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缺失原因探析
2014-02-25朱惠芳
摘 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针对初中生问题意识淡薄与缺失的现状,深入进行探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新课程改革实践者的重大责任。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初中学生不愿、不敢、不善提问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有关,还与教师素养、传统教育观念等的影响有关。据此,本文从初中生的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以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初中生自身的因素影响问题意识的形成
(1)初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影响问题意识的养成。心理学家认为,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即“心理断乳期”。该时期的学生身体正在发育,已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要求独立和自主,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伴随着自尊心的加强,逆反心理和患得患失心理也在增加。课堂上怕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不得要领而在老师、同学面前形象受损,尤其害怕在异性面前会“颜面扫地”,从而谨小慎微,产生胆怯心理。有些同学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少自信,只看到缺点,没发现自己的长处,甚至因长相、性格、家庭、学习成绩等不如人意而产生自卑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登台亮相的活动,更不敢向老师提问,与同学交流,以至于“没有”问题或淤积问题,久而久之,造成问题意识削弱,最终丧失。
(2)初中生学习动力的不足限制问题意识的激发。如今的初中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一帆风顺地长大的,他们爱享乐,常有怕苦、怕累、怕麻烦、不思进取的心态。学习上缺乏内驱力,调查发现,只有13.4%的学生对语文课很有兴趣,43.7%的学生有点兴趣,况且学生真正喜欢的是想听老师讲有趣的内容、参与不受约束的课堂活动,而学习目标、方法和结果全然不在关注之列。初中生还习惯于小学阶段机械记忆的学习方法,即便教师怎么激发其学习兴趣,介绍适宜的学习方法,营造提问互动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气氛,他们也不愿静下心来积极思维,更不会用心比较,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而是绕开问题,忽略问题的存在。由于思维的肤浅,加上学习动力不足,他们缺乏克服困难和经受挫折的磨砺,很难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对学习的不感兴趣,严重制约了问题意识的激发和问题解决的激励,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即使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是敷衍了事。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常常不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被老师指名回答,也是很简单地搪塞老师的提问,没有深层的思考,没有精彩的思想火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问题意识的缺失。
(3)初中生提问技能的缺失制约问题意识的发展。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很强。这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足,又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定势还较少,因此,保留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模仿力。据观察,很多情况下学生的不提问并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受不会提问的制约。学生提问技能的缺失,固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主要责任还在于教师。教师一般不喜欢学生问较多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自然很多教师也就不会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能,造成学生有了疑问也不知道怎样提出,即使提出也因词不达意,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次也就保持沉默,问题意识也就无从发展。
二、教师自身的素养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满足于教教材知识,考什么就教什么,很少对教材和权威进行质疑批判。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以分数为目标,很少为学生终身发展作长远打算。教师自身问题意识的缺乏,也就不会有让学生提问的意识,更没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行动和研究。课堂观察表明,教师很少有鼓励学生提问和引导学生提问的言行,更没有预留提问的时间。加上初中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这使得教师不欢迎学生敢于提问的表现,反而有意无意表露出淡漠,忽视,甚至嘲笑、挖苦、指责,直接打击了初中生提问的积极性,甚至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伤害。
(2)师道尊严与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上,学生没有提问的胆量和时间,教师很容易演变为说一不二的权威,把自己的理解武断地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做容器,不引导质疑,不指导学法,不设计差异化教法,这严重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调查问卷发现,学生主动求助于老师的只有12.3%,他们主要因害怕教师嘲笑而不愿再次求救,这表明教师的权威确实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访谈发现,教师的性格也影响着学生的提问。在教法上,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而且忽略提问的质量,缺乏对思维实质性的激发,单纯为了互动而提问,大量的无效提问充斥着课堂,使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教师提问,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降低。
(3)教师的时代责任感不强。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时代赋予语文教师重大的责任,但一些教师缺乏时代敏感性,对教育工作缺乏责任感,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注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调查发现,初三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总体低于初一、初二学生,这与中考导向和教师时代责任感不强有关。
三、传统教育观阻碍学生问题意识的建立
传统教育博大精深,它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造成障碍。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上下尊卑,学生在家里要服从家长,在学校里要尊重师道。传统学生观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传统教师观师道尊严的影响远未消除。传统学习观注重重复训练,题海战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无暇顾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二,传统教育观重群体、轻个体,重共性、轻个性,主张“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过分强调划一,忽视个性的独立与自由,这实际上是对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导致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不足,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打破常规思维的意识。
四、考查评价制度束缚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训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主观性的学科,大至课文主题,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用非此即彼的简单形式来评价。考试评价的标准答案,只是根据命题者的思路确定的,因此,答案不能违背命题者的意图去创造性发挥,考生即使有独特新颖的见解,也无法在答题中反映出来,为了应试,教师平时的评价只能顺应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答案,轻智力开发,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尊重学生的见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而是“循循善诱”到“标准答案”上。
由于答案只有一个,有时令人摸不着头脑,而又不敢等闲视之,于是师生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按标准答案死记硬背,唯一的答案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威。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变成了思维僵死受体,为了考试,教师往往把正确的答案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却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即怎样通过自己的思索、探索去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似乎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却造成学生思想程式化、刻板化,不敢越雷池一步,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淡薄,不再思考,不再怀疑;只有答案,没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摒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影响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外,还有诸多,比如:学习任务繁重、班级学风、同学关系、学生个性、教材编制、学校管理等。无论什么因素都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在培养问题意识这个问题上,师生都要顺应知识经济创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面对现实,对症下药,共同行动,一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公奇.关注问题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
[2]顾向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天津教育,
2002(10).
[3]朱惠芳.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分析[J].
文学教育,2012(4).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城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