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利益能够均沾吗
2014-02-25舒胜
舒胜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阿克罗夫所说:罗伯特·席勒再次语出惊人了。在《新金融秩序》这本书中,他提出通过创新型风险管理工具不仅能提高富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改善穷人和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我们能够针对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投保。他甚至表示,任何人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合适自己的阅读部分。可以说这本书预示了未来这个世纪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金融在中国人的眼界中,始终是一种富人为穷人设计的单向度游戏,准确地说是经济垄断力量对小民生活一览无遗的统治,是各种统治力量在经济领域顶层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席勒告诉我们,他要设计一种“民主”的金融体系,使金融成为一种均沾的机制。实在是令人神往,同时令人难以置信。而正是这种难以令人置信的设计,使他获得了最近一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出人意料,再一次让我们见识了诺奖评审委员会的“前瞻性”。
席勒认为目前的金融秩序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看来不仅中国有如此观感,身在美国的席勒也有此感,在他看来需要一个更加民主的金融秩序。他提出了收入挂钩型贷款、不平等保险和跨代社会保险,认为非金融从业者应该学会更多地利用这些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比如利用上述工具对冲自己的收入下降风险、资产贬值风险和养老风险。即便是对于从事金融创新的资深人士,席勒也认为需要一些自我调整。因为,无论怎么掩饰,金融在现行国际经济体制之下,所发挥的作用,或者说出发点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就是规避系统风险,这个风险主要不是个人风险,而是机构、体制的风险,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金融无论如何都是天生地站在体制一边的。第二就是利益的博弈,是整个全球经济体制内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博弈,而对于资源占有——包括经济力、行政力、思想力——缺乏的阶层,在整个博弈中,利益的损失似乎从一开始就是被注定的。席勒希望能够重塑如此的世界金融。
我们可以将席勒的系统归结为一点,这一点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也有,但绝不是主要的,那就是风险管理,而且重要的是每个人的风险都要妥善管理。这就要求金融从强力集团的手中交出来,成为能够妥善安排世界每一个人的自我运行体系(东西?机器?)。仔细想想,这个体系可能是个“大善人”,也可能成为比强力集团更可怕的“巨无霸”。它能够主动管理世界风险,但是谁可保证这个“巨无霸”能够并且愿意而且始终愿意管理好每一个人的风险呢?
靠道德?靠政府?靠金融寡头?靠弱势人群自己?设问本身就能够使读者看到:新金融的主体除非是一些无求无欲的圣人菩萨,除非我们能够切实地首先建立一种控制这个“巨无霸”的机制和权柄,否则,这种能够关怀到每一个人的金融体系在现实中会有些渺茫。但是无论如何,每个人的风险管理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想法。可是,本书并不是一本道德主义的经济学著作,席勒也不会认为自己的经济学是建立在乌托邦基础上的,所以他为那个动态的而且充满安全设置的金融体系安排了若干个途径和支点。其中有两个支点使席勒的金融理论成为卓尔不群的社会理论,并使他对于后工业现代金融认识的深刻性显露无疑:一是对于大数据的获得和应用的强调。他在本书的每个部分几乎都用专门的章节论述大数据对于实现其设想的重要性和具体途径。二是金融利益均沾。他提出广泛的风险控制的前提,不再是风险的转移、转嫁——从一个集团转向另一个集团,从一个阶层转向另一个阶层,而是风险均沾,也就是利益均沾。
而全社会风险管理的工具只能是大数据,大数据必然是均沾的前提。但是这不是一本充满表格数据的传统经济学著作,而是一本完全描述性的著作,在大数据的具体处理上,注定给不出具体路径。
著者:[美]罗伯特·席勒
译者:束宇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月第1版
定价:59.00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