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互补教育模式刍议
2014-02-24陈立新
陈立新
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建设者不断增加。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进一步促进了义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带来了众多的学龄儿童。就我校而言,虽然本地交通比较便利,但是距离城区比较远,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学校的规模也比较小。但是,就这样的一所学校,外来建设者子女总数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尤其是去年实施“阳光招生”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
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使外来建设者子女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本地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并利用外来建设者子女自身的资源对本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如何采用一种互补的教育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以活动为载体,进行能力互补
1.生活能力的互补
在暑假里,很多地方的学校都有一种活动形式,就是让城里的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让其感受农村生活的艰辛。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不可能经常组织学生到某地区亲身体验,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适时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互相传授、相互体验。
学校里大扫除,干得最出色的总是那些经过生活磨炼的同学。比如来自四川省邻水县的学生张某,虽然成绩不大理想,但是劳动积极、肯吃苦。显然,他身上的优点是本地很多学生都不具备的。其实像他一样能吃苦的外地学生还有很多。学校举行野炊活动,捡柴、淘米、做饭、烧菜,干得最火热的总是那些经常做家务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外地学生又占了93%。显然,如果教师事先对外地学生的各种技能有所了解的话,在分配或安排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组合,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2.说话能力的互补
大量外地学生的到来也是一种资源,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利用,那么各地的风俗人情就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而说话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虽然教材中有很多进行说话练习的素材,但是那些素材未必完全适合学生,未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让外地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事情,则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在活动之前,可以先让外地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整理、编辑,然后在班会中尽情地交流。在交流中,既培养了外地学生大胆发言的说话能力,也让本地学生领略了全国多地的风土人情,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以关爱为根本,进行情感互补
1.生生互补
中秋节的时候,也正是开学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虽说外来建设者子女的父母大多在身边,可是他们距离亲戚或者原来的同学都比较遥远,他们挂念的,或许是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一起玩耍的伙伴……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在班级内开展一些合适的活动,让外地学生感觉到学校就像家一样的温暖与舒适!端午节到了,本地学生送给外地学生几个还带着余热的且带着箬叶清香的粽子以及喷香的茶叶蛋,让外地学生倍感温暖!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份真挚的情感呢?外地学生的家长回老家了,带来了很多家乡的土特产,他们会把这些土特产带到学校,和本地学生一起分享,这时,你可以看到双方的笑脸是多么的灿烂!
2.师生互补
在冯骥才写的《珍珠鸟》中有这么一句话:“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个贵州来的王同学,个子不高,但是大山中坎坷崎岖的道路铸就了她倔强的性格。刚进入班级,给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更糟糕的是,由于她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的困难很大,她想到了辍学。班主任老师知道情况后,马上打电话给她,动员她回校学习,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她回来了,任教语文的陈老师也抽出空余时间给她补课。她被老师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学校要开运动会了,班主任正忙着选拔运动员,王同学看着大家跃跃欲试,心里也很想为班级出一份力量。可是自己这学期刚刚转入,大家都不知道她的底细,再说了,她自己也从未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虽然很想参加,但是心里也没底。这件事情被细心的杨老师知道了,特意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间与她谈心。最终决定让她代表班级参加400米跑步比赛,这时候的她还是问了一句:“杨老师,我能行吗?”“没事,杨老师相信你!”就是因为这份关爱,就是因为这份信任,让她鼓起了参加比赛的勇气,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为班级赢得了荣誉。其实,我们所期望的,并不仅仅是她帮班级赢得的荣誉,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外来学生愉快地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
三、以课堂为平台,进行知识互补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外地转进来的学生,文化底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但是未必每个方面都比本地学生差。如何结合课程特点与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地在这两类学生中有目的地进行互补,也是有很大的空间的。
1.阅读图书,互相交流
阅读大量的图书,历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利用阅读教学课、综合实践课等进行图书交流、阅读心得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这项活动可以和读书活动紧密结合,首先,动员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交换课外读物。特别是那些初来乍到的学生,他们原先所持有的课外读物与本地学生相比在数量上、类别上都相差甚远。同学之间交换图书既增加了外来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效地让他们更快融入新的集体。其次,通过图书交换,培养了全体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再次,在图书交换中帮助外来建设者子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中进行有效的筛选,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达到我们预设的读书目的。
2.描述地理,互相了解
由于区域的不同,各地的气候、生产的农作物、水果、矿产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小学科学教材中,也有较多的篇幅介绍以上内容,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差异很大,诸多的知识学生根本无法在科学教材中得到诠释与理解,即使有所了解,也有可能是似懂非懂。现在在教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与矿产资源时,我们根据班内生源分布情况,事先让有地域关联的学生做些准备,上课时让他们进行描述,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让甘肃、陕西的学生讲讲黄土高坡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与当地由于缺水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学生就会在如何珍惜有限的水资源方面有较大的感触;让四川长江流域的学生讲讲三峡的壮观与山峰的秀丽,可以让学生增加对祖国山水热爱的情感;让贵州的学生说说当地的“地无三分平,天无三日晴”的地理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贵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成因;而面对北方或者中西部的学生,则可以让本地学生说说江南水乡的柔美与多姿,他们已经看到了局部,加上本地学生的描述,可能会认识得更多、理解得更好。
可以采用这种知识互补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还有很多,比如语文课上介绍各地风土人情;体育课上乡土体育项目的拓展等等。总之,有了这个理念,就会有拓展的空间,就有了互补教育的可能。
总之,本人提出的采用互补的教育模式,不仅在农村学校适用,在城区学校也同样可行。实施这样的教育模式,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实则意义深远。如果我们能尽最大努力教育好外来建设者的子女,让他们健康地成长,那么如此众多的外来建设者就能安心地为我们当地的建设添砖加瓦,何愁经济不腾飞?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杭畴小学 32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