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研究与实践
2014-02-25杨新宇张秦伟吕玉梅韩向阳
杨新宇+张秦伟+吕玉梅+韩向阳
摘要:基于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实践,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和流程,重点强调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5]杨昌鹏.试论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J].高教论坛,2005(4).
[6]李兰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性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责任编辑:杨在良)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5]杨昌鹏.试论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J].高教论坛,2005(4).
[6]李兰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性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责任编辑:杨在良)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5]杨昌鹏.试论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J].高教论坛,2005(4).
[6]李兰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性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