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心与儿童做朋友

2014-02-24李兰瑛宋燕晖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错误儿童同学

李兰瑛+宋燕晖

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如同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她会给你带来激动、兴奋和快乐,让你时常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师生交流清晰流畅,发自肺腑。课堂结构更是跌宕起伏,忽而满目荆棘,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忽而曲径通幽,让人置身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感受解决问题的轻松和愉悦。

仅仅40分钟的时间,吴正宪老师就有本事让学生对数学课着迷,把上课当作享受而不愿下课。她用心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吴老师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活生生的人,要努力地读懂儿童,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他们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吴老师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虽然他们尚未成熟,但教师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把儿童当成儿童看”。

一、儿童是活生生的人

吴老师把儿童看成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她认为,学生的心灵需要老师小心翼翼地呵护、满腔热情地接纳。她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出现问题,都有改正的机会。但教师一时冲动说了不该说的话,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再如何去编织、修复都找不回本色。”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童趣而又神奇的世界,值得我们用心、用情去探索和发现。

(一) 爱从尊重开始

吴老师常说:“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她认为,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就是尊重生命。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著,表现着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着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着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

多年来,吴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始终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以善良真诚的心与孩子们和睦相处。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她总能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她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孩子们有了点滴进步时,她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孩子们的眼中,吴老师是一个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好老师。

相信孩子自主选择

2009年4月30日,吴老师来到昌平执教了“数的整除复习”一课。课伊始,吴老师在黑板上贴上: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分解质因数、质因数、因数、倍数、最大公约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互质数共13个概念。

吴老师:“今天我们上一节数的整除复习课,先提个小要求:黑板上这些零散的概念见着眼生,好像不太清楚把它挑出来。”

(有的课本没有编写分解质因数、质因数、互质数的概念。吴老师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环节向我们诠释如何真实地走进孩子的已有认知。)

吴老师:“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把这些零零散散的知识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复习,我提出两种学习方法:一是吴老师站在前面画一画、勾一勾,一会儿一个完整的网络图就呈现在你们面前;二是吴老师且慢,让我们自己试试,或许我们能找出一组、两组或者更多的关系。你们选择哪种?”

全班同学居然都举起了两个手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

临近下课,孩子们跃跃欲试地谈着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甲说:“这节课,有一点使我们印象最深。这些知识点完全是由我们自己总结出来的。吴老师就像一双隐性的手,托着我们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学生乙说:“我看了看黑板上凌乱的东西,不一会就让我们画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虽然我们累得满头大汗,但是我们从中学到了知识。学数学是快乐的!当你用汗水换来做出一道原先不会的习题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明朗的天空。”

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

2012年的冬天,吴正宪老师在哈尔滨市经纬小学三年级(8)班上了“重叠”一课,其间出现了这样一幕:

吴老师要板书,可是因为刚才学生上来板书,黑板空间不够了。她说:“跟大家商量一件事,刚才画图的同学画得很漂亮,列算式的同学也写得很好,可是吴老师要继续写黑板,我可以暂时把它擦掉吗?”

同学们说:“可以。”

吴老师说:“得让主人回答。”

那两位板书的学生说:“可以。”

“好,谢谢你的支持!”

吴老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她认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面对着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孩子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丢下所谓的权威,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都能会学数学,相信孩子们这种巨大的学习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力量。

吴老师的课堂充分尊重了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同时还给了孩子们最大限度的心理自由,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有滋有味地自由驰骋。

(二)对话从心开始

交流从对话开始,对话从心开始。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也是多变的,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在与吴老师深入的交谈中,愈发地感受到她对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得恰到好处,她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丰富且有实效的教育方法。她让高深莫测的心理学理论不再遥远、不再乏味。她用自己的教育教学诠释了心理学理念、实现了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endprint

学生走上讲台

过去的讲台,似乎是老师一统天下;今天的课堂,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演讲或展示伙伴们的学习成果。在吴老师的数学课上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小组代表有声有色地向全班汇报着他们合作研究的成果,不时地还要接受台下同学们的提问质疑,台上台下有问有答。急性子的同学干脆站起来“我补充发言”“我赞成××的观点”“我对××的发言……”课堂成了孩子们思维碰撞、心灵沟通的舞台。

学生来命名

吴老师常常请孩子们为数学概念命名,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们在为分数各部分起名时,将“分数线”起名为“平均分线”。学习了年、月、日,知道了31天的月份为大月,孩子们就留有余地地将30天的月份起名为“中月”,将特殊的二月份命名为“小小月”;“ 速度和” 是相遇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受把它命名为“两速度”“共同的速度”……尽管这些命名是幼稚可笑的、不成熟的,但它却极富个性,用不那么精练概括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心中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个时候,吴老师往往都会幽默地开个玩笑:“嗯,本来嘛,这些名词概念不都是人为规定的吗,说不定再编新教材的时候,就会用上你们的杰作。”课堂上多了几分幽默,多了几分自信。

学生挑战老师

多年来,课堂往往习惯了这样的现象: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记。崇尚教师,迷信课本,课堂上常常是千篇一律的答案。今天的课堂教学正在改变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开始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了。课堂上,吴老师有时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错误请同学们来判断是非,向学生发起挑战。开始很多同学不敢相信“老师也会出错”,就毫不犹豫地和老师站在了一起。经过几次回合,学生终于醒悟了,科学是讲究实事求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课堂上孩子们愿意和老师交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毫无顾忌地提出质疑。在平等、民主、友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大胆地挑战教师。

在孩子们的心中,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那是一片纯真的天地。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孩子们,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身上这种巨大的学习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学习力量。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并真诚地和孩子手牵手一起迎接新的挑战。

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吴老师始终把儿童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带着成为天才人物的潜力来到人世,带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走进学校,等待教师开启他们潜能的大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宝藏。儿童是有潜力的,教师要相信:一切孺子皆可教,孩子们人人能成功,个个能成才。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就要承认“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可能会犯一些成年人眼中的“错误”。而犯错误的过程,正是学生不成熟的表现,是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历程,是不可替代的成长经历。吴老师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就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的一切,宽容、理解、机智地面对学生的错误,真正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落实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一)开启学生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指人的潜在能力,是尚未被开发利用,没有外显化、实际化的能力。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这些潜能是从哪里来的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潜能是建立在遗传基础上的,但又离不开后天环境影响和历史的文化积淀。人的学习潜能是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一般性学习潜能来自于学生的智慧——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等,也来自于学生的情感——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等等。

多年来,吴老师始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使孩子们那些潜在的能力迸发出来,成为孩子们起跑线上的助推器。

“老师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

“你们的方法既简单、又巧妙,你们应用了一种转化的策略,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向你们学习!”

“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意!”

“我欣赏你流利的表达,更佩服你的勇气,你敢于挑战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很了不起。”

“你们的发现很伟大,今天大家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探索发明的道路,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你们不但折出了二分之一,还折出了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等,这么多的分数,孩子们,这就是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

吴老师总是发自内心地为孩子们喝彩,也用她的激情感染着孩子们,孩子们在她期待鼓励的目光中,一次次体验了参与的快乐、成功的欣慰、创造的愉悦﹗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心灵的满足。在一次次地被认可、被欣赏中孩子的自信增强了,思维被激活了,更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做法,学习的潜能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与释放。

吴老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蕴藏无穷、价值无比,只要我们能够 “吊起孩子们探求新知识的胃口”,使他们在思维碰撞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并善用情感的激励来调动他们内心深处的“小宇宙”,让他们自信地迎接挑战,那么每一个人的潜能就将被激发出来,自身能量就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增长智慧,获得不断持续的发展。

(二)悦纳学生的错误

课堂是出错与纠错的地方,是不是纠正了错误认识就完成任务了?正确的观念是不是因为错误的纠正就形成了呢?高明的老师一定会使孩子们在对错误的剖析中、在与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学会反思。

在吴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估计一下,自然博物馆在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的门票大约多少张(1000张、1100张、1200张、900张、2000张)。其中有一个小姑娘估成了2000张,吴老师让她采访那些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同学。

生: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多一天的门票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估计的数是最大的一个。

正是经历了“正确”与“错误”的对比与交流,两种观念的碰撞之后,孩子“顿悟”了,一个表达孩子“自我反省”的感言,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吴老师的评价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善于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她说:“我非常佩服第一次估计比较准的同学,你们思考问题有根有据。但我更佩服身边的这位小姑娘,虽然第一次她估计得太大了,但是她学会了和同学们交流,还能接纳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认识,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

在吴老师的很多课上,当学生出现了错误,在与大家讨论找到正确答案之后,她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出错的同学在出错、纠错之后再一次谈谈自己的感受。“你想说点什么”这句话的背后是什么?是对错误的一种再认识,是让孩子进行二度反思,学会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在吴老师看来,错误的价值已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纠错活动获得的众多的新启迪,促进反思,让孩子真正在错误中觉醒!正如周玉仁老师所言:“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

吴老师的儿童观告诉我们:真正读懂学生是真诚地尊重学生,精心地呵护学生;真正读懂学生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激情,点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开启学生的学习智慧,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真正地读懂学生就是用真诚的爱心感染学生、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独特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给学生真诚的期待和重新跃起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扬起自信的风帆,抬起头来学习,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教师和学生手牵手地站在一条战线上,师生的生命才会融在一起。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充满感情、有着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发展中的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 100080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100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误儿童同学
在错误中成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怒”与“努”
“浮”字等
可爱的错误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