李锐.长沙花鼓戏的音乐略述与演唱探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刁艳.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4]何怡.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的不解之缘[J].中国音乐学院,2010,(第5).

[5]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蒲亨强.中国音乐的新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亮.民歌的衰微、保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5,(第3).

注释:

①杜森:《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周青青:《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③孙维良:《浅谈新民歌的内涵与演唱》,《云岭歌声》,2004年第9期。endprint

(二)唱腔

由于湖南花鼓戏音乐高亢豪放,旋律跳荡,音域宽广,且最具特色的是装饰音繁多,小弯小拐处也特别多,所以花鼓戏的唱腔要求灵活、自如、圆润。花鼓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有触电腔,俗称“气颤音”、上下腔,也就是上下滑音、花舌腔,俗称“打花舌”。转来转去的装饰音使花鼓戏变得栩栩如生,富有内涵。

例1:

以上谱例是湖南花鼓戏著名的《刘海砍樵》中的一个选段,最后一句的“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就是一个典型的打花舌演唱技巧,将男女主角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打花舌的演唱技巧就是用人们通俗易懂的衬词根据歌曲调式的不同和演唱者的情绪变化来诠释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演唱技巧。“新民歌”的演唱中也有不少作品借鉴了打花舌这一演唱技巧。

例2:

以上是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中的唱段,其中歌词“得儿哟,咿儿哟”花舌音的运用将整首歌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唱出了老百姓对家乡对人民子弟兵的无限热爱,更表达出对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花舌腔”这种演唱技巧不管是对于花鼓戏还是对于“新民歌”而言,无疑让每一个作品更加灵活生动,给听者一种行如流水,顺畅自如的美的享受。

(三)歌词的方言性

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湖南花鼓戏也不例外,每一部花鼓戏都反映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所以,花鼓戏的歌词也就是从老百姓的生活用语中提炼出来的,这样能更加形象地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而引起老百姓的共鸣。几乎每一部花鼓戏里面都穿插了许多方言演唱。

例3:

以上谱例摘自湖南花鼓戏《讨学钱》,唱段中的“书(shu)”字唱成(xu),

“(jia)”字唱成(ga)。类似这样将方言直接运用到歌曲中的花鼓戏唱段数不胜数。那么,借鉴花鼓戏这一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更是如此,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作要数大家耳熟能详的《浏阳河》。它巧妙地将歌词用方言的形式来演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整首歌曲中,“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歌词中的“河”唱成了(huo)。“路”唱成了(lou),“出”唱成了(qu),“个”唱成了(guo)。,这样别具匠心的唱法使整首歌曲听起来让人感觉自己就身临其境在浏阳河边上。再如湖南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例4:

歌词中的“封(feng)”唱成了“hong”,”书(shu)”唱成了“xu”,“钥(yao)匙”唱成了“you”这几处是最具有湖南特色的方言。这样歌词中合理的运用方言,有利于气氛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更浓郁了歌曲的地方特色性。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它与科学的发声共同表现出了歌唱的民族特征,一种民族声乐艺术必须要有独特的方言特征,才能展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才不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局面。

通过以上几点简单的分析,不难看出湖南花鼓戏对新时代“新民歌”的影响不容小觑,“湖南出民嗓”的这句俗语确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现今中国民族乐坛中湖南民歌手越来越多,无不与以上几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从小就在耳濡目染花鼓戏的氛围下成长,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启发更是不言而喻的。湖南花鼓戏是有着深远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它的存在给新时代“新民歌”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演唱技巧方面更是传授了弥足珍贵的经验。由此可见,“民歌湘军”这一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一名民族音乐爱好者,在学习民族声乐之前,应该拥有一颗好奇热忱的心去研究湖南花鼓戏的唱腔特点,这样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有更多实际性的帮助。吸收花鼓戏里的精华,更好的促进新时代“新民歌”蓬勃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基金项目:

湛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类别:12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项目名称:《“新民歌”的发展及其对民族声乐多元化构建的意义》(项目编号:QW1214)。

参考文献:

[1]李锐.长沙花鼓戏的音乐略述与演唱探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刁艳.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4]何怡.谈花鼓戏训练与民族声乐的不解之缘[J].中国音乐学院,2010,(第5).

[5]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蒲亨强.中国音乐的新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亮.民歌的衰微、保存与转型[J].文艺研究,2005,(第3).

注释:

①杜森:《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原生态民歌与新民歌》,《济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周青青:《中国民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③孙维良:《浅谈新民歌的内涵与演唱》,《云岭歌声》,2004年第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唱新时代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